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合
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因擅自对媒体发表不当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调查表明他还存在用公款购买高档香烟的奢侈消费行为,江宁区委经研究决定免去其房产管理局局长职务。对网上反映的其他问题,纪检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12月29日新华网)
看了这个报道,笔者认为,周久耕被免职是网络反腐的善果,值得网民高兴。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对官员的日常问责制度的缺失。
其一,周久耕式的问责缺乏内在驱动机制。周久耕被免职是依赖于媒体和网民舆论的外在驱动,是舆论关注的压力迫使江宁区委才作出该决定的。周久耕被免职主要原因之一是存在利用公款购买高档香烟的奢侈消费行为。试问,周久耕戴10万元的手表、抽1800元一条的香烟,如果与其正常收入不相符的奢华,诚如网友所说这可能是涉嫌腐败或违纪的“蛛丝马迹”的话,那纪检监察部门以及有关领导对此为何长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知道在问责制成熟的国家,问责与事件影响大小和民愤没有多大关系,问责制的运转依赖的是“失职就必须担责”这种责任伦理的驱动。
其二,周久耕式的问责让官员对躲避问责心存侥幸。如果周久耕的不当言论、抽名烟、戴高档表没有被网友发现、瞒过媒体,那它会被免职吗?实际上在当今干部队伍里,肯定有比周久耕问题严重得多的大小官员不是仍在稳坐在“位子”上吗?而且这样的问责还会造成当某一天被问责的官员淡出舆论视野的时候,就可以悄悄地“带病复出”。张志国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其三,正是官员日常问责制度的缺失,才造成官员一点点问题的缓慢积累。比如周久耕平时一次不当言论不了了之,平时抽名烟、戴高档表没人过问和追究,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不再顾及。所以周久耕式的问责只有暂时的震慑作用,好了伤痛忘了疤,当这种问责慢慢淡出舆论视野后官场就会会故态复萌。
我们期待以周久耕式的问责为契机,建立官员问责制度日常化,让问责制度像机器一样,当官员触动了违法违规的开关后,问责立即自动运转起来,被追究相应的责任,那样才有问责的威慑力。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