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民生问题,我们永远的关注点
2010-05-30 10:03:00 稿源: 宁波日报  

2008年抗击冰冻雨雪灾害时,本报记者汤碧琴在采访滞留车站的外来工。

图为一组民生热点报道。

图为城事周刊帮办采编人员与爱心读者一道认亲宁波市光荣院革命老爷爷。

图为新闻热线室的值班员在接听读者来电。

  自复刊以来,《宁波日报》坚持“开门办报 群众办报”的方针,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近年来,日报更是取向民本意识,凸显人文关怀,注重平民视角,着力做好民生与公共服务新闻,反映民声、民意、民情,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也展示了党报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多年来,本报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民生的视角和理念来报道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找到党的主张与民意的“共鸣点”,关注国家政策的出台,关注重大事件,对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等诸多领域的民生报道做深做透,重点策划、精心组织了“解四难创四优”活动、市区优质供水、三江六岸防洪等实事工程建设的“大民生”新闻报道,努力在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起连心桥。

  在对民生和公共服务新闻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中,本报不断创新理念,强化党报的服务意识。倾听群众呼声的新闻热线已经成为市民的公共话语平台;社会新闻版1周6期的《民声民情》栏目,为读者提供政策问答、资讯共享和知识解读等;城市周刊的《城事帮办》栏目,以策划报道公益类新闻为重点,强化新闻服务,促进读者真情互动。

  社会转型期,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本报通过关注和贴近这些民生问题,切实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舆论监督报道一向是《宁波日报》十分重视的,每年有大量的舆论监督稿件见报,《无病老人两月“吃”药十二万》、《出租车上遗巨款 涉嫌医药回扣案》等,对遏制社会不良现象、纠正不正之风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得当,有利于化解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1996年,日报在地方新闻版推出《新闻聚焦》栏目,从小视角切入,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透视,为疏解社会矛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宁波日报》坚持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群众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关注民众之所思、所想、所感、所惑,努力使“民心”舒畅、“民声”畅达,“让党和读者都满意”。

  “大民生”报道:

  政经新闻贴近百姓

  作为普通市民,您关心的是什么,焦虑的是哪些?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哪里,着力要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多年间,作为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宁波日报》一直对此孜孜以求。

  注重寻找出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之间的结合,浓墨重彩加以关注,这是《宁波日报》在做好“大民生”新闻上所积累的经验。

  就医难、行车难、住房难、就业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资源的不足让许多市民深感不便。2004年12月,市委市政府为优化就学、人居、服务、人文环境,决定集中开展为期一年的“解难创优、爱心帮扶”活动,并在当月8日召开了一次动员大会。

  《宁波日报》紧紧抓住市民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和政府准备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组成了强大的报道阵容,制定了一个跨度长达一年的报道计划。

  伴随着头版刊发的消息和评论员文章。一系列的解读类专版为读者对上述难题进行全方位剖析。

  《着力缓解群众就医难 目标:小病不出社区 大病确有保障》、《就业保障,难题咋破解?》、《破解出行难:为城市清淤活血》等一系列气势宏大、内容鲜活的报道层层推开。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解难创优”报道转入各县(市)区,形成了第二个高潮。而在2006年2月,“解难创优”一年间,通过记者见闻、市民访谈、对比图片(表)等形式,读者可以形象地体会到一年来“解难创优”的新进展、动态和经验成就。

  针对许多市民所关心的一系列民生重点工程,《宁波日报》突破常规,采用了工程建设中十分敏感的拆迁问题作为突破口。《三江六岸防洪工程最后关头“卡壳”,两户居民不肯拆迁导致工程延期一年》、《为支持杭州湾大桥南岸连接线工程 慈溪1400户居民4个月完成拆迁》,正反两例的民生工程报道一见报就引起了诸多市民关注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诸如此类服务民生重点工程的报道也正是日报做好民生服务的创新手法。

  “新闻聚焦”:

