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陈金辉 石奕懿
清晨七点,海曙公园的凉亭便热闹起来。十余位特殊的“理发师”手持剪刀、推子,正为排队等候的市民修剪头发。
这是胡巧明创建的“红太阳服务团队”坚持了18年的日常。自2007年学雷锋纪念日成立以来,每周五、周六,团队始终坚守在此为老人们公益理发。
这里既是服务点,也是理发师的“摇篮”。
从一人善念到百人同行,他们以剪刀传情,用平凡的双手温暖宁波这座城市。

海曙公园内的红太阳服务团队。本文照片 记者陈金辉/摄
从一个人发展到上百人:想为社会做点奉献
今年68岁的胡巧明来自台州临海,是“红太阳服务团队”的创始人。
2007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50岁从镇海一家企业退休的她,怀着“为社会做点奉献”的单纯想法,独自来到海曙公园为老人们免费理发。
手艺虽不精湛,但她那份热情和真诚却打动了许多人。
“刚开始剪的时候,我的手一直在抖。”胡巧明笑着回忆,是老人们的宽容给了她坚持的勇气,“阿姨说‘没关系,剪得不好头发也还会长出来’,这份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随着时间推移,这份纯粹的爱心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加入,如今团队已培训志愿者超百人,成员年龄从20多岁到81岁,既有转型而来的专业理发师,也有从零学起的“公益新兵”。

胡巧明正在为老人理发。
既是服务点也是培训点:理发师的“摇篮”
海曙公园的凉亭不仅是服务老人的公益站点,更是培育理发师的“免费摇篮”。
团队成员大多没有专业理发基础,技术全靠自学互教、实践积累:“剪得好的帮衬新来的,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外面学理发要收费,我们这里分文不取。”胡巧明说,无论大家是想掌握技能求职,还是单纯想参与公益,团队都热烈欢迎。
71岁的梁君德就是其中一员,拥有56年理发经验的他,被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打动后主动加入。
“71岁还能为老人们做点实事,心里踏实又开心。”梁君德不仅发挥专长为老人理发,还耐心辅导新成员,让团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他的微信朋友圈有这么一句话——帮人比赚钱更开心。
许多成员从这里学会技能后,将爱心延伸到敬老院、社区、福利院等更多地方,让公益理发的温暖触达更广范围。

志愿者正在为老人理发。
风雨无阻的坚守:零下四度手搓热了再剪
每周五、周六上午7点至11点,是团队雷打不动的服务时间。
这个安排背后藏着暖心细节:“周五老人们的孩子不回家吃饭,老人时间充裕;周六则方便附近居民。”胡巧明解释道。
18年来,胡巧明和团队成员们风雨无阻,无论严寒酷暑,都坚持为老人们提供免费的理发服务。
寒冬里,气温降至零下四度,凉亭四面透风,胡巧明的手冻得发僵。她对老人说:“阿姨您等等,我搓搓手,暖和一下再给您剪。”这样的坚守,温暖了无数老人的心。
许多老人坚持每月从镇海、北仑等地乘公交前来,最远者需凌晨五点出发,单程耗时一个半小时。
92岁陈奶奶家住附近,行动不便的她一直认准这里:“他们老老小小风雨无阻,对老年人特别尊重,真的很令人感动。”
望春的方师傅也常坐地铁前来:“这里方便、态度好,剪得怎么样不重要,这份心意最可贵。”
随着团队不断壮大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服务范围从最初固定的海曙公园,到后来涵盖多个社区、养老院。
团队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免费理发服务。
公益路上的传承:温暖从凉亭走向全城
“团队里有人会因回老家、身体或工作等原因退出,但总会有新人源源不断加入。”胡巧明说,有一位新昌籍成员回老家后,依然坚持为村里老人公益理发,这个消息让她格外动容。
“孝敬老人是中华传统美德,雷锋精神更要一代代传下去。”胡巧明停下手中的剪刀,眼神坚定。
来宁波31年、参与公益理发八九年的东北阿姨邱秀华说:“在宁波,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邱秀华正在为老人理发。
“红太阳服务团队”的18年坚守,正是宁波这座城市温暖的缩影。一把把剪刀连接起人心,一份份爱心传递着正能量,也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公益事业。
正如胡巧明所说:“我要一直干下去,直到生命结束。”这份对公益的执着,不仅是对初心的坚守,更是对雷锋精神最生动的传承。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