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
由于入冬以来,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2月4日中国新闻网)
每当自然灾害发生,往往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除此之外,受之影响最甚的莫过于农业生产。洪水、旱情、冰雹、雪灾、龙卷风等气象灾害,冷不丁地就给我们的农业以一记重拳。近年来,我国粮食年年丰收,丰收的背后有生物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老天爷帮忙。(当然,部分地区也发生过较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今,全国已有1.41亿亩小麦受旱,局部降水已突破历史极值,这可是个严峻的考验。要知道,全国也才18亿多亩耕地。当务之急,须动员一切力量抗旱保苗,尽一切可能减少旱灾损失,减轻农民的损失。
2007年,重庆曾遭遇了50年特大干旱。应对特大旱灾,我们虽有一定的经验,但现今的情况更加艰难。放在以前,受灾时还可组织灾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工代赈,稍稍减轻农民的损失。可现在全国农民工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旱灾区的农民若缺乏一定的技术,将很难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谋得一个就业岗位。眼前的一场大旱,将考验着干部群众的智慧、坚韧和能力。
同时,天“降”大旱,给了我们以启示。
一是,气象灾害,我们需要有更好的预警机制。去年年初的南方大雪灾,由于缺乏准备,灾区匆忙应对,困难重重。从现在的报道来看,不少地方的水库已见底,也说明了一些准备不足的问题。天气变化尽管是神秘莫测的,仍需相关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气象预警为农业保驾护航。
二是,摆脱靠天吃饭任重而道远。老天一大旱,苗就枯,田地就要绝收,我们祈愿老天爷早点普降甘霖,但这也反映出我国农业仍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锁定“三农”,这足见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基础建设薄弱的现状亟待改善。就拿老家的情况来说,丘陵地区,乡村田地的灌溉依然是漫灌,需水量大。与以前稍有不同的是,以前多是用柴油机抽水,现在多改成电泵抽水。而且,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前乡村冬天挑塘泥的传统没有再续。冬挑一担泥,秋收一升粟。现在机械技术进步了,可以不用人再去挑塘泥,只是期盼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大些、进度快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中,“三农”建设可分得一杯羹,祈愿这些资金监管到位,莫跑冒滴漏,多出优质工程,杜绝豆腐渣,提高投资的效率。
三是,需要以制度的创新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大范围的气象干旱,亟需要作好粮食收成的预测,畅通粮食流通渠道,确保粮食安全。另外,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不说自然灾害,就是市场棉花一降价,老百姓就受不了。亟需完善机制,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同时不可忽略,没有土地合理的流转,就无法大规模地撬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中来。农业的发展壮大,农村金融体系必须不断完善。
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当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当前,天“降”大旱,启示我们须尽心尽力地为农业的将来谋划。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