  做好热点新闻解读

  进公厕还要付钱?现在的你一定不相信,然而在1993年至2002年间,走在宁波的大街小巷,不付两角钱你还真的进不了公厕。当时老百姓意见很大,要求免费进公厕。事情虽小,但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2002年6月15日,《宁波日报》“新闻聚焦”栏目推出了《公厕能否不收费》一文。在文章见报后没几天,有关部门就决定:市区147座公厕免费开放。不久,宁波全大市的所有公厕都实行了免费。

  从小视角入手,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读、透析,以此推动本地的社会变革,这就是“新闻聚焦”栏目的特色和“品牌效应”。

  “新闻聚焦”栏目的推出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宁波日报》推出了这个深度报道栏目,并将该栏目固定在第二版上。十多年来,“新闻聚焦”共刊登了1000多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这些新闻,不但老百姓爱看,而且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关注民生”是“新闻聚焦”栏目赖以生存的基础,但这也势必涉及到许多社会矛盾和难点问题。对此,“新闻聚焦”坚持不回避的原则,在披露这些矛盾的时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敢于进行深入的剖析,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敢于保护弱势群体。

  2005年1月11日下午,两个讨薪未成的外地姑娘爬上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的一家制衣公司4楼楼顶狭小的平台上,准备以死“讨薪”……当地劳动、公安等部门紧急出动,最后成功解救了这两个姑娘。春节临近,一些外来民工会遇到业主拖欠工资的事,类似的“跳楼讨薪”事件也时有发生。为此,“新闻聚焦”栏目推出了一组关于“清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题报道。《欠薪,一个沉重的话题》,随即,又陆续刊登了《农民工为何频受伤害》、《追薪,让农民工欢喜回家》、《装潢公司恶意欠薪凸现》等报道,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有关部门的追薪行动,还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关心农民工的舆论氛围,促成了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一系列政策。

  关注民生,从民生新闻中挖掘其隐藏着的“新闻”,并以独特的思维形成自己鲜明的观点,这是“新闻聚焦”栏目给自己的定位。

  “城事帮办”:

  打造公共服务品牌

  2004年12月1日,《宁波日报》“城事周刊”的“城事帮办”栏目诞生了。

  把“城事帮办”办成一条美丽的心的纽带,一个温馨的爱的平台,一座宽敞的满载希望的桥梁,传递大爱宁波的善良与真诚,这是办刊同仁们爱的愿望。

  5年来,“城事帮办”栏目以宁波27万注册志愿者为后盾,以策划报道公益类新闻为重点,为推动城市文明建设,构建甬城和谐社会,打造日报的公共服务口牌,作出了富有特色的探索,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5年来,“城事帮办”栏目热忱策划、组织、推动、参与甬城各项爱心活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阳光孩子”、“慈惠童心”、“我与艺术有个美丽约会——进城娃才艺大赛”、“脐血救儿——宁波市民与坚强妈妈爱心大接力”、“外来务工子女e时代特别援助”、“爱心互助式结对助学”、“认亲革命老爷爷”、“爱心漂流书库”、“春蕾助孤”、“全城灭虫总动员、“义务红娘真情服务”、“低收入农户学子特别关爱行动”、“中年空巢俱乐部”等大型公益活动,富有创意,紧贴生活,深受广大市民和市委市政府的好评。

  其中,“慈惠童心”荣获浙江省慈善奖,成为宁波享誉全国的一个爱心品牌。“阳光孩子”、“互助助学”、“脐血救儿——宁波市民与坚强妈妈爱心大接力”、“我与艺术有个美丽约会——进城娃才艺大赛”、“约会小海豚自闭儿特别救助”、“职业见习直通车计划”等活动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有的还走进央视专题。

  创办5年来,“城事帮办”栏目有5件新闻作品和社会公共服务活动在浙江省好新闻评比和全国行业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通过策划组织,“城事帮办”汇集读者爱心款、物,价值已累计超过900万元,读者爱心图书5万余册,累计救助贫困学生1000余人,为贫困特困家庭挽回了200多条生命,同时,还有50多对有情人喜结良缘。

