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互利共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优外贸、做强外资、做大外经,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积极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和协调职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摘自《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增强出口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完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强化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加快“走出去”步伐,用好国外市场和资源
推动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强境外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完善涉外经济体制,优化外经贸发展环境
创新涉外经济体制机制;加强开发区建设;完善外经贸发展扶持政策
——摘自《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东方宁波”号停泊在宁波-舟山港。龚国荣陈定怀摄
“十五”期间的浙江“开放大戏”精彩纷呈——外贸冲破千亿美元大关,出口居全国第四;实际吸引外资从“九五”期间的全国第八位上升至第五位;境外“淘金”的浙江企业数名列全国第一,外经营业额居全国第三。
然而,面对抢眼的表现,浙江人没有停止过思索:未来的对外开放之路究竟该怎样走?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浙江的步伐怎样才能既快速又从容,浙江的产品、产业、市场的国际化如何才能少一点摩擦,多一些合作?对此,“十一五”规划做出了回答:做优外贸,做强外资,做大外经,而贯穿其中的一条思想主线就是坚持互利共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共赢”并非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细读《纲要》,“共赢”又确实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它是我省对外开放认识的新的升华,预示着浙江开放型经济“腾笼换鸟”后的新的未来。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通过增强出口综合竞争能力,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外贸效益,这是“做优外贸”的主要内涵。而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共赢”。理解这一点并不奇怪,在今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后,浙江外贸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种种无奈与被动也显露无遗,仅靠“汗水”无法为浙江外贸赢得未来。在有限的国际市场空间中,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有层出不穷、技高一筹的新产品,只有不断“自我提高”,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摆脱与众多对手竞走“独木桥”的艰辛,形成共赢的差异型竞争格局。
“共赢”还要求浙商更多地“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做大外经。作为国内纺织品出口第一大省,对去年欧美设限后的措手不及,浙江纺织企业至今仍记忆犹新。但也正是在这次冲击中,部分浙江企业做出了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建厂的选择,不仅受到了东道国的热烈欢迎,也实现了生产资源的国际化配置,有效地规避了欧美市场设限的冲击。不仅轻工、纺织、服装、家电等我省优势产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作为资源小省,到境外开发资源也是我省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与东道国“共赢”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纲要》明确指出,鼓励我省有实力的企业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发资源。
做强外资也离不开“共赢”。民资充裕的浙江,为何要大力吸引外资?随着近年来的实践,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日益清晰:吸引外资能够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而外资与民资的携手又是带动浙江民营企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外驱。这就是共赢。引资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要实现共赢,必须有所引有所不引。因此,《纲要》明确指出,我省引资要加快向“选资”转变,浙江要着力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的投资项目,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
投资2亿元的浙江富润印染有限公司,印染流水线实行电脑自动测控。去年该公司印染的800多万米布料,分别出口到美国、德国、意大利、孟加拉国、乌克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者黄曙林徐德文摄
作者:记者刘 刚
编辑: 王巍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