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油菜移栽……眼下,正是冬季农业生产的大好时节。
我市冬季温光资源丰富,开发冬季农业潜力很大。然而,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每年有四十多万亩冬闲田,特别是平原稻区,冬荒现象十分普遍,既浪费温光资源,又影响农民增收。
正因如此,这几年,我市千方百计提高冬闲田利用率,增加粮食总产,确保粮油安全这一民生大计。经过不断摸索,目前我市冬季农业开发已形成了一批各具区域特色的高效种植模式。在一些“万元地”示范区,冬季生产的经济效益在3000元以上,高的甚至超过万元。奉化大堰珠冠蔬果专业合作社去年种了20多亩紫番薯,平均亩产1550公斤,亩产值4650元,扣除成本,亩均纯收益在3500元左右。而效益更为突出的西兰花、甘蓝等创汇蔬菜和西(甜)瓜、番茄、草莓等经济作物,成为各主产地农户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马铃薯是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产品。宁海县是全省马铃薯主产区。为此,该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从今年起,每年拿出6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设施建设、种植销售和品种改良,提升马铃薯种植规模,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今年种植面积将扩大到4.2万亩,可为农民增收8000余万元。此外,宁海还按照每亩20元的补助标准,鼓励种粮大户进行季节性土地流转,扩大冬种面积7000多亩。
“冬季农业不是没有增收的空间,关键是如何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形成特色。”市农业局有关人士如是说。
首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冬季资源,大力开发、推广省工节本技术和品种,推进季节性流转,努力提高农田复种指数,提高冬种效益。
其次,要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双千”工程和经济作物“万元地”模式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因地制宜推广“菜-稻”和“大棚瓜菜-稻”等高效种植模式,推进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挖掘增产潜力。
三是优化结构。发展“双低”油菜,扩种大、小麦,调优冬季蔬菜瓜果,因地制宜发展适销对路的鲜食蚕(豌)豆、马铃薯,增加绿肥种植面积,适度发展优质牧草,大力发展设施栽培,推广全程机械化,千方百计压缩冬闲田面积。
孙吉晶 翁杰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