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给妻治病街头乞讨两年 一个求助者的"囧"态人生

平板车筑窝医院外“安家”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5月08日 07:11   【 】 【打印
0

  老罗经常向别人讨过期的面包、饭菜当一顿饭。凌晨4时多,他常常跑到当地蔬菜批发市场,捡清洁工扫出的菜叶,“其实好多菜叶没有烂,炒炒还能吃。有的摊位老板看我可怜,有时也会送我一点花菜。”

  据老罗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老家房子倒了。原本,他们家可拿到1.9万元补助款,但这笔钱必须专款专用于重建房屋。最终,他没拿到钱,又不想回老家治病,原因是:“慈溪做一次透析加药费500元左右,四川要600多元,医疗条件还比这里差。”

  就这样,老罗靠着热心人捐助,到处借钱以及靠儿子打工汇款,在医院外生活了两年左右,一直坚持为妻子治病。

  安心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

  虽然活得没有尊严,但老罗一直当妻子是手心里的“宝”。“我知道她的病治不好,做透析也只是拖延时间。”但他仍想尽最大努力为爱人延续生命。

  妻子每周要做3次透析,昂贵的费用让老罗无法承受。由于透析次数不够,2010年春节,妻子体内毒素增加,血压一度飙升到270毫米汞柱,陷入深度昏迷,生命垂危。一连9天的抢救,医院4次下发病危通知单。

  那一年,雪很大,外面传来过年的鞭炮声。老罗看着形销骨立不成人形的妻子,以为她要走了,跪在病床前放声痛哭。“醒来后,我听护士说起这件事,既感动又心酸!”妻子刘建华对记者说。当时,一些好心人也被老罗的真情所感动,给了他1000元左右的钱。

  说起那辆“房车”,老罗觉得委屈了妻子,“去年台风‘海葵’来袭时,床上全是雨水。老婆整个人蜷曲在里面,我只好横在外侧给她遮风挡雨。”冬天寒风凛冽,“房车”又无法挡风。为给妻子御寒,老罗准备了“法宝”:三个热水袋,“大的暖被窝,两个小的一个捂妻子胸口,一个捂脚,这样她就暖和了!”

  聊了两个多小时,记者见老罗有些累,到附近小店买了瓶饮料给他。“我患糖尿病,不能喝饮料。”他转身拿着饮料走进小店。出来时,手里已换成了8颗棒棒糖。

  记者不解地跟随老罗来到“房车”前,只见他把棒棒糖塞到妻子被子里,叮嘱道,“下次透析时,记得带上。”妻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向记者解释:做一次透析要4个多小时,有时血压会突然降下来,吃点糖会舒服些。“透析期间需要进食,有时我想吃小笼包、馄饨或馒头,他都跑出去买来喂我吃;透析时脚抽筋,他就帮我按摩。”

  妻子说,没有老罗,她早就走了,“有时,我觉得拖累了他们父子,儿子31岁了,还没成家。我也想过放弃,是丈夫一直在坚持!”

  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在妻子眼中,老罗绝对是个好丈夫,这点连周边一些店家的店员也承认。但在他们看来,老罗同时又有令人反感甚至讨厌的一面。

  起初,老罗每天学着古装片里卖艺人的样子,拿把螺丝刀在一个不锈钢盆上不停敲打,吆喝着募集善款。时间一长,周边住户不胜其扰。后来,有人趁凌晨时分,偷偷拿走他的钢盆,以求耳根清净。

  对此,老罗非常恼火,认定是附近一家快餐店所为。他买了4支502胶水,往快餐店卷帘门的锁芯里灌,导致对方无法按时开门营业,此事甚至惊动了110。“现在想想很不应该!”老罗向记者承认,当时太冲动了,“我想向那些被我打扰的居民道歉。”

  周边居民原本以为老罗他们“住住就走”,看夫妻俩可怜,多少也捐过点钱,谁曾想他们“落地生根”了。“他就是耍赖,”一家水果店的老板娘撇撇嘴,“他健健康康,不去打工光想靠捐款,这怎么行?”

  对此,老罗一脸无奈,“老婆做透析时需要人照看,现在两周要透析5次,我根本走不开。总不能在上班时间离开工作岗位啊。”

  面对种种非议,老罗表示接受并致歉。同时,他更想强调一份感动:“多年来,太多人帮助过我。我身上的衣服、裤子,都是好心人送的。”

  有一次,一位年轻女子突然拉住他的手,放了件东西在他掌心,合上后走了。老罗张开手,发现是一颗百元钞票叠成的“心”。医院对面虞波花园小区,以前住着一对80多岁的退休教师夫妻,每次见到他,都塞给我100元。两人搬家后,好几次特地和家人开车过来,给老罗夫妻送东西,“今年春节,他们送来了羊肉、8根年糕和几串香肠。”

  前几年,老罗也得到过四川及我市慈溪等相关部门的救助。“最让我感动的是慈溪城管。”他说去年借钱进了点水果,在“房车”外摆摊卖,谁知没几天就被城管依法没收,“城管对我讲明相关规定的同时,考虑到我的特殊情况,又以进货价将我的水果全部买下,事后开车送我回来,还带我们去吃饭。”

  老罗说,街头求助第一个月,他们得到了近5000元捐款,这让夫妻俩喜出望外。但长贫难顾,如今捐助已越来越少,“前天,我捐款箱里只收到1.7元,现在一天最多也就几十元。”

  这个“汶川地震灾民”的“房车”,似乎已在人们的司空见惯中,消解了最初的悲情。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