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我的爸爸是学校大厨!”看海曙学校食堂里藏着哪些管理智慧
2025-11-25 20:0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林桦 通讯员 李晨

一顿看似简单的校园午餐,背后承载着教育者的良苦用心。近日,记者走访海曙区三所学校,发现各校在有限条件下,通过创新管理与技术应用,为学生打造安全、温暖、营养的午餐体验,让一餐饭成为育人的延伸课堂。

家长掌勺、数学老师管食堂

11月25日,海曙区高桥镇中心小学食堂内香气弥漫,厨师长宁克抱正专注地烹饪孩子们的午餐。他不仅是学校厨师,还是该校的学生家长。今年9月,学校优化食堂人员结构,主动吸纳家长加入食堂团队,打造“家长管食堂”的新模式。目前,食堂共有三位家长员工:一位主任、一位主厨、一位帮厨。

该小学的午餐时间。记者 林桦 摄

该校党总支书记严文若介绍,学生午餐标准为每天13元,提供五菜一汤,纯荤菜不少于两道,每日配水果,每周供应三次面包点心。菜单由宁克抱设计,每周更新,基本上三周内不重样。

13元,要做到荤素搭配、减少浪费并不是易事。

严文若和宁克抱通常是每天最晚吃饭的人,以便及时了解哪些菜受欢迎、哪些需要改进。“比如鸡排这类完整的菜品,我们尽量把鸡排做小一点,孩子想吃多少拿多少,避免吃不完浪费。”严文若说,食堂每天还会观察厨余垃圾桶和菜盘,根据剩菜情况调整菜品份量。

做好食堂工作,烹饪上需要用心,食材源头上也同样需要把关。食堂主任周费原是学校数学教师,也是该校一位四年级学生的父亲。自今年九月兼任食堂主任以来,他每天清晨五点半到岗,严格验收食材。“毛蟹要一只只检查是否鲜活,山药要确保削得干净,排骨必须按两寸规格切割,否则煮散后孩子不爱吃。”周费说,严苛的标准只为让孩子吃得满意。

现在,清晨五点多的天气很冷,周费的耳朵因寒冷而长了冻疮,但他依然坚持着每天早起验菜、再回家接女儿上学的忙碌生活。

“最难的并非早起,而是长期与油腻味为伴。回家后,妻子都‘嫌弃’我,让我离她两米远。”周费笑着说道,但毕竟他也是做父亲的,既然接了这项任务,就会尽全力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宁克抱正在做菜。记者 林桦 摄

帮厨徐亚萍的孩子读五年级,她表示选择这份工作是为了“离孩子更近”。记者在随机采访过程中,问及餐品的味道如何,学生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这学期以来菜品口味好了许多。

“我的爸爸是学校大厨,我觉得挺自豪的。”该校208班的宁瑜瑄是宁克抱的女儿,她吃着爸爸亲手烹饪的菜肴,很是满意。

严文若表示,学校在食堂人员选聘中,优先考虑学生家长。“让家长参与食堂工作,不仅提升了餐品的安全与质量,也促进了家校关系的和谐发展”。

无源保温箱进教室,爬楼机帮送餐

午餐时间,海曙区古林镇俞家小学的教室里飘出阵阵饭香。孩子们端着自己的餐盘,依次排队,热气腾腾的饭菜,吃多少盛多少,秩序井然。

此前,古林镇俞家小学受限于场地,没有自己的食堂。“之前我们主要是用传统的电加热保温柜,没有办法移动,天气冷的时候,饭菜从保温柜搬出拿到教室,口感、温度也大打折扣,而且盒饭每个菜的分量是固定的,有的孩子抱怨不爱吃的菜也得全部吃完。”总务主任孙恒回忆,“有的时候孩子们吃不好,我们看着也心疼。”

而有了无源保温箱的引入,三层隔离保温的设计,无需额外供电就可以依托饭菜自身热量即可长效锁温。现在可以将做好的饭菜装入保温箱,直接送到教室门口。孩子们不用离得太远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学校采取了半自助形式,中低年级的孩子主要由老师打餐,营养均衡,高年级的孩子有的可以自己动手打。“我喜欢现在的自助餐,有的不喜欢吃的可以少打一点,就不浪费了。”六年级学生李慧瑶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她的餐盘,“而且饭菜都是热的!”