  对读者所捐善款,“城事帮办”在宁波市红十字会设置了专用爱心账号,全程追踪监督,并接受市有关部门的定期检查,充分弘扬了党报的公信力。

  在众多热心读者的支持下,“城事帮办”还组建了宁波首个媒体志愿服务站,如今已拥有助孤、助学、助残、助老、义修等8支由爱心读者组成的帮办志愿者小分队。5年来,这些小分队通过“城事帮办”栏目搭建的各种爱心平台,累计服务市民两万余人次。

  2010年,“城事帮办”还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创建了宁波市首个纯公益网上互助互动平台——178一起帮社区,有效实现了自身最直接的报网互动,使帮办事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9年,“城事帮办”荣获宁波市新闻名专栏荣誉称号。“城事帮办”帮办志愿服务站年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志愿服务站,还被评为宁波市十大志愿服务之星,浙江省先进志愿服务集体,浙江省志愿服务杰出集体。

  同年初,“城事帮办”还被列为“1994-2009”宁波市志愿服务事业最具影响力的15件大事之一,专家评价“为城市志愿者社会化动员机制建立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

  “新闻热线”:

  让读者离我们更近

  提起《宁波日报》的新闻热线87000000,宁波的老百姓几乎可以用耳熟能详来形容。身边有突发事、新鲜事、感人事、烦心事,很多人就会拨打新闻热线。而老一辈的日报读者可能还记得新闻热线的前身——“读者来信来访”。其实这两者,都是《宁波日报》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体现出我们日报“开门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自1980年复刊起,《宁波日报》群众工作部就设立了信访室和对外联系电话,安排专人负责处理和接待读者来信来访。复刊头3年,共收到读者来信28000多件。从这些读者来信中,编辑部及时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见和要求。在这3年中,日报从读者来信中编发了459条内参,供市、地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

  从复刊之初,《宁波日报》就设立了“读者来信”专版,通过“鼓楼钟声”、“啄木鸟”、“有照为证”、“记者调查”、“街谈巷议”等栏目,成为报纸反映民情民意、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促进了编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报纸的贴近性。

  随着新闻报道节奏的加快,1996年始,报社总编室、社会新闻部先后设立800新闻报料电话,加强了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的报道。2002年,800新闻报料电话与群工部信访接待合并,成立了新闻热线室,成为了报社统一的对外窗口。同时,87000000新闻采访车上路,实现了新闻报料、媒体反映、读者联动的新机制。

  87000000新闻热线由社会新闻部负责日常管理,配备了4名专职值班员,24小时轮流值班,处理来电来访事宜。所有信息来源进入采编系统,由社会新闻部及时处理,重大事情向总编报告。新闻热线的主要职能是:搜集新闻线索、反映社情民意、接待群众来访、搭建联动平台。

  舆论监督:

  铁肩担道义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老百姓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民生问题中,总会遇到不少“委屈”,而这正是我们一直所关注、重视的。

  地沟油、泔脚料等餐厨垃圾的处置,几年前曾是我市的一个难题。2006年7月,本报记者接到市民报料后,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夜间跟踪那些专门花钱收购餐厨垃圾的贩子进行暗访调查,并刊发了一组“追踪餐厨垃圾·关注饮食健康”的系列报道,披露地沟油如何非法提炼、“泔脚”如何流向猪圈等不为人知的内幕以及管理上面临的难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而当时,酝酿已久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即将出台,本组报道无形中为解决这个难题打了“头阵”。同年8月,该管理办法出台,并于12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宁波开始破解餐厨垃圾处置这个难题。

  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宁波日报》秉承讲真话的理念,予以关注和揭露。虽然移风易俗并不是几篇报道或几天时间就能做到,但只要不良风气在逐渐改进,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2001年4月7日傍晚,一名女乘客将一个袋子遗忘在出租车后座上。袋子里有40多只信封,分别装着数额不等的人民币,信封上写着不同的姓名、病区、药品及金额等字样,合计金额近4万元。

  原来,这位女失主是4家医疗企业在甬的代表,这笔钱是准备给宁波某医院医务人员3月份开出的4种药物的回扣,有个人的,也有病区的。当时,市领导要求纠风办会同市卫生局立即查清此事。

