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鄞州
鄞州区垃圾分类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7.4万名
2025-11-28 07:0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在宁波 看见文明中国

  自我市实施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鄞州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实践,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做出卓越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起步以来,垃圾分类志愿工作从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陈国荣等老党员率先垂范的“先锋探索”,逐步发展为拥有7.4万名注册志愿者、累计开展3816场服务的磅礴力量,服务完成率与居民满意度分别高达99%和91.5%。志愿服务团队也从最初的社区雏形,壮大为各具特色、覆盖全域的专业力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从“点上破题”到“面上成景”的系统性跨越。

“零废cycle+”项目打造的花园。

  “零废cycle+”:引入社会资本构建服务新生态

  鄞州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实现了一次重要突破。鄞州区住建局与下应街道以“零废cycle+”项目为模板,成功争取到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资金支持,成为全市首个引入社会资金的同类项目。

  “我们不仅要‘做事’,更要探索可持续的‘成事’机制。”项目负责人说。通过一站式服务赋能,他们联动政策、基金会与高校资源,吸引社区工作者、居民、海归园艺师、大学生等多元力量加入。

  “景观再造”和“布艺新生”让400件旧物焕发新生;共享花园中的生态堆肥点,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肥料或“环保盲盒”回馈居民。项目不仅摘得宁波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更形成一套可复制的社区零废方案。

“厨余哨兵”项目志愿者“守护垃圾桶”。

  “厨余哨兵”:退役军人三步走,精准减少浪费

  “看到好好的食物被丢弃,我们当过兵的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退役军人王亚楠道出初心。由79名老兵发起的“厨余哨兵”项目,以部队作风实施“三步走”战略,精准狙击厨余浪费。

  在老旧小区开展“爱心引领正步走”,他们组建讲习团,传授食物储存与边角料烹饪技巧,推出“老兵盲盒早餐铺”,用“有害垃圾换早餐”鼓励源头减量。

  在商品住宅区开展“邻里参与齐步走”,开设“厨余工坊”,教授堆肥与酵素制作。去年,他们用自制500余斤酵素,打造了11处、总计7000多平方米的酵素花园。

  他们还开展“社会赋能跑步走”,链接垃圾处理厂与乡村资源,组织学生实地研学,见证厨余垃圾变天然气的全过程。

  4年来,“厨余哨兵”团队扩展至400余人,开展活动800余场,服务超2000小时,覆盖居民8000多户。社区厨余垃圾年减50余吨,相当于减少碳排放628.8吨。项目不仅获省市媒体报道,更登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讲台。

“一小时微光”项目大手拉小手入户宣传。

  “一小时微光”:碎片化时间,凝聚社区大能量

  “没时间”不再是借口。中河街道东城社区的“1Hour∞”项目,以“一小时”为情感纽带,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每天上午9点到10点是“志愿一小时”。党员与志愿者“1+N”包片到户,开展分类督导与楼道清洁。“大手拉小手”带动全家参与,136名志愿者每周稳定参与超20人,留存率高达85%。

  这“一小时”也焕新了空间:废旧架空层变身宣传站,回收废物建成共享菜园,完成12个楼道微更新。通过“1小时环保体验”与“自治提案会”,有限时间释放出无限的社区活力。

“小布头奶奶”团队展示旧布料改造的布艺品。

  “小布头奶奶”:碎布新生,编织代际温情

  在下应街道文汇社区,一群“老漂族”与退休女性让冰冷布头开出温暖的花。“小布头奶奶”项目整合“技艺、旧衣、时间”三大闲置资源,构建“回收-传习-共创-反哺”闭环。

  通过“一箱集材、一课传艺、一针汇爱、一展兴益”,她们回收布料100余斤,改造布艺品300余件,社区纺织垃圾占比下降15%。更重要的是,120余名青少年在代际互动中增强环保意识,98%的高龄老人感受到社区温暖。

  “70℃守护”:银龄力量恒温陪伴家园

  在首南街道,平均年龄超70岁的“70先锋”志愿服务队,用四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何谓“恒温守护”。

  每天早晚高峰,他们雷打不动值守垃圾点,年均服务超1500班次。面对智能分类箱,他们主动学习、互帮互教。项目将其经验固化为《“70℃守护”值班手册》,让服务在制度中持续发热。

  他们也是社区的“导热体”,凭借“人熟、地熟”的亲和力,用《邻里沟通话术卡》破冰,将垃圾点变为交流空间。由队长牵头的“家园议事厅”召开12次,落实“增设便民洗手池”等建议,促进新老融合。

  这支队伍获评区“最佳服务志愿组织”,志愿者后备人群扩大10%,成为社区最动人的名片。

  从机制创新到多元参与,鄞州的垃圾分类故事,是一部由普通人写就的社区治理创新史。退役军人、银龄长者、全职妈妈、青年学生……一个个平凡身影以智慧与坚守,将垃圾分类融入日常。正是这点滴行动,汇聚成绿色生活的磅礴力量,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绿色变革,始终源于每个人的点滴坚持,而他们,正是绿色生活最坚定的守护者。

