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一则喜讯迅速传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整个校园:外语学院一支学生实践团队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肯定,省委书记还为这个实践团队作出指示。
这个学生实践团队有个好听的名字——“用声音叙事”。自2008年成立至今,团队的大学生们访问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外籍人士,积累和整理了100余万字的文字与影音材料,《用声音叙事——筑梦宁波》这本还飘着墨香的新书就是他们辛勤的见证;过去四年,这群年轻的大学生还发起举办了首届“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国际化形象论坛”,开设了公益汉语课堂和中华文化大学堂。通过他们,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正融入宁波的城市建设,外籍友人称赞他们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生力军。
缘于一次“三分钟”作业
这个受到省委书记关注的大学生实践团队,缘于一次特别的“三分钟”作业。
“没想到当初一个小小的课程实践作业能做到今天这么大!”外语学院副教授蔡亮告诉记者,那是2008年4月,他负责执教二年级07(6)班和07中美(1)班的综合英语课程,当时正好上到语言交际这部分内容。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们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下,学会跟不同国家的人交谈?蔡亮决定来个创新。几天后,蔡亮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街头随机访谈外籍人士,让他们谈谈他们眼中的宁波形象,然后制作成3分钟的视频,再回到课堂上播放讲解。
59个学生,三四人一组,就这样满脸新奇地走上了街头巷尾。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有的这边刚说出一句话,就被拒绝了;有的鼓起勇气走上前,却又几次张不开口。想起当初立在街头四处寻找“老外”却又害怕见到“老外”的纠结心情,陈凝玲记忆犹新。令蔡老师感动的是,尽管同学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没有一个人未如期交上作业。
课堂上,每一组学生播放了自己制作的视频。视频中,一位位的外籍人士热情地讲述着他们眼中的宁波,以及他们对宁波城市建设的建议。看着看着,正着手研究在甬外籍人士的蔡亮不由眼前一亮:如何促使外籍人士融入宁波?这是一道难题,但现在,通过这个“三分钟”作业,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条路。
2010年夏天,恰逢学校的假期,蔡亮决定推行自己的计划。“能不能围绕外籍人士在宁波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融合这个主题,让学生们去交流、倾听、记录和反思,并将调研结果建言给宁波市的相关部门?”有了前一次的历练,这次同学们更积极也更有经验了。
蔡亮说,之所以把这个实践活动起名为“用声音叙事”,是因为这是一堂很大的课,听了老外的“声音”,然后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学以致用,是有担当的学习。
62名大学生办起“公益汉语课堂”
“这是花轿,新娘坐里面,新郎走前面……”1月5日下午,当记者来到外语学院的“公益汉语课堂”时,关尔佳同学正在给她的美国学生尚可妮讲解着“十里红妆”的故事。
“公益汉语课堂”开始于2011年8月,尽管才几个月,却已有来自15个国家的42名外籍学生,在宁波的外籍人士中拥有不小的知名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以其地理和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的进驻,外籍人士也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去年暑假,“用声音叙事”实践团队特别对中小外资企业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发现,因为中西文化上的差异,90%以上的外籍人士迫切希望参加汉语辅导班,以便更快地“入乡随俗”。
何不开一个公益汉语课堂,一来可以增加彼此的交流机会,二来学生也可利用专业优势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学校的支持下,“公益汉语课堂”诞生了,62名学生报名参加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一些外籍人士闻讯纷纷前来报名。
志愿者对老外实行“一对一”辅导,有的还是两名“老师”辅导一名“学生”。签约为一学期一次,本学期共15周,志愿者共为他们提供30小时的服务。上课时间放在假期或周末,内容包括日常用语、商务用语、中国文化体验学习等。负责指导这项公益活动的蔡老师告诉笔者,他们根据老外的不同汉语水平,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包括《快乐汉语》、《跟我学汉语》,平时还在校园里推出“中西饮食文化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知多少”、“中国儿童游戏展”等体验教学活动,欣赏着悠扬的古筝,品尝着韵味无穷的绿茗,还有那美味的汤圆、月饼……这让外籍友人深深地爱上了汉语,爱上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也爱上了宁波。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还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在“公益汉语课堂”的基础上推出“阳明学堂”,并把这个带有浓郁浙东文化气息的品牌推广到全国。老师们说,如果希望成真,以后“阳明学堂”就可以与海外的“孔子学院”遥相呼应了。
就在大学生们向外籍人士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外籍人士也在通过这些大学生为宁波建设建言献策。2010年11月,这群年轻的大学生成功策划了首届“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国际化形象论坛”。来自美、英、日、韩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位老外参加论坛,为宁波国际化城市建设建言献策。这个整合外籍人士资源服务地方城市建设的论坛,入选当年度宁波市重要外事活动索引。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