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宁波街景 王珮供图
■前言
今年夏天,一群二十出头的青年学子,穿行于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对话那些八九十岁的耄耋老者,认真“聆听”他们讲述这座城市过去的事情。一段段视频,一份份笔记,一张张老照片,带着他们触摸了半个世纪前,那些从不曾体会过的生活。
牵着记忆的绳索,溯流而上,宁波城的往事,就在这些老人的口述下,渐次鲜活起来。
日前,本报记者特意采录了学子们收集的部分“记忆”,并整理成了四个篇章,即日起,我们将逐篇推出,诚请读者关注。
今年7月,16位宁波大学的大三学生,制定了一份暑期实践活动计划表,这份计划表上,标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口述历史,收集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是什么概念?如何收集?收集起来做什么?这些问题,最终在这次活动的发起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庞菊爱那里,得到了解答。
●前情 别的城市珠玉在前 宁波要赶上呀
庞菊爱研究的主要领域是近代上海的市民文化,200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上海在城市记忆方面做得非常饱满,关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各种资料,保留得很完整,并且有大量的专家、学者、文人,专注于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关于上海历史的纪实性作品,尤其让庞菊爱感兴趣。她举了两个例子:其一,2002年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推出大型专题片《时髦外婆》,通过采访一些老上海,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上海的时尚生活。其二,2010年贾樟柯导演的《海上传奇》,就是通过18位不同年代上海人的讲述,展现了这座繁华都市百年的变迁。这些,都可以让一代代人通过各种渠道,触碰上海城市的历史,延续城市的文脉。
受此启发,从2010年开始,庞菊爱启动了宁波历史文化时代记录的研究,初衷是通过采访高龄老宁波人,抢救性保存关于宁波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她觉得,这种记忆,与地方志、日记是不一样的,它更具有鲜活性与真实性。当时采访了10多位老人,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内心触动,老人们口述的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宁波市民生活,让庞菊爱看到了与现在很不一样的宁波。
后来因为特殊原因,这个项目中断了几年。今年上半年,庞菊爱去台湾访学,发现台湾目前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在做普通市民的口述历史工作,如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刘静贞女士就在做“女性生活史的书写探问”,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女性口述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各种故事,去解构城市社会史,把历史聚光灯照向普通女性。
台湾学者所做的,正是庞菊爱内心深处一直想做的事!
7月份回到宁波后,她又带领学生重拾起三年前的工作,着手做新一季的老宁波人口述历史项目。
“我希望宁波的城市历史,特别是市民文化史不要出现断层。因为百姓亲历的历史才是丰满鲜活的。”庞菊爱说。
记忆1 咸菜下泡饭,东门口夜市很好看
“第二次出来采访,面对着不同生活背景的老人,讲的内容或许不同,但都传达给我们一种时代的厚重感。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个采访,更是时代记忆的重现与复刻,我们都是记忆的搬运工。” ——王梦尧(宁大12届广告) 采访手记
