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余姚 正文

大隐溪上访古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1月26日 07:53   【 】 【打印
0

大隐溪上访古桥

白岩桥

大隐溪上访古桥

万年桥旧影

大隐溪上访古桥

拆除后的万年桥残件

大隐溪上访古桥

学士桥

大隐溪上访古桥

胡家洞桥

刘颖

余姚市与鄞州区接壤地有座山,名叫大隐山,《四明谈助》载:“晋虞喜尝隐于此,三召不见,因名大隐”。虞喜,余姚人,博学好古,东晋著名天文学家,但不喜做官,屡召不就,隐山中。《四明谈助》又说,“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始称大隐”。黄公,本名崔广,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隐居至此。由此可见,大隐之名,始于秦汉。山下有溪,原名“慈溪”,《四明谈助》载:汉董黯事母尽孝,母疾,嗜饮大隐溪水,远不能常致,及筑室溪旁,人遂名“慈溪”。后因大隐山而名大隐溪。溪畔有镇,名叫大隐镇。 

大隐镇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浙东第一个先民聚居地古句章城就诞生在这一带。大隐镇原属句章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属慈溪县,1954年划归余姚,1986年建制为大隐镇。悠悠古韵,可探溪上古桥。

大隐溪上游白岩溪,发源于四明山麓大庵山老岭丘岗,南北走向,流经蒋岙村和芝林村,先后进入单溪口水库和双溪口水库,再流经大隐镇,穿过杭甬高速公路后,一分为二,在胡家洞桥合二为一,因此桥西侧与一座平桥相连,过桥后又一分为二,经两闸汇入姚江。 

胡家洞桥距离姚江口大约500米,始建于明代,现存之桥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单孔圆拱石桥,全长28.5米,单孔净跨10.9米,东西两侧设台阶28级,桥面两侧设栏板,有望柱相连,顶端雕有莲花座,可惜现在桥栏大半被毁。桥两头土地属于姜岱自然村,原属余姚管辖,1958年才划归鄞县高桥镇,大隐溪基本上整条都在余姚境内,因此,胡家洞桥按传统列为余姚文物保护点。 

桥额南北两侧各刻有“胡家洞桥”四个大字,颇为奇特的是,一侧落款为“邑人严信厚”,另侧落款为“邑人严义彬”,二人为父子关系,在书法、绘画方面均颇有造诣。严信厚,字筱舫,晚清实业家,被誉为“宁波帮”鼻祖,其子严子均,号义彬,也是“宁波帮”杰出人物。父子二人共同题写桥名,实属罕见。 

桥东头南侧的桥墙上,嵌刻着桥碑《重修洞桥序》,至今清晰易认。“姜岱为宁绍通衢,其东西两山环拱,而中有数十里溪流从此出江。往来者病涉焉,此洞桥之所由建也。第志乘脱略不知始于何代,考旧序亦只载明初为九婴冲塌。康熙岁丙申,胡公镇明捐资重建。至嘉庆辛酉桥复倾颓,胡氏裔孙简元仍为修复云云。迄今又为蛟水所坏,张君渭高欲复其旧,商之严观察筱舫,观察因赈济经其地,向有此志。遂如张君之怂恿,筹划资费,而即邀张君以经其事。鸠工庀材阅十有数月而告竣。余愧为地主,不能成此义举,惟赖严、张二君之力,废复使兴不得不乐。以数言以志之,是为序。光绪二十四年夏吉旦。里人潘绍庭谨撰并书。”撰写桥序的潘绍庭,就是桥头姜岱村人。 

从《桥序》可知,胡家洞桥几度复修,明初“为九婴冲塌”,康熙丙申胡镇明捐资重建;嘉庆辛酉“桥复倾颓”,胡简元又修;光绪二十四年“又为蛟水所坏”,张渭高“商之严观察筱舫”再修,“观察”是清代地方道员的雅称,严观察筱舫,就是题写桥名之人严信厚。 

桥两侧鳌首下面的对联,颇有深意。北面:“连舟为梁来往征人无病涉,聚石成徛东西过客有通途”,“连舟为梁”,“聚石成徛”,都是古代造桥方法,“无病涉”、“有通途”与桥序中建桥之前“往来者病涉焉”相对照,高度赞颂建桥便民之功绩。南面:“一带长虹常横黄浦,半奁明月返照清湾”。上句写日景,桥若长虹跨溪,气势非凡,下句写夜景,桥洞就像半个月亮,返照清溪。姚江大闸未建成之前,涨潮时泛黄的海水会上溯至大隐溪,故称“黄浦”,现在,除了姚江大闸,大隐溪汇入姚江时,也有闸门阻隔,大隐溪再不是“黄浦”! 