俞家小学的午餐时间。通讯员供图

地处汪弄小区内的宁波市孙文英小学面临的是另一种困境——学校历史悠久,学校无专用餐厅且没有电梯。送餐师傅每天需要将17个班级上百份餐食抬上二、三层楼,搬运量大、耗费时长,还有一定安全隐患。

“最忙的时候,我们要上下楼梯十几趟。”在学校食堂工作了多年的吴师傅说。

变化发生在今年年初。学校购置启用了一台专用爬楼机,每次可以运送2个班级的午餐,送餐师傅只需将送餐箱固定在设备上,一个人就能送到各个楼层。

“这个机器省力多了,而且送餐速度也更快了!”吴师傅笑着说,“现在我们有更多精力关注送餐的细节,比如怎么摆放更整齐,怎么让孩子们更快吃上饭。”

爬楼机的引入不仅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更折射出学校对每一位劳动者的尊重。“教育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也应延伸到每一位为教育事业付出的人。”孙文英小学副校长杜武杰表示。

据了解,海曙多所学校推广使用爬楼机等辅助设备,同时推动“食堂工作人员关爱计划”,包括提供更合理的工作时长、定期体检等福利。

宁波市孙文英小学使用“爬楼机”。通讯员供图

教育不仅在课堂里,更在校园的每个细节中

三个故事,三把解锁校园午餐难题的钥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教育不仅在课堂里,更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校园午餐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智慧和对学生需求的回应能力。”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制定更加灵活的校园供餐指南,鼓励各校在确保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供餐模式。”

区域层面,一系列聚焦“校园餐”的创新举措正在推进:区域制定了《海曙区中小学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工作办法 (试行)》,推动建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制度,探索“组织监管、参与监督、开放体验”的家长监督模式,目前全区学校已经实现全覆盖。

在借助家长力量之外,还引入大数据监督,运用“食堂智治一件事”等数字化监管平台,实时追溯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食材采配、膳食经费等全流程。在食堂建设方面,全区已经累计投入600万元用于食堂提档升级,A级食堂占比达70%以上;智能阳光厨房建成率达100%。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引导,这不仅仅发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道,“当孩子们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这种环境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我的爸爸是学校大厨!”看海曙学校食堂里藏着哪些管理智慧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11-25 20:08: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林桦 通讯员 李晨

一顿看似简单的校园午餐,背后承载着教育者的良苦用心。近日,记者走访海曙区三所学校,发现各校在有限条件下,通过创新管理与技术应用,为学生打造安全、温暖、营养的午餐体验,让一餐饭成为育人的延伸课堂。

家长掌勺、数学老师管食堂

11月25日,海曙区高桥镇中心小学食堂内香气弥漫,厨师长宁克抱正专注地烹饪孩子们的午餐。他不仅是学校厨师,还是该校的学生家长。今年9月,学校优化食堂人员结构,主动吸纳家长加入食堂团队,打造“家长管食堂”的新模式。目前,食堂共有三位家长员工:一位主任、一位主厨、一位帮厨。

该小学的午餐时间。记者 林桦 摄

该校党总支书记严文若介绍,学生午餐标准为每天13元,提供五菜一汤,纯荤菜不少于两道,每日配水果,每周供应三次面包点心。菜单由宁克抱设计,每周更新,基本上三周内不重样。

13元,要做到荤素搭配、减少浪费并不是易事。

严文若和宁克抱通常是每天最晚吃饭的人,以便及时了解哪些菜受欢迎、哪些需要改进。“比如鸡排这类完整的菜品,我们尽量把鸡排做小一点,孩子想吃多少拿多少,避免吃不完浪费。”严文若说,食堂每天还会观察厨余垃圾桶和菜盘,根据剩菜情况调整菜品份量。

做好食堂工作,烹饪上需要用心,食材源头上也同样需要把关。食堂主任周费原是学校数学教师,也是该校一位四年级学生的父亲。自今年九月兼任食堂主任以来,他每天清晨五点半到岗,严格验收食材。“毛蟹要一只只检查是否鲜活,山药要确保削得干净,排骨必须按两寸规格切割,否则煮散后孩子不爱吃。”周费说,严苛的标准只为让孩子吃得满意。