  宁波晚报记者边城雨 通讯员陈昭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鄞州区垃圾分类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7.4万名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11-28 07:08:00

  自我市实施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鄞州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实践,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做出卓越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起步以来,垃圾分类志愿工作从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陈国荣等老党员率先垂范的“先锋探索”,逐步发展为拥有7.4万名注册志愿者、累计开展3816场服务的磅礴力量,服务完成率与居民满意度分别高达99%和91.5%。志愿服务团队也从最初的社区雏形,壮大为各具特色、覆盖全域的专业力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从“点上破题”到“面上成景”的系统性跨越。

“零废cycle+”项目打造的花园。

  “零废cycle+”:引入社会资本构建服务新生态

  鄞州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实现了一次重要突破。鄞州区住建局与下应街道以“零废cycle+”项目为模板,成功争取到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资金支持,成为全市首个引入社会资金的同类项目。

  “我们不仅要‘做事’,更要探索可持续的‘成事’机制。”项目负责人说。通过一站式服务赋能,他们联动政策、基金会与高校资源,吸引社区工作者、居民、海归园艺师、大学生等多元力量加入。

  “景观再造”和“布艺新生”让400件旧物焕发新生;共享花园中的生态堆肥点,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肥料或“环保盲盒”回馈居民。项目不仅摘得宁波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更形成一套可复制的社区零废方案。

“厨余哨兵”项目志愿者“守护垃圾桶”。

  “厨余哨兵”:退役军人三步走,精准减少浪费

  “看到好好的食物被丢弃,我们当过兵的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退役军人王亚楠道出初心。由79名老兵发起的“厨余哨兵”项目,以部队作风实施“三步走”战略,精准狙击厨余浪费。

  在老旧小区开展“爱心引领正步走”,他们组建讲习团,传授食物储存与边角料烹饪技巧,推出“老兵盲盒早餐铺”,用“有害垃圾换早餐”鼓励源头减量。

  在商品住宅区开展“邻里参与齐步走”,开设“厨余工坊”,教授堆肥与酵素制作。去年,他们用自制500余斤酵素,打造了11处、总计7000多平方米的酵素花园。

  他们还开展“社会赋能跑步走”,链接垃圾处理厂与乡村资源,组织学生实地研学,见证厨余垃圾变天然气的全过程。

  4年来,“厨余哨兵”团队扩展至400余人,开展活动800余场,服务超2000小时,覆盖居民8000多户。社区厨余垃圾年减50余吨,相当于减少碳排放628.8吨。项目不仅获省市媒体报道,更登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讲台。

“一小时微光”项目大手拉小手入户宣传。

  “一小时微光”:碎片化时间,凝聚社区大能量

  “没时间”不再是借口。中河街道东城社区的“1Hour∞”项目,以“一小时”为情感纽带,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每天上午9点到10点是“志愿一小时”。党员与志愿者“1+N”包片到户,开展分类督导与楼道清洁。“大手拉小手”带动全家参与,136名志愿者每周稳定参与超20人,留存率高达85%。

  这“一小时”也焕新了空间:废旧架空层变身宣传站,回收废物建成共享菜园,完成12个楼道微更新。通过“1小时环保体验”与“自治提案会”,有限时间释放出无限的社区活力。

“小布头奶奶”团队展示旧布料改造的布艺品。

  “小布头奶奶”:碎布新生,编织代际温情

  在下应街道文汇社区,一群“老漂族”与退休女性让冰冷布头开出温暖的花。“小布头奶奶”项目整合“技艺、旧衣、时间”三大闲置资源,构建“回收-传习-共创-反哺”闭环。

  通过“一箱集材、一课传艺、一针汇爱、一展兴益”,她们回收布料100余斤,改造布艺品300余件,社区纺织垃圾占比下降15%。更重要的是,120余名青少年在代际互动中增强环保意识,98%的高龄老人感受到社区温暖。

  “70℃守护”:银龄力量恒温陪伴家园

  在首南街道,平均年龄超70岁的“70先锋”志愿服务队,用四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何谓“恒温守护”。

  每天早晚高峰,他们雷打不动值守垃圾点,年均服务超1500班次。面对智能分类箱,他们主动学习、互帮互教。项目将其经验固化为《“70℃守护”值班手册》,让服务在制度中持续发热。

  他们也是社区的“导热体”,凭借“人熟、地熟”的亲和力,用《邻里沟通话术卡》破冰,将垃圾点变为交流空间。由队长牵头的“家园议事厅”召开12次,落实“增设便民洗手池”等建议,促进新老融合。

  这支队伍获评区“最佳服务志愿组织”,志愿者后备人群扩大10%,成为社区最动人的名片。

  从机制创新到多元参与,鄞州的垃圾分类故事,是一部由普通人写就的社区治理创新史。退役军人、银龄长者、全职妈妈、青年学生……一个个平凡身影以智慧与坚守,将垃圾分类融入日常。正是这点滴行动,汇聚成绿色生活的磅礴力量,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绿色变革,始终源于每个人的点滴坚持,而他们,正是绿色生活最坚定的守护者。

  宁波晚报记者边城雨 通讯员陈昭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