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海玲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11月18日,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外科副护士长杨海玲成功采集2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素未谋面的7岁患病儿童送去“生命火种”。她也因此成为宁波市第204例、浙江省第129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行动践行了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当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答应了”
杨海玲的爱心之路已走过十余年。自大学时期首次参与无偿献血以来,她累计献血8次,献血量达2400毫升,相当于成年人体内血液总量的一半。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忱,去年9月临近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她在献血屋主动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6月5日,杨海玲接到了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的电话,“当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答应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她深知血液病给患者家庭带来的沉重打击,也深知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希望。
从那天起到8月11日完成全面体检,到11月14日正式入院准备,再到18日顺利完成捐献,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承载着她对陌生患者的牵挂。为了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原本就有锻炼习惯的杨海玲,从6月起更加规律地进行跑步、游泳等运动,用健康的体魄为捐献做准备。
这一爱心选择,也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丈夫主动承担起家中大小事务,让她安心备战捐献;上六年级的儿子更是用稚嫩的话语给予她力量:“妈妈,你这是像生我一样,给另一个小朋友送生命呀,一定要加油!”
在捐献之前,杨海玲收到了小患儿妈妈的来信:“孩子在出生时,就患有重型地贫(地中海贫血),这么多年我也是心惊胆战带着她,处处担心……谢谢您像‘超级英雄’一样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一字一句间流露出的辛酸与不易,让杨海玲十分动容。想到自己能用这样特别的方式去守护另一个小生命,她也倍感欣慰。
“护理工作是守护生命,捐献造血干细胞也是”
在同事眼中,杨海玲的善举并非偶然,而是她15年护理生涯中医者仁心的缩影。2010年7月入职宁波市第六医院以来,她先后在内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外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历练,还曾赴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成长为骨科专科护士和副护士长。她所在的科室以接收下肢创伤病人为主,术后康复与功能恢复是护理工作的重点,而“互联网+护理”的延续服务模式,让她得以将自己专业能力延伸到医院之外。
此前,她曾连续半个多月往返于医院与东吴镇,为一位车祸重伤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患者与妻儿居住在条件简陋的工厂宿舍,杨海玲不仅细致地为其进行伤口护理、指导康复锻炼,还贴心提醒家属注意宿舍通风、为患者增加蛋白质摄入,并协调工友避免在宿舍内吸烟。根据患者的日常活动范围,她量身定制锻炼方案,每次上门都重新评估并调整计划,助力患者康复回归正常生活。据统计,今年6月以来,杨海玲已累计提供上门护理服务109次。
“护理工作是守护生命,捐献造血干细胞也是。”杨海玲在捐献后略显疲惫却目光坚定地说。当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被送往患者身边,这位“白衣天使”用爱心为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启了生活的光芒,也为甬城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 通讯员程怡 赵蔚 文/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