  《宁波日报》把这起偶发事件作为纠正不正之风的契机,立即组织记者采访,并于当年4月20日在头版发表一篇题为《出租车上遗巨款 涉嫌医药回扣案》的报道,引起各界关注。全市卫生行业开展了“狠刹医药回扣歪风 进行职业道德大讨论”活动,不少医务人员把所得回扣主动交到廉洁行医专用账户。此后,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广到宁波的各行各业。

  舆论监督并不是为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解决突出的民生难题而为。这是日报进行舆论监督报道的最终目标。

  信息服务: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柴米油盐事,该如何报与市民知?国家大政策,当怎样说与百姓听?多年来,日报一直扮演着资讯传达者的角色,抓“大”不放“小”,巧妙寻找百姓需求与主流信息的“嫁接点”,以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为源泉,将服务性新闻有机地融入主流报道中。

  一直以来,日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提炼归纳,为市民服务。

  一年一度的高考,关系到甬城千家万户。每年高考政策有什么变化?各类高校的录取分数还有录取人数各是多少?怎么填报志愿?您所关心的正是我们所关注的。2004年,我省高考变革:语数外三门科目的试卷首次由教育部命题改为我省自主命题。当时距离高考只有3个多月时间了。

  带着一些焦点问题,记者以最快速度采访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科老师。第二天,宁波日报以大篇幅独家刊发了《高考自主命题,考生该如何应对?》。报道一出,好比给考生们送了颗“定心丸”。

  近几年,《宁波日报》针对不同的主题,还进一步改进报道形式,逐步形成了“系列+主题活动”的模式,同时报网互动,增强报道的渗透能力。

  2010年春节以后,企业用工荒席卷全国。为帮助企业破解这一难题,《宁波日报》联手30多家城市媒体,搭建跨省招工交流平台,并会同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开通“2010跨省招工特别行动专题网页”,吸引了搜狐网等网络媒体加盟。

  行动发起10天后,热线就收到了宁波企业近两万个缺工岗位信息。3月8日,由宁波日报会同海曙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11家宁波企业,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大型招聘会,为宁波2000多个缺工岗位寻找“职工”。

编辑: 崔燕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民生问题,我们永远的关注点

稿源: 宁波日报 2010-05-30 10:03:00

2008年抗击冰冻雨雪灾害时,本报记者汤碧琴在采访滞留车站的外来工。

图为一组民生热点报道。

图为城事周刊帮办采编人员与爱心读者一道认亲宁波市光荣院革命老爷爷。

图为新闻热线室的值班员在接听读者来电。

  自复刊以来,《宁波日报》坚持“开门办报 群众办报”的方针,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近年来,日报更是取向民本意识,凸显人文关怀,注重平民视角,着力做好民生与公共服务新闻,反映民声、民意、民情,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也展示了党报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多年来,本报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民生的视角和理念来报道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找到党的主张与民意的“共鸣点”,关注国家政策的出台,关注重大事件,对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等诸多领域的民生报道做深做透,重点策划、精心组织了“解四难创四优”活动、市区优质供水、三江六岸防洪等实事工程建设的“大民生”新闻报道,努力在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起连心桥。

  在对民生和公共服务新闻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中,本报不断创新理念,强化党报的服务意识。倾听群众呼声的新闻热线已经成为市民的公共话语平台;社会新闻版1周6期的《民声民情》栏目,为读者提供政策问答、资讯共享和知识解读等;城市周刊的《城事帮办》栏目,以策划报道公益类新闻为重点,强化新闻服务,促进读者真情互动。

  社会转型期,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本报通过关注和贴近这些民生问题,切实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舆论监督报道一向是《宁波日报》十分重视的,每年有大量的舆论监督稿件见报,《无病老人两月“吃”药十二万》、《出租车上遗巨款 涉嫌医药回扣案》等,对遏制社会不良现象、纠正不正之风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得当,有利于化解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1996年,日报在地方新闻版推出《新闻聚焦》栏目,从小视角切入,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透视,为疏解社会矛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宁波日报》坚持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群众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关注民众之所思、所想、所感、所惑,努力使“民心”舒畅、“民声”畅达,“让党和读者都满意”。

  “大民生”报道:

