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盏的传说
李清照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词《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方氏宗谱里,也有一首词牌名为“一剪梅”的词,名叫《香火盏》。没有标点符号,对照着李清照的《一剪梅》,断句如下:
层峦突兀出重霄,没有尘嚣,只有兰笤。两旁岩壁自幽寥,风也难飘,雪也难飘。威灵赫濯德音昭。闻者歌谣,见者魂销,春秋报赛杂笙箫。来把香烧,去亦香烧。
方德陪说,关于香火盏,当地还有一个老少皆知的传说:
溪里方村有座屏风山,整座山像一匹静卧的骏马,山上有个岩洞,洞里有尊佛,佛前有个香火盏。村民们世代烧香拜佛,祈求村里的老少平安。传说当年日本人上山的时候,洞里的佛祖显灵,山下的草丛、树叶,瞬间变成一条条毒蛇,一只只蚂蝗,把日本人吓得屁滚尿流,不敢进山杀戮百姓了。
九房三堂,别具一格
方德培说,溪里方村最大的特色,便是保存完好的民居群,雕梁画栋,精致大气,有“九房三堂”之称。这些古建筑连成一片,别具一格,汇聚成100多户人家。
大户人家居住的屋子称为“房”,中户人家居住的地方称为“堂”,小门小户人家的屋子没有名头。
九房,是方恭房、方德房、方贤房、方安房、方信房、方怀房、方仁房、方义房,以及老大房。
这中间镶嵌的这个字,连起来就是,恭、德、贤、安、信、怀、仁、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一个家族家规的彰显。
三堂,是积善堂、承志堂、福寿堂,堂名也寄托着先族的厚望与心愿。
先拜访方义房,那是方德培老人童年时代居住过的地方。在他的奔走下,方义房才没有被夷为平地。
然而如今的方义房,也早已不是方老先生小时候的三间房。只剩下孤零零的大门,依然见证着古宅的沧桑。
方义房的门楣正中雕刻着“瑞霭门阑”,高耸入云,仿佛真有祥云环绕其间。
门的左右两旁雕刻着两句诗,“竹韵梅香宅,山园水绕家”,字是晚清书法家、诗人王莳惠题的,诗句像是为整个村做的注解。
移步向前,来到溪里方仁三房,属于方仁房。这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老宅,如今是象山县文物保护点。墙上的爬山虎攀援缠绕,蹿得很高。
通往老宅的小径两旁开满了艳红色的凤仙花,与碧青的小草应和着,显出了老宅的古朴与韵味。
一踏进门槛,方德培老人就提醒我们俯身观察地面。地面是由石板铺就的,长条形的一块一块,拼接而成。
老宅不都是这样的吗?
“仔细看,对着门的石板是横放的,两侧的是竖放的。这可大有讲究。”方老说,“横放的石板是当官的人进来走的路,竖放的是佣人站的。”
假如客人的身份特别尊贵,主人便会到后堂接见。
长幼尊卑,井然有序,由此可见一斑。
仁三房里还有一件宝贝,是一顶雕漆镀金的红木花轿。方老说,这可不是黄花闺女坐的,而是寡妇再嫁,或者改嫁妇女结婚时坐的轿子。
花轿上有一副对联,上写“喜见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这是对结婚夫妇的祝福,也算是一句民间俗语。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