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刘醒龙,现任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芳草》文学杂志主编,著有《凤凰琴》《分享艰难》《爱到永远》《天行者》等作品,专事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2011年因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刘醒龙。(受访者供图)
核心观点
-少年时期的写作,是整个写作生命历程的起点,后续的选择决定写作的高度
-写作需要尊重生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积累
-书籍是可以伴随人一生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重拾对书籍的喜爱

刘醒龙(中)在第十届浙江书展上分享创作经验。(组委会供图)
第十届浙江书展近日落幕。本届书展,著名作家刘醒龙再度光临,他与另外两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和乔叶一道,在书展现场畅谈文学如何观照现实。刘醒龙认为,一切历史都可以说是当代史,写作透视的是当下。
“写作源于生活,创作高于生活”,从写作本身出发,刘醒龙提到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并对文学的价值进行了剖析。
其间,刘醒龙结合自己的小说《听漏》,谈到坚持的价值,鼓励年轻人坚持文学梦,用文学丰富人的内在。

第十届浙江书展现场。(组委会供图)
人的精神世界需要文学支撑
记者:您连续两年来宁波参加浙江书展,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在哪些方面让您感受到与文学创作的契合点?
刘醒龙:我来过宁波很多次,不仅曾来此采风,也在宁波举办过讲座。在我心里,宁波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明之城、文化之城,更是文人向往之城。它身上那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深厚的文学底蕴,格外让人着迷。每次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这份独特的魅力。
浙江书展已经举办十届,对这样一个拥有十年历史、能够长久坚持的书展,以及热爱读书的宁波人,我一直怀有很高的敬意。
记者:您的《凤凰琴》不仅是经典文学作品,更推动了社会对民办教师群体的关注,甚至有乡村因它而得名“凤凰琴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您是否想对年轻学子说,文学在当下依然拥有改变现实、滋养心灵的力量?
刘醒龙:好的作品必然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表达。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文学对现实的改变、对心灵的滋养,更多是从宏观视角呈现的积极影响。没有文学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这个世界必须有文学,人的灵魂与精神世界更需要文学支撑。
文学由文字构成,文字是人类发明的,是文人墨客传承与创造的载体。正因如此,在当下这个时代,文学的作用或许被严重低估。但我始终相信,人类迟早会重新认识文学的价值,会回到文学的怀抱中,将文学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
记者:当下坚持并实现文学梦想颇具挑战,作为在文学道路上深耕多年的创作者,您如何看待一些年轻人对文学梦想的坚持?对同样心怀文学热忱却可能面临困境的人,您有哪些感悟与鼓励?
刘醒龙:AI能够取代的,只是大量缺乏深度的自媒体写作。而那些真正具有经典意义、蕴含原创精神的写作,AI永远无法企及。文学必然拥有光明远大的前景,这是由人本身、由生命本质决定的。人离不开文学,若脱离了文学,人便容易沦为纯粹的物质存在。
拥有文学梦想,这本身就难能可贵;能在文学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但是,不必将文学视为人生唯一的选择,可以先做好一份安身立命的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将文学当作一种修养去培育。即便没有写出作品,长期积累的文学修养也会丰富人的内在,让生命本身更具厚度与光彩。

刘醒龙的部分作品。
写作最重要的是对生命力的尊重
记者:您曾说“现实生活是文学恩泽的最大源泉”,无论是《凤凰琴》中大山里飘扬的国旗,还是作为《听漏》灵感来源的“听漏工”,都能看到生活的影子。您认为该如何培养“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敏锐观察力,去捕捉生活中可写入作品的素材?
刘醒龙:写作中的生活与生活中的写作,既是两难问题,也存在统一的逻辑。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不能为了写作而刻意去寻找生活,应在生活的历练中逐渐成长为写作者,或是在日常点滴中自然发掘写作素材。
回顾我自己的写作历程,很多创作灵感和素材其实源于少年时期的积累。但当下的情况有所不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少年早早有了成名的机会,也催生了他们对成名的渴望。
其实大可不必将少年时期的写作看得过重,不妨将其视为练笔,是为未来人生创作做准备、打基础,作为整个写作生命历程的起点。如果把人生的写作阶段划分开来,少年时期或许只是第一、第二阶段,后面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关键在于后续的路如何去走,这才是决定写作高度的核心。
记者:在创作《听漏》时,您没有选择完美的曾侯乙编钟或完整的“九鼎八簋”,反而被残缺的“九鼎七簋”所吸引,认为其悬念是“历史留下的神来之笔”。这是否正是“创作高于生活”的体现?能否结合这个例子,谈谈如何对原始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提炼?
刘醒龙:对生活的提炼与加工,终究要回归生活本身。这就要求你必须以忠实的态度面对生活。要尊重生活,更要热爱生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写好生活。若是对生活既无尊重也无热爱,只沉湎于玄幻、穿越这类纯粹虚空的想象空间,写作就难以持久。
随着想象力逐渐衰退,甚至对自己曾有的这种想象生出厌恶,那么你对写作本身就会产生抵触。因此,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生命力的尊重。当然,这又回到了我们最初聊到的——写作的根基,始终是对生活的尊重与热爱。

坚持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记者:从《蟠虺》到《听漏》,您花了近20年书写“青铜重器”系列,其间还经历了疾病的考验。这种长期的深耕对年轻写作者而言极具挑战性,您认为支撑您走下来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对年轻写作者有何建议?
刘醒龙: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觉得人其实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选择。就像我自己,几十年来始终坚守一件事,完成了“青铜重器”系列的写作。“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积累。对一件事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守护、积累,最终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自己就有很深的体会。
比如考古、青铜器研究这些领域,我以前其实一无所知。但因为产生了兴趣,就一直关注、慢慢积累。到现在,很多相关场合我都能参与交流,面对不少与考古相关的问题,也能做出“八九不离十”的判断。但你要是问我专门去系统学习过考古吗?并没有,全是兴趣驱动下的持续积累。
我觉得,最考验人却也最容易让人成功的,就是“大海捞针”的坚持和“水滴石穿”的韧劲。真能从大海里捞起针,这枚针必然格外宝贵;真能练就“水滴石穿”的功夫,在这一领域的功力也定然了不起。
记者:如今中小学生成为文学阅读的重要群体,但手机的普及让短视频占据了他们大量的闲暇时间,挤压了文学阅读的空间。您如何看待这一普遍现象?对引导青少年在碎片化娱乐中重拾文学阅读的兴趣,您有哪些建议?
刘醒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尤其是年轻人,往往最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但我想,人总要不断前行,从少年到青年,再到壮年、暮年,在这一过程中,人会逐渐走向成熟,会因不断思索而变得深沉,也会因这份深沉,渴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厚度、走得更久远。
进入不同的人生阶段,我相信他们会慢慢明白:短视频带来的只是瞬间的感官刺激,手机里的内容大多难以在脑海中长久留存。最终能够伴随自己一生、滋养灵魂的,或许还是阅读,还是书籍。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龚旭琪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