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质疑一封信感化128名逃犯自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9-03-27 09:15:27报料热线:81850000

  王玉初

  辽宁省瓦房店市近两年有128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回来接受处罚呢?是公安局长的感召信。(3月26日《成都商报》转新华社消息)

  真是神了,一封感召信有如此大的能量!但仔细一琢磨,这个消息没让我对那位公局长佩服得五股投地,反倒觉得这个报道中有太多的水份。

  那封感召信,到底是谁写的姑且不论。报道中截取感召信的一段,“逃亡途中的艰辛暂且不说,家中的老人谁去尽孝?家中的妻儿谁来抚养?即使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30岁时他可以逃,40岁呢?60岁呢?总有逃不动的时候,难道在他们风烛残年之时,才去接受法律的制裁,遭受囹圄之苦吗?当然,在爱与恨、情与法中抉择是痛苦的,但不可为一时的苟且偷生而毁掉一生的光阴……”类似的感召信,我以前在乡村工作时见到过,有些话语比以上那些说得还实在得多,更能打动人,但我就是没有见到过因为一封信就感召了上百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好的文字确实能打动,但仅凭这封中规中矩的感召信的内容,我还真不太相信它就能让128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

  另外,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规劝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例子我听说过,在网上搜它一下,全国也不过寥寥数例。而且,从那些规劝过程来看,话节目的主持人往往要与在逃人员作长达数小时的沟通、交流。一封感召信的作用,居然要比数小时的电话规劝有效不知多少倍,这谁信呢?

  不过,这条消息中有一个数字肯定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瓦房店市在近两年中有128名在逃人员投案。只是,那自首128名在逃人员,其中有多少人是看了那封感召信呢?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看到感召因才决定自首的呢?要知道,有不少人既便是没有看到感召信也要自首,这“功劳”可是不能算到公安局长的感召信上去的。更何况,128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这其中还有多少其他公安干警的辛苦劳动?在逃人员投案自首,法律的威慑力咋只字不提呢?

  记者的稿子虽写得很周全,有下属的表扬,还有群众“于某”的事例,但这些事实又有多少说服力呢?表扬一个人,不能将众人的功动记在一个人身上。不然,那样的榜样、典型,只会让人觉得别扭。

  再说了,瓦房店市是一个只有一百零几万人口的县级市,两年中自动投案的就有128人,那还有多少人没有投案自首呢?如此多的犯罪行为,说明这里的治安环境未必就是特别的理想。我看,公安局长还是先反思反思:有些犯罪行为本可以将矛盾早发现,早排查、早消除,就不至于产生犯罪呢?

  那种过于拔高的先进形象,缺少真实性和亲切感。你说,那种失去了真实性的典型,除了给个人包装上一层五彩泡影之外,还能有什么好的意义呢?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质疑一封信感化128名逃犯自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9-03-27 09:15:27

  王玉初

  辽宁省瓦房店市近两年有128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回来接受处罚呢?是公安局长的感召信。(3月26日《成都商报》转新华社消息)

  真是神了,一封感召信有如此大的能量!但仔细一琢磨,这个消息没让我对那位公局长佩服得五股投地,反倒觉得这个报道中有太多的水份。

  那封感召信,到底是谁写的姑且不论。报道中截取感召信的一段,“逃亡途中的艰辛暂且不说,家中的老人谁去尽孝?家中的妻儿谁来抚养?即使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30岁时他可以逃,40岁呢?60岁呢?总有逃不动的时候,难道在他们风烛残年之时,才去接受法律的制裁,遭受囹圄之苦吗?当然,在爱与恨、情与法中抉择是痛苦的,但不可为一时的苟且偷生而毁掉一生的光阴……”类似的感召信,我以前在乡村工作时见到过,有些话语比以上那些说得还实在得多,更能打动人,但我就是没有见到过因为一封信就感召了上百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好的文字确实能打动,但仅凭这封中规中矩的感召信的内容,我还真不太相信它就能让128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

  另外,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规劝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例子我听说过,在网上搜它一下,全国也不过寥寥数例。而且,从那些规劝过程来看,话节目的主持人往往要与在逃人员作长达数小时的沟通、交流。一封感召信的作用,居然要比数小时的电话规劝有效不知多少倍,这谁信呢?

  不过,这条消息中有一个数字肯定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瓦房店市在近两年中有128名在逃人员投案。只是,那自首128名在逃人员,其中有多少人是看了那封感召信呢?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看到感召因才决定自首的呢?要知道,有不少人既便是没有看到感召信也要自首,这“功劳”可是不能算到公安局长的感召信上去的。更何况,128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这其中还有多少其他公安干警的辛苦劳动?在逃人员投案自首,法律的威慑力咋只字不提呢?

  记者的稿子虽写得很周全,有下属的表扬,还有群众“于某”的事例,但这些事实又有多少说服力呢?表扬一个人,不能将众人的功动记在一个人身上。不然,那样的榜样、典型,只会让人觉得别扭。

  再说了,瓦房店市是一个只有一百零几万人口的县级市,两年中自动投案的就有128人,那还有多少人没有投案自首呢?如此多的犯罪行为,说明这里的治安环境未必就是特别的理想。我看,公安局长还是先反思反思:有些犯罪行为本可以将矛盾早发现,早排查、早消除,就不至于产生犯罪呢?

  那种过于拔高的先进形象,缺少真实性和亲切感。你说,那种失去了真实性的典型,除了给个人包装上一层五彩泡影之外,还能有什么好的意义呢?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