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视点 > 陈章升文集 正文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系列报道(五)

衡水:大运河活态遗产的鲜活传承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5-06 07:49:06   稿源: 中国宁波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宁波网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畅想中国大运河


采访团成员合影留念

宁波日报 记者 陈朝霞 中国宁波网记者 陈章升

第四站:衡水·下一站:山东德州

中国宁波网讯 “两岸多停估客舟,樯帆影里酒家楼。橹声摇曳暄前渡,灯火高低照乱流。”明朝衡水诗人时廷珍一首《南埠商舻》,诉说着中国大运河衡水段昔日的繁华。昨前两天,“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来到河北省衡水市,从衡水唯一的申遗点华家口夯土险工,到戈家坟引水闸、郑口险工、“智全兴”百年龙凤贡面坊……在乡间坑坑洼洼的田野里南北颠簸数百公里,耳闻目睹运河活态文化遗产在今日的保护传承。

水利工程的活态保护

大运河衡水段始于隋唐,从故城县南部入境,向北流经景县、阜城,全程179.05公里。华家口夯土险工位于景县安陵镇华家口村,这里地处南运河拐弯处,河段经常决堤崩口,沿岸百姓常常流离失所。清宣统四年(1912年),景县县令主持,修建了大坝,这座在灰土内加糯米浆,然后逐层夯筑的大坝,是南运河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

记者在现场看到,呈梯形的大坝长255米、高约6米,如今运河水几近断流,河床裸露。景县文保所所长张建新向记者介绍,河流急容易出险的地段一般修有大坝、堆垛、护岸等御水建筑,便于防险、抢护及堆放河工物料。解放后,景县政府对大坝进行了多次加固维修,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当时耗用百余袋糯米,目前坝体的中下部为修葺部分,新墙体已与老坝体色彩融合,本保持遗产原貌。

眼前的华家口夯土坝俨然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其作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不会遭到破坏?对此疑问,随同采访的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办负责人江怀海告诉记者,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对于水利工程中的闸、坝等文化遗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维护、重修。“与其他文化遗产不同的是,大运河是活着的遗产,它不断在发展变化,对于其中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防洪、排涝、农田灌溉工程,允许根据需要拆迁或重建,这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同理念。”

阜城县戈家坟引水闸的重建也是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见证。记者昨天在戈家坟引水闸看到,始建于1958年的引水闸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建设中的新水闸。正在工地上工作的阜城县水务局职工于鹏告诉记者:“这里是引黄入津工程的必经之地,每年七八月丰水期,运河水可漫过10余米高的河堤,引水闸发挥着防洪、排涝的重要作用。由于旧水闸年久失修,于去年4月拆了,建好的新水闸在即将到来的丰水期将发挥作用。”

  系列报道(四) 沧州:大运河孕育出深厚文化 底蕴

  系列报道(三) 天津:一幅美丽奔放的运河风情画卷

  系列报道(二) 运河源头——中国古代水利令 人骄傲的智慧结晶

  系列报道(一) 著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吕舟: 希望保护大运河能真正成为大众行为

 [1] [2] [3] 下一页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