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中国海岸线中部,有一个世界级的深水良港———宁波港。
1989年的春天,24岁的胡耀华来到这里,当上了一名机械维修工。
当海港工人不容易,当机修工人更辛苦。踏上岗位之初,看到工友们“一身油、一身汗”,胡耀华有些动摇。
“技术学好了,一定会有出息!”父亲一句话点燃了胡耀华心中的梦想。
拜师学艺,胡耀华开始了与机器打交道的日子。
每天起早摸黑,常受风吹雨打,胡耀华度过了6年的学徒生涯,学成了独当一面维修机器的技术。这时,他接到了修理一台发动机的任务。
胡耀华深知这个任务的分量,独自一人不分昼夜地拆解修理。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还是不行,第三次终于大功告成。
“发动机可以正常运转了!”胡耀华兴奋地向他的师傅、全国劳模俞鹤鸣报告。
“修好了?”师傅一脸惊讶。
“差不多吧,稍微有一点点渗油。反正每次发动前都要检查机油的,补足就行了。”胡耀华回答得很自信。
俞鹤鸣眉头一紧,没多说一句话。
是夜,俞鹤鸣返工修理,拆卸、调试、修复、安装,那台发动机不渗油了。
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胡耀华的心灵,“这比痛骂我一顿还难受几百倍!”
从此,胡耀华的每本工作笔记本扉页上,都会有这样一句话:“修理要一丝不苟,需要用十足的耐心和信心,百倍的细心和诚心。”
因为这分信念,胡耀华把故障机器当病人,修理精准到位。
一台吊机在作业时,发动机经常莫名熄火,叫来厂家修了整整4天也不管用。胡耀华接手后很快找到了“病因”,换了个小零件,两个小时就“治愈”了发动机。
一台牵引机连续发生发动机冲缸现象,更换一只1.1万元的进口配件就能解决问题。胡耀华却自己动手,取材价值仅6元的铸铁焊条,一举消除了故障。
“机械故障大多是操作不当导致的,修理只能是事后补救。”胡耀华更看中“以养代修”。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精心编制了一本实用手册《流动机械设备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汇总》。
有了这本实用手册,工人操作规范了,修理速度快了。码头工人们笑称:一册在手,故障不愁。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