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突发·现场 正文

握在死者手中的凶器成了揭开真相的“钥匙”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9-01 07:02:32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一连串的痕迹,足以证明这片荒草地就是杨某死亡的第一现场。

尸体本身也通过自己的方式想要告诉人们些什么:杨某是向右侧倒地的,但他的右侧肢体并没有擦伤的痕迹,而且他前额的血迹也都是向右侧一个方向流淌的,看起来,杨某应该是坐在石头上,而非站立,受伤倒地的,倒地后一条左腿还挂在了石头上,而之后就再也没有移动过。

4.残留在脑袋里的“子弹”

破案有时就像站在十字路口,该往哪个方向走,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刻,但更多时候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排除其他选择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摆在龚建江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道选择题:杨某前额的伤口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这个伤口看起来太像是枪弹伤了,可是伤口周边头皮的裂伤,“子弹”的只进未出,却又和典型的近距离枪弹伤有一定的区别。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造成类似的伤口?

“当时,我们也曾考虑过钝器打击致死。”可是随着尸体检验的展开,发现这个伤口是一次暴力形成的,“而一般来说,钝器一次打击,不会有如此大的能量,这个可能性就被排除了。”

“我们也曾怀疑过是交通肇事致死。”可杨某身上只有前额这一处开放性创口,其他部位基本没有损伤,根本不符合交通事故的伤痕。

考虑到杨某是一名机械操作工,而当地曾发生过生产过程中,零部件脱落打伤操作工,而这名工人在被送往医院途中死亡,老板怕死者家属闹事而弃尸灭迹的事件,“工伤事故抛尸”的观点一度把控了案件的侦破方向,尤其是从杨某的颅内底位置提取到金属圆锥体后,这个观点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不过后来随着第一现场的确认,这种观点就被彻底否决了。”

在排除上述三种可能性后,枪击致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通过多次复勘,发现杨某伤口处的皮肤颜色要比周围要深,“原本我们判断可能是受暴力后形成的皮下出血,但结合该处皮肤出现的汗毛被烧焦的迹象,极有可能是枪伤的痕迹。”

带着这个推论,再对杨某“X”状绽开的伤口皮肤进行电镜实验后,发现含有超常量的硫、铝化物,疑似射击残留物。

与此同时,也对从杨某颅内底提取出的金属类圆锥体进行进一步化验,在显微镜下发现有两簇细小的纵向平行擦划线条,认定是弹丸射击后留下的痕迹。

原来,这个金属类圆锥体就是苦寻不见的“子弹”!

5.握在手中的“凶器”

就在对第一现场和杨某死因进行确认的同时,对杨某生平信息和社会关系的调查也在同步展开。

杨某毕业于河南开封的一所技校,当年3月通过网络应聘到北仑的一家机械公司工作。据杨某的工友回忆,杨某为人很低调,在北仑也没有什么朋友,也没听说他跟什么人有过矛盾。休息时,杨某喜欢一个人在宿舍里上上网,看看小说,偶尔也喜欢做些五金小部件。

就这样一个看起来与世无争的人,为何会惨遭如此下场?难道他真的是被人杀害的吗?可为什么在已经汇总的信息里,丝毫找不到被人杀害的迹象呢?

现场。只有回到现场,才能找到真相。

既然已经确认杨某死于枪击,那么现场应该能找到射击后留下的弹壳或者射击的枪支。可在利用金属探测器对整片荒草地进行搜索后,还是一无所获。难道凶手具有如此强的反侦查能力,还知道在射击后拿走枪支,甚至还捡走弹壳?

这时,从现场提取到唯一最重要的物证———“L”形铁块进入龚建江的视线。

“L”形铁块是由两个长方形平面铁块焊接而成,其中一个铁块沿长中轴线有一个深8.1厘米、直径8毫米的贯穿孔洞,孔的一端刚好和另一个铁块平面接触,用电焊固定,近尾部管壁钻有一直径1.8毫米的小孔与中间的孔洞相通。

简单地说,这块“L”字型铁块极有可能是一支简易的火药枪。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