  政经新闻贴近百姓

  作为普通市民,您关心的是什么,焦虑的是哪些?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哪里,着力要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多年间,作为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宁波日报》一直对此孜孜以求。

  注重寻找出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之间的结合,浓墨重彩加以关注,这是《宁波日报》在做好“大民生”新闻上所积累的经验。

  就医难、行车难、住房难、就业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资源的不足让许多市民深感不便。2004年12月,市委市政府为优化就学、人居、服务、人文环境,决定集中开展为期一年的“解难创优、爱心帮扶”活动,并在当月8日召开了一次动员大会。

  《宁波日报》紧紧抓住市民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和政府准备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组成了强大的报道阵容,制定了一个跨度长达一年的报道计划。

  伴随着头版刊发的消息和评论员文章。一系列的解读类专版为读者对上述难题进行全方位剖析。

  《着力缓解群众就医难 目标:小病不出社区 大病确有保障》、《就业保障,难题咋破解?》、《破解出行难:为城市清淤活血》等一系列气势宏大、内容鲜活的报道层层推开。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解难创优”报道转入各县(市)区,形成了第二个高潮。而在2006年2月,“解难创优”一年间,通过记者见闻、市民访谈、对比图片(表)等形式,读者可以形象地体会到一年来“解难创优”的新进展、动态和经验成就。

  针对许多市民所关心的一系列民生重点工程,《宁波日报》突破常规,采用了工程建设中十分敏感的拆迁问题作为突破口。《三江六岸防洪工程最后关头“卡壳”,两户居民不肯拆迁导致工程延期一年》、《为支持杭州湾大桥南岸连接线工程 慈溪1400户居民4个月完成拆迁》,正反两例的民生工程报道一见报就引起了诸多市民关注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诸如此类服务民生重点工程的报道也正是日报做好民生服务的创新手法。

  “新闻聚焦”:

  做好热点新闻解读

  进公厕还要付钱?现在的你一定不相信,然而在1993年至2002年间,走在宁波的大街小巷,不付两角钱你还真的进不了公厕。当时老百姓意见很大,要求免费进公厕。事情虽小,但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2002年6月15日,《宁波日报》“新闻聚焦”栏目推出了《公厕能否不收费》一文。在文章见报后没几天,有关部门就决定:市区147座公厕免费开放。不久,宁波全大市的所有公厕都实行了免费。

  从小视角入手,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读、透析,以此推动本地的社会变革,这就是“新闻聚焦”栏目的特色和“品牌效应”。

  “新闻聚焦”栏目的推出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宁波日报》推出了这个深度报道栏目,并将该栏目固定在第二版上。十多年来,“新闻聚焦”共刊登了1000多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这些新闻,不但老百姓爱看,而且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关注民生”是“新闻聚焦”栏目赖以生存的基础,但这也势必涉及到许多社会矛盾和难点问题。对此,“新闻聚焦”坚持不回避的原则,在披露这些矛盾的时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敢于进行深入的剖析,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敢于保护弱势群体。

  2005年1月11日下午,两个讨薪未成的外地姑娘爬上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的一家制衣公司4楼楼顶狭小的平台上,准备以死“讨薪”……当地劳动、公安等部门紧急出动,最后成功解救了这两个姑娘。春节临近,一些外来民工会遇到业主拖欠工资的事,类似的“跳楼讨薪”事件也时有发生。为此,“新闻聚焦”栏目推出了一组关于“清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题报道。《欠薪,一个沉重的话题》,随即,又陆续刊登了《农民工为何频受伤害》、《追薪,让农民工欢喜回家》、《装潢公司恶意欠薪凸现》等报道,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有关部门的追薪行动,还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关心农民工的舆论氛围,促成了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一系列政策。

  关注民生,从民生新闻中挖掘其隐藏着的“新闻”,并以独特的思维形成自己鲜明的观点,这是“新闻聚焦”栏目给自己的定位。

  “城事帮办”:

