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武大教授批《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9-01-05 09:00:32报料热线:81850000

  于立生

  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批评歌曲《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称歌曲“唯小人与女人难养”观念的“现代版”,麻痹了社会,引发热议。(据1月4日《华西都市报》报道)

  歌曲的创作者表示没有想过男尊女卑的问题,罗萍教授却是从歌词中“掘”出了“微言大义”!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罗萍教授逐句点评:“在大家心目中,爱唠叨的是女性,该受累的也是女性”;而对于爸爸这个男性,歌词上是这么写的——“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结论:“虽然只是一首歌,但却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恕我眼拙,却实在是看不出来。

  “男主外,女主内”,本是传统社会的常态,正如歌曲的原唱者陈红与张迈所说:“男字是一个田字一个力字组成,下田种地的男人很辛苦,应该给他们捶捶背,这是女儿对父亲的孝顺……”也正如有网友所称:“从客观事实看,(这是)由于男女生理性格上的差异和承担社会角色不同”,“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有何可怪?又从何而能就衍生出“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的结论?

  当然,世易时移。知识改变命运。现在,成为“家庭妇男”,“洗洗筷子刷刷碗”的男性也越来越多;突破了“男女生理性格上的差异和承担社会角色不同”——从家庭走出,顶起家庭经济半边天甚至成为“女强人”的女性也越来越多。甚至譬如一些80后的小年轻,女孩子不会烧菜做饭,而男孩子凭借烧得一手好菜而深获欢心的也并不少。但是究竟又是否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实了呢?……——而作为一首歌词,其意象的撷取、选择,是必当讲求典型性的;其究竟不是社会科学、社会调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精确制导”。且不说歌词本身并无不妥,即便假设真有什么不妥,那么,文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非等于),是文艺反映现实生活而不是文艺决定现实生活;真有什么不妥,其根源也还在于现实生活,而并不在于作为镜象的歌词!板子也拍不到歌曲的身上!

  歌词属诗,诗属文艺。文艺作品,究竟是务虚,而不是务实的。罗萍教授的“狠批”,一如有网友al59的留言:“我妈妈已是88岁的老人了,她老人家最反感这首歌,她在10年前就有此看法了。我是女性,我也有同感,所以从来不喜欢它:为什么烦恼是给妈妈说,工作的事就是给爸爸说的?妈妈就只会唠叨吗?……简直就是胡扯!”,都不过是钻进了牛角尖里的,在同文艺作品里形象进行庸俗的“对号入座”而已。——同歌词意象的“对号入座”,当然也正相仿佛同小说虚构人物的“对号入座”。当然,对错且先不论,一首歌词、一个文艺作品——其受众的人言言殊,见仁见智本也是件稀松平常、无足为怪的事;但是,诚不必抬出“武大教授”、“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长年研究女性维权问题”的旗号来,——毕竟,罗教授是“妇女与性别”问题的研究专家,但却并非文艺专家,——隔行隔山,学科规律各不同,越界发言,还宜谨慎。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武大教授批《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9-01-05 09:00:32

  于立生

  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批评歌曲《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称歌曲“唯小人与女人难养”观念的“现代版”,麻痹了社会,引发热议。(据1月4日《华西都市报》报道)

  歌曲的创作者表示没有想过男尊女卑的问题,罗萍教授却是从歌词中“掘”出了“微言大义”!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罗萍教授逐句点评:“在大家心目中,爱唠叨的是女性,该受累的也是女性”;而对于爸爸这个男性,歌词上是这么写的——“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结论:“虽然只是一首歌,但却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恕我眼拙,却实在是看不出来。

  “男主外,女主内”,本是传统社会的常态,正如歌曲的原唱者陈红与张迈所说:“男字是一个田字一个力字组成,下田种地的男人很辛苦,应该给他们捶捶背,这是女儿对父亲的孝顺……”也正如有网友所称:“从客观事实看,(这是)由于男女生理性格上的差异和承担社会角色不同”,“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有何可怪?又从何而能就衍生出“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的结论?

  当然,世易时移。知识改变命运。现在,成为“家庭妇男”,“洗洗筷子刷刷碗”的男性也越来越多;突破了“男女生理性格上的差异和承担社会角色不同”——从家庭走出,顶起家庭经济半边天甚至成为“女强人”的女性也越来越多。甚至譬如一些80后的小年轻,女孩子不会烧菜做饭,而男孩子凭借烧得一手好菜而深获欢心的也并不少。但是究竟又是否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实了呢?……——而作为一首歌词,其意象的撷取、选择,是必当讲求典型性的;其究竟不是社会科学、社会调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精确制导”。且不说歌词本身并无不妥,即便假设真有什么不妥,那么,文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非等于),是文艺反映现实生活而不是文艺决定现实生活;真有什么不妥,其根源也还在于现实生活,而并不在于作为镜象的歌词!板子也拍不到歌曲的身上!

  歌词属诗,诗属文艺。文艺作品,究竟是务虚,而不是务实的。罗萍教授的“狠批”,一如有网友al59的留言:“我妈妈已是88岁的老人了,她老人家最反感这首歌,她在10年前就有此看法了。我是女性,我也有同感,所以从来不喜欢它:为什么烦恼是给妈妈说,工作的事就是给爸爸说的?妈妈就只会唠叨吗?……简直就是胡扯!”,都不过是钻进了牛角尖里的,在同文艺作品里形象进行庸俗的“对号入座”而已。——同歌词意象的“对号入座”,当然也正相仿佛同小说虚构人物的“对号入座”。当然,对错且先不论,一首歌词、一个文艺作品——其受众的人言言殊,见仁见智本也是件稀松平常、无足为怪的事;但是,诚不必抬出“武大教授”、“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长年研究女性维权问题”的旗号来,——毕竟,罗教授是“妇女与性别”问题的研究专家,但却并非文艺专家,——隔行隔山,学科规律各不同,越界发言,还宜谨慎。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