吃与穿,这两项最民生的内容,在访谈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71岁的老教师刘同谊说,小时候肉类只有过年过节才有机会吃,平常辰光,一般都是早上吃粥、泡饭跟咸菜,中午和晚上吃番薯和其他杂粮。春节、清明节、七月半这些传统节点,是小孩子最向往的日子,每到这个时候,大人就会准备斋饭祭祖,祭完祖后,那些有鱼有肉的斋饭就可以让孩子们享用了。
78岁的袁秀娣和73岁的徐雅珍也是退休教师,她们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普通人家的早饭大多都是泡饭和稀粥,偶尔改善一下生活,也只是每人分到半根油条蘸着酱油吃。农村一年最多能吃到两三斤肉,平时,荤菜主要给家里的主劳力吃,餐桌上最多的菜就是六分钱一斤的豆芽。
82岁的王珮老先生出生在宁波鄞县莫枝堰,也就是现在的东钱湖镇。在他的记忆中,抗日战争以前,五块银元能买一百五十斤大米,至于穿,当时老百姓穿的都是自家用棉花纺出来的毛料土布。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安定了,衣服面料和款式也多样化起来。他印象最深的是,五十年代有一种叫“阴丹士林”的蓝色平布,很有名,另外还有一种有纹路的布,叫哔叽,这些都是寻常人家添置新衣时的首先。不过,条件好的人家,则会穿电力纺、格子纺、香云纱。
至于五十年代的流行穿着,基本就是列宁装、雷锋帽、八角帽这些了,王珮说:“那时普斯帽都不敢戴,因为电影里面的特务都戴这种帽子。”
●影像
每日傍晚,在四五点钟以后,躲避在郊外、乡下的市民纷纷返城,一车车的货色,提的,背的,都重新运了回来。宁波的夜市随着人潮涌现而热闹起来。而且近来,更加欣欣向荣地在滋长着、发展着。
夜间营业挺发达,最热闹的要算东门口、东大路一带。本来东大路是宁波的市中心,向来热闹,这次大道头被炸后,那里的棉纱露天市场,转移了新阵地,建立在东门口,因此倍加热闹和兴旺了。一到晚间,那里便被挤得水泄不通:一包包、一捆捆的棉纱及各种地摊,摆满在东门口的四周,像长蛇阵似的足有里把长。其次算是香烟摊贩林立,以江北岸最为热闹。
从一横街口起,沿中马路两边遍地皆是……
蔬菜市场也颇为热闹,像后马路、鼓楼等地,入晚熙熙攘攘。由于大世界蔬菜市场被匪机焚毁,蔬菜同业已在灵桥脚畔,展开新市场,营业鼎盛。
再说棉布百货业,白天各店的橱窗里空空如也,一到晚上,裸体的模特儿披上了衣服,货色也多起来。由于天气渐冷,所以哔叽、阴丹士林等销路颇好,但购买呢绒的却寥若晨星。百货店里的棉毛衫、绒线、袜子等都有相当大的销路。
——1949年9月25日《宁波人报》新闻:《繁兴中的宁波夜市》
记忆2 “鸡毛兑糖”声里,夜航船远去了
“他们所传达给我们的,并不完全是辛苦和不富有,更多的是那时候不一样的体验和那时候的快乐和幸福。我想,这才是我们需要寻找的宁波历史形象。”——庞京丽(宁大12届广告) 采访手记
过去,宁波河网交织,很多百姓出门都会选择坐夜航船,王珮家附近,就有去宁波的航线。
到了晚上十一点左右,从咸祥镇驶来的夜航船在莫枝停靠,这时候,就会有馄饨担、油豆腐粉丝担等过来招揽生意,旅客吃过夜宵,夜航船又 “吱呀吱呀”一路摇去,等到了宁波新河埠头,已是晨光熹微了。
85岁的蒋君侠老先生,小时候生活在宁波乡下,他的记忆中,会有卖糖的小贩敲着铜锣吆喝着“鸡毛换糖”走街串巷。 鸡毛、牙膏皮和废铁,都可以拿来跟小贩换取针线、零食和糖。童年的玩具,则基本以自制为主:用铁丝做弹弓,也有用铁丝做铁环的,拿个铁丝牵引着就可以“啷啷啷”地拉上几圈。
长大后,蒋君侠的娱乐主要就是看电影、听戏剧、听书场了,去的是当时宁波有名的民光电影院、听越剧的天然舞台、开明街演京剧的大光明电影院以及可以喝茶听评弹的红宝书场。当时几个有名的演员他都记得,比如在宁波天然舞台长期演出的女主角金香琴,演小生的男主角毛佩卿等。
●影像
来往于城乡之间的客船被称为航船。老城的航船分为好几条航线,有沿着东西六塘河往来于四乡农村的,也有沿姚江和奉化江往来于姚慈和奉化的。奉化的航船主要是跑西坞,民国时期改用机动船后又称为“西坞火轮”。航船分早航船和夜航船。夜航船利用夜间航行,在勤劳的人们看来,漫长的夜间真有些浪费,因而晚饭后出门坐船恰到好处。跑东乡后塘河的夜航船主要往来于宁波和宝幢之间,到五乡碶正好一半航程。民谚风趣地说:“瞌充打崩魇,还在五乡碶”。早航船一般是早上从农村出发,中午到城里,午饭后开回农村,傍晚即可到达。也有一种“倒撑航船”,早上从城里出发,午饭后再返回城里,然后在城里过夜。内河航行的船只,往东乡的船埠在大河头,往南乡的船埠在新河头,往西南乡的船埠在濠河头,往西北乡的船埠就在大卿桥。——《宁波老城》 周时奋著 □记者 余晓丽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