  打造公共服务品牌

  2004年12月1日,《宁波日报》“城事周刊”的“城事帮办”栏目诞生了。

  把“城事帮办”办成一条美丽的心的纽带,一个温馨的爱的平台,一座宽敞的满载希望的桥梁,传递大爱宁波的善良与真诚,这是办刊同仁们爱的愿望。

  5年来,“城事帮办”栏目以宁波27万注册志愿者为后盾,以策划报道公益类新闻为重点,为推动城市文明建设,构建甬城和谐社会,打造日报的公共服务口牌,作出了富有特色的探索,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5年来,“城事帮办”栏目热忱策划、组织、推动、参与甬城各项爱心活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阳光孩子”、“慈惠童心”、“我与艺术有个美丽约会——进城娃才艺大赛”、“脐血救儿——宁波市民与坚强妈妈爱心大接力”、“外来务工子女e时代特别援助”、“爱心互助式结对助学”、“认亲革命老爷爷”、“爱心漂流书库”、“春蕾助孤”、“全城灭虫总动员、“义务红娘真情服务”、“低收入农户学子特别关爱行动”、“中年空巢俱乐部”等大型公益活动,富有创意,紧贴生活,深受广大市民和市委市政府的好评。

  其中,“慈惠童心”荣获浙江省慈善奖,成为宁波享誉全国的一个爱心品牌。“阳光孩子”、“互助助学”、“脐血救儿——宁波市民与坚强妈妈爱心大接力”、“我与艺术有个美丽约会——进城娃才艺大赛”、“约会小海豚自闭儿特别救助”、“职业见习直通车计划”等活动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有的还走进央视专题。

  创办5年来,“城事帮办”栏目有5件新闻作品和社会公共服务活动在浙江省好新闻评比和全国行业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通过策划组织,“城事帮办”汇集读者爱心款、物,价值已累计超过900万元,读者爱心图书5万余册,累计救助贫困学生1000余人,为贫困特困家庭挽回了200多条生命,同时,还有50多对有情人喜结良缘。

  对读者所捐善款,“城事帮办”在宁波市红十字会设置了专用爱心账号,全程追踪监督,并接受市有关部门的定期检查,充分弘扬了党报的公信力。

  在众多热心读者的支持下,“城事帮办”还组建了宁波首个媒体志愿服务站,如今已拥有助孤、助学、助残、助老、义修等8支由爱心读者组成的帮办志愿者小分队。5年来,这些小分队通过“城事帮办”栏目搭建的各种爱心平台,累计服务市民两万余人次。

  2010年,“城事帮办”还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创建了宁波市首个纯公益网上互助互动平台——178一起帮社区,有效实现了自身最直接的报网互动,使帮办事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9年,“城事帮办”荣获宁波市新闻名专栏荣誉称号。“城事帮办”帮办志愿服务站年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志愿服务站,还被评为宁波市十大志愿服务之星,浙江省先进志愿服务集体,浙江省志愿服务杰出集体。

  同年初,“城事帮办”还被列为“1994-2009”宁波市志愿服务事业最具影响力的15件大事之一,专家评价“为城市志愿者社会化动员机制建立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

  “新闻热线”:

  让读者离我们更近

  提起《宁波日报》的新闻热线87000000,宁波的老百姓几乎可以用耳熟能详来形容。身边有突发事、新鲜事、感人事、烦心事,很多人就会拨打新闻热线。而老一辈的日报读者可能还记得新闻热线的前身——“读者来信来访”。其实这两者,都是《宁波日报》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体现出我们日报“开门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自1980年复刊起,《宁波日报》群众工作部就设立了信访室和对外联系电话,安排专人负责处理和接待读者来信来访。复刊头3年,共收到读者来信28000多件。从这些读者来信中,编辑部及时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见和要求。在这3年中,日报从读者来信中编发了459条内参,供市、地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

  从复刊之初,《宁波日报》就设立了“读者来信”专版,通过“鼓楼钟声”、“啄木鸟”、“有照为证”、“记者调查”、“街谈巷议”等栏目,成为报纸反映民情民意、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促进了编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报纸的贴近性。

  随着新闻报道节奏的加快,1996年始,报社总编室、社会新闻部先后设立800新闻报料电话,加强了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的报道。2002年,800新闻报料电话与群工部信访接待合并,成立了新闻热线室,成为了报社统一的对外窗口。同时,87000000新闻采访车上路,实现了新闻报料、媒体反映、读者联动的新机制。

