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利润泥潭,上半年行业利润率一度创下近十年新低之际,奇瑞汽车却在其港股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中,抛出了一份营收2148.33亿元、同比增长17.94%,净利润143.65亿元、同比增长28%的成绩单。
这家以“老黄牛”精神自居的企业,正以其独特的战略定力,向市场证明“闷声发大财”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可复制的商业逻辑。
一份“非常规”的高质量财报
在当下汽车行业普遍为微薄利润挣扎时,奇瑞的财报展现出显著的“逆周期”特征。虽然同样面临原材料涨价、竞争激烈的客观环境,但无论是净利润还是净利润同比增速都远超同行。单说143.65亿元的净利润,不但在自主车企中名列前茅,更是把不少合资车企远远超越。
财报的一些细节,也表现出奇瑞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其28%的净利润同比增速,远超17.94%的营收同比增速,从中能看得出其增长质量优于规模扩张。这种反差在行业中尤为突出——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1—6月全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8%,而奇瑞同期毛利率达13.71%,且连续三个季度持续攀升。
支撑利润上涨的核心,是销量规模与成本管控的协同增效。前三季度,奇瑞集团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创历史同期新高。更不用说从65.53亿元加码至78.78亿元的研发投入,逆势增加的研发费用所带来的技术优势,无形间也推动了利润的进一步增长。此外,奇瑞通过上市募资的88.79亿港元,为技术研发与市场扩张注入资本动力,进一步夯实了盈利基础。
纵观行业,当不少车企深陷“规模越大、利润越薄”的陷阱时,奇瑞却以极具战略的眼光和精准的布局,避免走入“以价换量”的困境,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这样的表现,在当下的汽车行业中,并不多见。

出海“杀疯了”,全球化成为利润增长极
2025年奇瑞“闷声发大财”的“财”,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在出海市场堪称“杀疯了”的表现。今年1—10月,奇瑞集团累计销售228.89万辆、同比增长13%,而光是累计出口汽车就达到了106万辆、同比增长12.9%,占集团总销量比重近半,相当于每25秒就有一辆“奇瑞造”驶向海外,也让奇瑞成为最快达成年内百万出口量的中国车企。
海外成绩的出色不仅体现在销量,更体现在利润。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奇瑞迎来了爆发式增长,1-10月在欧盟和英国市场销量达到17.1万辆,同比大涨2.4倍。考虑到欧洲单车售价和利润率远超国内,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奇瑞今年净利润的大增,很大程度上来自出海市场。
能够打开欧洲等高溢价市场,奇瑞靠的是深度本地化的战略。作为率先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的中国品牌,奇瑞已进入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市场,且向着法国、德国等核心市场进军。同时,奇瑞通过“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 Be somewhere”的全球化理念,正逐渐从“产品输出”升级为“生态落地”。

以西班牙市场为例,奇瑞通过与西班牙EV MOTORS成立合资工厂,共同焕新其本土品牌EBRO,持续深耕西班牙市场。该品牌目前已经推出四款车型,并成为西班牙市场发展迅猛的汽车品牌。
与之相似,奇瑞深耕海外市场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是奇瑞旗下的OMODA & JAECOO品牌,仅成立两年半就已经达成65万+销量,进入55个市场,其中包括28个左舵市场、13个右舵市场,以及14个欧盟市场。

一系列海外快速发展的现象和深耕当地市场的举措,让奇瑞被法国《回声报》称为“低调而强大”的中国车企,从中也印证了奇瑞汽车全球化战略的成功。2024年,奇瑞海外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截至目前已占整体营收近50%,成为与国内市场并驾齐驱的营收支柱。

以体系能力,构筑未来增长护城河
对于奇瑞来说,要实现“闷声发大财”的可持续性,最终要回归到技术底蕴与产品竞争力。正是靠着品质和技术领域的长期深耕,奇瑞才得以实现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崛起。1-10月,奇瑞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8万辆,同比猛增73.1%,增速稳居行业前列。这一数据背后,是奇瑞产品矩阵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的战略转变,更是奇瑞体系能力所构筑的增长护城河的集中体现。
对于品质,奇瑞一直以行业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甚至主动对标全球最严苛标准,在满足国标的基础上,形成了100多项奇瑞特有的、超越国标的企业标准,覆盖主动安全、电池安全、碰撞安全、救援安全、健康安全、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七大领域。正是这样的高标准,让奇瑞在J.D. Power 2025年中国车辆系列研究中,包揽销售满意度、售后服务满意度等奖项。而高标准的品质背书,进一步强化了品牌溢价能力,为奇瑞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从财报中不断加码的研发投入,我们不难看出奇瑞这个“理工男”对技术的执着。此前的2025年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密集发布了包括AI智能车架构、犀牛电池、轴向磁通电机在内的10余项全球领先技术,一方面构建起世界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这些能够实际落地到产品上的技术还提升了用户体验、增强了产品的溢价能力。
与此同时,奇瑞还加快具身智能、AI大模型应用、算力中心等领域布局,墨甲机器人已实现商业化落地,产品交付东南亚、中东、南非等市场,成为奇瑞集团在“智电”时代的新增长极。
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品质保障-生态扩展”的闭环,奇瑞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综合竞争优势。这条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之路,正是其能够持续“闷声发大财”的最深护城河。
写在最后
当行业在价格战中陷入“内卷式”竞争的泥潭,奇瑞以“老黄牛”般的埋头实干,走通了一条依靠全球化与技术驱动的盈利路径。其财报背后,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汽车从“拼规模”到“求质量”的转型缩影。
在“闷声发大财”的逻辑下,奇瑞证明了一点:利润不只来自市场占有,更来自对长期价值的坚守。而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奇瑞的发展路径或许为中国品牌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宝贵样本:真正的利润,永远来自对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投入,而非短期的市场博弈。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