胡家洞桥曾经是通往宁绍地区的官道桥梁,故称“宁绍通衢”,如今早已荒废闲置,桥上荒草丛生,只有远道而来的游人驻足踏访,偶有三两钓鱼者,闲坐桥上,静等鱼儿上钩。 

沿溪而上,可到学士桥。学士桥连接大隐镇学士桥村与里埠头村。据《慈溪县志》记载:“学士桥宋元祐年间(1086一1094)初建,北宋舒亶学士居此”,故名学士桥,现存之桥为咸丰四年(1854)重建。舒亶为桥西舒夹岙人,宋治平二年进士,后为王安石所用,官至御史中丞,卒赠龙图阁学士。舒夹岙位于凤凰山下,与桥东九龙山下的大隐村隔溪相望,舒亶出资兴建了溪桥,村人以“学士”命名。 

学士桥是石砌平板多孔桥,全长70米,桥宽1.96米,高2.7米,是余姚市现存最长的古桥。原有桥墩14个,但东岸因为修建沿溪公路,桥堍被填,现存9墩10孔,桥墩用条石错缝砌叠,上游呈分水尖状,桥梁呈微弓型向下游弯曲,可减轻洪水阻力。桥上刻有“学士桥”及“清咸丰四年捐资重修”字样,桥板上镌刻“五福捧寿”“平升三级”等图案,桥中间原有石经塔,可惜已被毁,部分石板已更换为水泥板。学士桥禁止机动车辆通行,但仍供两岸居民自由来往。

继续沿溪而上,可以来到双溪口水库。双溪口水库由两溪汇成而名,一支源于横街镇朱敏村方向,一支源于主流白岩溪,双溪口水库以供水、防洪为主,结合灌溉等功能,属国家中型水库,为余姚保障着城市供水。大坝下面,原本有座同样风姿巍然的古桥万年桥,遗憾的是,因为建设水库,溪流改道,2009年水库建成前,万年桥被拆除了。 

万年桥原为宋代建造的竹木溪桥,曾是上游山民走出大山的重要通道。光绪十六年(1890),溪桥被洪水所毁,当年修成九洞石桥,名永年桥。民国十三年(1924)再次被洪水冲毁,乌岩村民翁瑞元四处筹资重修为无栏石梁桥,8墩9孔,并改名万年桥,桥墩用长条石叠砌,上游呈分水尖状,中间微有拱起,全长50米,桥面由4块纵列的大石板铺成,宽2.4米,桥孔最宽5.6米。可惜现在,拆除后的桥的残体,杂陈于千年银杏树下,道不完的岁月沧桑;桥上的螯首、龙头,躺在荒草丛中,说不尽的委屈与寂寞。

桥头的银杏树,高数十米,树围六米,树龄七百多年,拆桥之时,银杏树经剪枝后,就近移栽。树旁曾有汪大猷祠,也已消失,2009年新建了“庄靖亭”,上书对联,“尚书亭隐双溪口,庄靖名高狮子山”,亭内碑载“汪大猷事略”,汪大猷官至吏部尚书,曾使金邦,晚年归隐故里,卒后谥“庄靖”,归葬大隐镇章山村后山(又称狮子山)。因建设双溪口水库,墓地位于淹没区,2009年初,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被淹之前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桥畔凉亭还在,亭内对联意味深长。一联是,“过了几重山到来力倦悄且息;还有数溪水前去路遥莫耽延”。另一联,“山花无语点头笑客不须忙;野鸟有声开口劝君暂且息”。 

白岩溪上游的白岩桥同样值得鉴赏,白岩桥初建于宋代,是鄞州和余姚界桥,原为二洞石桥,民国辛酉年(1921年)被冲毁,由翁寅初等人筹款重建为三孔桥,次年完工,桥额上书“白岩桥”,下书“民国壬戍年重修”。白岩桥最典型的特征是就地取材,石材全部取自溪床乱石,石缝未经浇灌,桥栏也由溪石垒成,杂草丛生,尽呈古朴之态。

现在,大隐溪上古桥的交通功能已经被七座水泥梁桥所取代,昔日“通衢”已失去当年的熙来攘往,但古桥始终承载着无限往事,因此弥足珍贵。目睹古桥身影,感怀过往风云,慨叹世事沧桑。

图{1}{3}{4}{5}刘颖 摄 图{2}叶龙虎 摄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