  87000000新闻热线由社会新闻部负责日常管理,配备了4名专职值班员,24小时轮流值班,处理来电来访事宜。所有信息来源进入采编系统,由社会新闻部及时处理,重大事情向总编报告。新闻热线的主要职能是:搜集新闻线索、反映社情民意、接待群众来访、搭建联动平台。

  舆论监督:

  铁肩担道义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老百姓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民生问题中,总会遇到不少“委屈”,而这正是我们一直所关注、重视的。

  地沟油、泔脚料等餐厨垃圾的处置,几年前曾是我市的一个难题。2006年7月,本报记者接到市民报料后,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夜间跟踪那些专门花钱收购餐厨垃圾的贩子进行暗访调查,并刊发了一组“追踪餐厨垃圾·关注饮食健康”的系列报道,披露地沟油如何非法提炼、“泔脚”如何流向猪圈等不为人知的内幕以及管理上面临的难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而当时,酝酿已久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即将出台,本组报道无形中为解决这个难题打了“头阵”。同年8月,该管理办法出台,并于12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宁波开始破解餐厨垃圾处置这个难题。

  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宁波日报》秉承讲真话的理念,予以关注和揭露。虽然移风易俗并不是几篇报道或几天时间就能做到,但只要不良风气在逐渐改进,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2001年4月7日傍晚,一名女乘客将一个袋子遗忘在出租车后座上。袋子里有40多只信封,分别装着数额不等的人民币,信封上写着不同的姓名、病区、药品及金额等字样,合计金额近4万元。

  原来,这位女失主是4家医疗企业在甬的代表,这笔钱是准备给宁波某医院医务人员3月份开出的4种药物的回扣,有个人的,也有病区的。当时,市领导要求纠风办会同市卫生局立即查清此事。

  《宁波日报》把这起偶发事件作为纠正不正之风的契机,立即组织记者采访,并于当年4月20日在头版发表一篇题为《出租车上遗巨款 涉嫌医药回扣案》的报道,引起各界关注。全市卫生行业开展了“狠刹医药回扣歪风 进行职业道德大讨论”活动,不少医务人员把所得回扣主动交到廉洁行医专用账户。此后,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广到宁波的各行各业。

  舆论监督并不是为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解决突出的民生难题而为。这是日报进行舆论监督报道的最终目标。

  信息服务: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柴米油盐事,该如何报与市民知?国家大政策,当怎样说与百姓听?多年来,日报一直扮演着资讯传达者的角色,抓“大”不放“小”,巧妙寻找百姓需求与主流信息的“嫁接点”,以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为源泉,将服务性新闻有机地融入主流报道中。

  一直以来,日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提炼归纳,为市民服务。

  一年一度的高考,关系到甬城千家万户。每年高考政策有什么变化?各类高校的录取分数还有录取人数各是多少?怎么填报志愿?您所关心的正是我们所关注的。2004年,我省高考变革:语数外三门科目的试卷首次由教育部命题改为我省自主命题。当时距离高考只有3个多月时间了。

  带着一些焦点问题,记者以最快速度采访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科老师。第二天,宁波日报以大篇幅独家刊发了《高考自主命题,考生该如何应对?》。报道一出,好比给考生们送了颗“定心丸”。

  近几年,《宁波日报》针对不同的主题,还进一步改进报道形式,逐步形成了“系列+主题活动”的模式,同时报网互动,增强报道的渗透能力。

  2010年春节以后,企业用工荒席卷全国。为帮助企业破解这一难题,《宁波日报》联手30多家城市媒体,搭建跨省招工交流平台,并会同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开通“2010跨省招工特别行动专题网页”,吸引了搜狐网等网络媒体加盟。

  行动发起10天后,热线就收到了宁波企业近两万个缺工岗位信息。3月8日,由宁波日报会同海曙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11家宁波企业,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大型招聘会,为宁波2000多个缺工岗位寻找“职工”。

编辑: 崔燕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