现在,清晨五点多的天气很冷,周费的耳朵因寒冷而长了冻疮,但他依然坚持着每天早起验菜、再回家接女儿上学的忙碌生活。

“最难的并非早起,而是长期与油腻味为伴。回家后,妻子都‘嫌弃’我,让我离她两米远。”周费笑着说道,但毕竟他也是做父亲的,既然接了这项任务,就会尽全力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宁克抱正在做菜。记者 林桦 摄

帮厨徐亚萍的孩子读五年级,她表示选择这份工作是为了“离孩子更近”。记者在随机采访过程中,问及餐品的味道如何,学生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这学期以来菜品口味好了许多。

“我的爸爸是学校大厨,我觉得挺自豪的。”该校208班的宁瑜瑄是宁克抱的女儿,她吃着爸爸亲手烹饪的菜肴,很是满意。

严文若表示,学校在食堂人员选聘中,优先考虑学生家长。“让家长参与食堂工作,不仅提升了餐品的安全与质量,也促进了家校关系的和谐发展”。

无源保温箱进教室,爬楼机帮送餐

午餐时间,海曙区古林镇俞家小学的教室里飘出阵阵饭香。孩子们端着自己的餐盘,依次排队,热气腾腾的饭菜,吃多少盛多少,秩序井然。

此前,古林镇俞家小学受限于场地,没有自己的食堂。“之前我们主要是用传统的电加热保温柜,没有办法移动,天气冷的时候,饭菜从保温柜搬出拿到教室,口感、温度也大打折扣,而且盒饭每个菜的分量是固定的,有的孩子抱怨不爱吃的菜也得全部吃完。”总务主任孙恒回忆,“有的时候孩子们吃不好,我们看着也心疼。”

而有了无源保温箱的引入,三层隔离保温的设计,无需额外供电就可以依托饭菜自身热量即可长效锁温。现在可以将做好的饭菜装入保温箱,直接送到教室门口。孩子们不用离得太远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学校采取了半自助形式,中低年级的孩子主要由老师打餐,营养均衡,高年级的孩子有的可以自己动手打。“我喜欢现在的自助餐,有的不喜欢吃的可以少打一点,就不浪费了。”六年级学生李慧瑶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她的餐盘,“而且饭菜都是热的!”

俞家小学的午餐时间。通讯员供图

地处汪弄小区内的宁波市孙文英小学面临的是另一种困境——学校历史悠久,学校无专用餐厅且没有电梯。送餐师傅每天需要将17个班级上百份餐食抬上二、三层楼,搬运量大、耗费时长,还有一定安全隐患。

“最忙的时候,我们要上下楼梯十几趟。”在学校食堂工作了多年的吴师傅说。

变化发生在今年年初。学校购置启用了一台专用爬楼机,每次可以运送2个班级的午餐,送餐师傅只需将送餐箱固定在设备上,一个人就能送到各个楼层。

“这个机器省力多了,而且送餐速度也更快了!”吴师傅笑着说,“现在我们有更多精力关注送餐的细节,比如怎么摆放更整齐,怎么让孩子们更快吃上饭。”

爬楼机的引入不仅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更折射出学校对每一位劳动者的尊重。“教育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也应延伸到每一位为教育事业付出的人。”孙文英小学副校长杜武杰表示。

据了解,海曙多所学校推广使用爬楼机等辅助设备,同时推动“食堂工作人员关爱计划”,包括提供更合理的工作时长、定期体检等福利。

宁波市孙文英小学使用“爬楼机”。通讯员供图

教育不仅在课堂里,更在校园的每个细节中

三个故事,三把解锁校园午餐难题的钥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教育不仅在课堂里,更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校园午餐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智慧和对学生需求的回应能力。”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制定更加灵活的校园供餐指南,鼓励各校在确保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供餐模式。”

区域层面,一系列聚焦“校园餐”的创新举措正在推进:区域制定了《海曙区中小学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工作办法 (试行)》,推动建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制度,探索“组织监管、参与监督、开放体验”的家长监督模式,目前全区学校已经实现全覆盖。

在借助家长力量之外,还引入大数据监督,运用“食堂智治一件事”等数字化监管平台,实时追溯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食材采配、膳食经费等全流程。在食堂建设方面,全区已经累计投入600万元用于食堂提档升级,A级食堂占比达70%以上;智能阳光厨房建成率达100%。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引导,这不仅仅发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道,“当孩子们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这种环境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