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北仑 正文

梅山沈氏:修宗谱是一份责任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7-29 14:06:52   稿源: 北仑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北仑新闻网记者徐镇员 通讯员 沈琼云 实习生 曹舜

在古代,修谱是个大事,为了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一般的名家望族,甚至稍有条件的家族都会修宗谱。按民间风俗,宗谱一般为“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梅山的沈氏是梅山乡最早落户的姓族,也是目前岛上的“大姓”,迄今已有640余年历史。住在梅中村里岙的沈宝安便是最近一次修谱的组织者之一,2005年完成修谱。近日,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沈氏宗谱的由来和修谱的过程。

梅山沈氏:修宗谱,是一份责任

图为沈宝安老人正在翻阅宗谱。(记者 徐镇员 摄)

元末明初,来自福建的沈氏最早踏入梅山岛,目前在岛内的沈氏一族已有两千多人

今年82岁的沈宝安依然思维清晰,言谈清楚,他告诉记者,梅山的沈氏来自福建,于梅山岛正式落户始于元末明初,至今,梅山沈家已有23代,有恭、建、永等字辈。“我属于‘被’字辈。当初已经排好八十八世的辈份用字,现在最小的到已经到了‘高’字辈,就一两个人而已。”沈宝安说。

根据资料记载,梅山沈氏来自福建,在宋朝时是个官府家庭,曾出过太子太师、右丞相、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等大官。八世沈德元,字洪海公,组织去福建看阅老谱,并把有关的资料带回了梅山。“修谱是个大事,那会也进行了人员分工,有的采访,有的编写,有的印刷,在清朝康熙五十一年,梅山沈氏首次建立宗谱,并在梅山排行。”沈老先生介绍,当时宗谱定下八十八世辈份字,又规定以后三十年修谱一次。

第一次修谱在乾隆年间,后来又经历道光、咸丰年间,“上一次修谱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最新的宗谱是在2005年完成的,中间因为文革中断了。”沈老先生说,族谱由康熙时期第一次修订至今,记录了梅山沈氏家族的繁衍和传承。据几位沈氏老人估计,现今还在梅山岛居住的沈姓居民为2400人到2500人左右。

修谱就是寻根缘,2004年沈宝安和沈氏族长沈有土组织修谱

沈老先生说,最早踏上梅山的是始祖恭敬二公,在元朝时受参军之职,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省军区的参谋长。在元朝顺帝时期,因故归隐,就在梅山里岙沈家定居。根据记载,沈家人围海塘,向山开垦良田,山脚种粮,山腰种四季果木,山上绿化造林,创造了有地、有粮、有财的富裕沈家。“现在,里岙、外岙、担峙三个小村已经合并为梅中村,大约有4000人。”一位梅山乡退休干部介绍。

2004年,沈宝安和沈有土、沈曙松等人组织开始重修沈氏宗谱。沈宝安介绍,沈氏族谱分为两个部分:世系和列传。两部分分别修订了5本装订本。世系主要编写了沈氏家族的起源,祖先的生活经历,家族搬迁,为官者的仕途生涯等。有迹可循,有源可究。

列传主要收录了每个人生时、工作、子女情况、卒时、葬于何处。“比如,家里生了几个子女,大儿子叫什么,二儿子叫什么,女儿叫什么,嫁到哪里。这个比人口普查的内容还要详细。”沈老先生说,基本便是沈氏家族每个人简单的人生经历。

据悉,沈氏世系和列传共印发三份,分别由族长、村委会、村老年协会保管。沈老先生说:“列传是不能随便看的,只有有资历、德高望重的人可以保管。这三份的分配是为了防止宗谱遗失。”

十年前,老人奔波上海、舟山等地寻找沈氏后人,只为求得完整族谱

十年前修编族谱时,沈宝安也已70有余,但是他仍旧亲力亲为,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把关。在沈氏村民的自发组织下,为宗谱修编募集了十几万元,给修编提供了财力保障。修编小组分工明确,有专人采访、编写、审核,也有专人做财务、出纳。大伙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工作尽心尽责。

60年的间断期给修编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因为大多数人白天要上班,所以他们只有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走访梅山岛上的居民,一家一家地访问,常常要忙到夜间10点。“因为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好,所以得当晚把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沈老先生回忆说,有不少的沈氏搬离了梅山岛,他就先打听好这些人的消息,随后便动身去往他们的现居地。近的有郭巨、小港等现有的北仑区域,再远点便是镇海、舟山、慈溪,更远的去过上海。

沈老先生说:“很多沈氏人都住在附近,一问就知道大概哪些人搬出去了,去了哪里,然后找他们的家人或者朋友要电话联系,这样子就方便了。”在上海的走访过程中,沈老先生联系几位在上海的负责人,他们负责召集在上海定居的沈氏族人,并约固定时间一起集合收录资料。沈老先生说,血脉的传承是不由距离而疏离的,只要一联系,每个沈氏家族的人自然而然便会汇聚在一起。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