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我们来到了济宁市汶上县的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内的遗址和古建筑仿佛老者一样,向人们讲述着这里的辉煌过去。
南旺分水枢纽是明朝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建议修建的工程。据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位管理人员介绍,1412年,在宋礼的支持下,白英亲手绘制蓝图,亲临现场指导施工,经过数年的艰苦劳作,完成了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即:自汶河戴村附近新开一条南北小汶河至南旺;在汶河上修建2.5公里的戴村坝,遏截汶水沿小汶河到南旺分流……
不过,由于南北地形高低不一,不同季节来水量又有大小区别,所以对来水进行科学分配就是更为复杂的问题了。所谓“南旺分水,最宜斟酌。如春月重运盛行之时,南边浅阻,则多放水往南;北边浅阻,则多放水往北。若遇伏秋水长,运河水大,重运在北则水往南放;重运在南,则水往北放。盖使水势常平(即平衡),粮船易行也”。
为了控制南北水量的分流,白英在南旺制高点建造了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分水口,被后人称之为“龙王分水”。该分水口的建造,先是在小汶河与运河合流处建造石坝抵挡汶水冲击,此后在河底部建造了一个鱼脊形状的“石拨”。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运河南北分流比例。民间所传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便是指当时分流的比例。
据说,在宋礼与白英共同修筑时,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并不完善。除了用“石拨”调节分水量外,没建任何控制工程。直到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南旺分水口上下才建闸,控制南北分流水量。在分水口南五里建南闸(上闸),叫柳林闸,在分水口北五里处建北闸(下闸),叫十里闸。此外,在南旺湖、马踏湖、蜀山湖和马场湖的湖堤上都建有涵洞、斗门,通过引水渠与运河相通,必要时可引汶济运。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