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嘉懿 崔引 通讯员 苗梁婕
10月26日上午,菜场作家陈慧、卡车司机陈浩、产业工人陈利娟,来自基层的三位“生活读写者”齐聚第十届浙江书展主会场,以“文字照亮日常——来自生活现场的写作与阅读力量”为题带来分享。
本次活动由宁波市委宣传部指导,余姚市委宣传部、北仑区委宣传部与宁波出版社联合主办,旨在挖掘普通人的读写故事,分别从写作、阅读、领读的角度,用充满烟火气、接地气的真实分享,展现文字在平凡生活中的力量,表达新大众文艺“源于生活、归于大众、点亮日常”的独特价值。

分享活动现场。
先有生活,后有写作
“菜场作家”陈慧原籍江苏如皋、现居余姚,在梁弄菜场摆摊卖杂货已有18年。
她从2010年起利用收摊后的时间写作,将菜场里的摊贩、顾客故事写入书中,先后出版《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世间的小儿女》《在菜场,在人间》《去有花的地方》《她乡》五部作品,来自生活现场的真实细节打动无数读者。
“我刚来余姚的时候,会买一本杂志《青年文摘》,忙完白天的事,晚上哄睡孩子,会看半个小时。房间里小小的,微弱的光打在书页上,那半个小时我的心非常安静,把烦恼、迷茫搁置在一边,我想阅读就是这样渗入我的生活。”

陈慧在分享中。
陈慧从没想过要主动去生活中找什么“素材”。对她来说,最骄傲的是这些年凭自己的力量在梁弄落脚,把房子盖起来,把孩子养大。“你现在随时随地去梁弄,我还在摆摊。写作之前,首先要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生活里很彷徨的人,文字里没有说服人的力量。”
至于写作,对她来说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今年48岁,我的年龄和阅历教会我观察身外的世界,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摆摊18年,在我的摊位前,一个孩子长成青春靓丽的少女,袅袅婷婷,本身就是故事。”
从写作中获得宁静的她,希望大家也能学会“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支点,这样你的生活就不会倾斜得太厉害”。
在书中遇见理想的自己
北仑集卡车司机陈浩来自河南,来宁波近7年。
5年前开始,他在4平方米的驾驶室里搭建“移动书房”,利用等货间隙、睡前时间读完400多本书。
他为读懂沿途的云朵买下《天空大图鉴》,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中汲取奔波的力量,用行动证明“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陈浩在分享中。
“刚开始是爸爸跟我说,你可以读点书,就算吃点‘垃圾’也比饿肚子强。”最初,陈浩读的是东野圭吾,几乎看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后来他想换个口味,许多世界名著顺势涌到他眼前。
“让我感到有共情的是安·兰德的小说《源泉》,里面的主角霍华德·洛克给我一种刀枪不入的感觉,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一种感受,仿佛在成为别人的路上遇见了理想中的自己。”
这些年,陈浩还读了很多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读书成了习惯,工作有闲暇就会看一看,翻一翻。“司机的工作日常就是在小小的驾驶室里,而书里的世界让你走到很远的地方,看到很大的世界。”

活动现场。
用阅读“重新装订”自己的人生
29岁的公益领读人陈利娟,曾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一堆“破烂”。
她初中辍学,在服装厂做缝纫工。别人一下就能掌握的技术,她学得很慢,经常挨骂,生活可谓一地鸡毛。
有一次,她在“天涯”社区发帖,分享生活,意外获得4万点赞,让她获得了一些面对生活的信心。她开始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一边做缝纫一边塞耳机听书,每天听10个小时,甚至12个小时,3年里听了几百本书。
她开始向往更大的世界,而她一直想“逃离”的村庄,也因为她渐渐上喜欢莫言,而被咂摸出别样的味道来。

陈利绢在分享中。
2016年陈利娟来到宁波,用她的话说好像“脑子开悟”了,她开始考学历,做文职工作,试图搜索各种作文比赛,从2020年开始获奖。“我觉得读书拯救了我的生活,写作则让我化‘悲愤’为力量,重新获得面对日常生活的勇气。”
2023年,陈利娟创建了“潮甬领读·同心领读”读书会,每周带领产业工人共读,两年做了100多期线下读书会。她用阅读“重新装订”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工友的生活。每次看到工友说“读完心里亮堂了”,她都觉得值。
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方,宁波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宁波出版社持续关注基层创作力量,让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被看到。未来,他们也将继续深耕新大众文艺领域,挖掘更多基层读写故事,出版更多“生活写作”作品,推动全民阅读从“广泛覆盖”向“深度融入生活”迈进。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