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民主三号 那场海难后的奇迹 没有一人死亡或重伤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0-05 07:50:58   稿源: 现代金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民主三号 林鸿飞提供 

林鸿飞旧照

林鸿飞在工作

记忆

没有一人死亡或重伤

“可以说,林鸿飞老人见证了宁波和上海的快速发展,是茫茫时光长河里的人工史书。” ——叶雨星(宁大12届广告系) 采访手记

92岁的林鸿飞,曾任“民主三号”船的三副,在上海与宁波之间往返。

“民主三号”客轮,原名“江泰轮”,即日制“兴泰丸”轮船,也曾是招商局六大新型客轮之一。虽然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但老人对“民主三号”轮的一些细节还记得一清二楚:长305英尺,高55英尺,船体分五层,载客量可达一千三百多人,是当时国内比较豪华、高级的客轮。

这艘船,曾经历过的那次海难,成了林鸿飞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

1955年4月16日,载着1300多名乘客的“民主三号”客轮离开上海港,驶往宁波。但是由于天气和人为判断的原因,船只在半途触礁了。强烈的震动惊动了乘客,顿时很多人惊慌起来,并引起骚乱。

当时,林鸿飞正在船上,时任华东海军第六舰队政委李长如,也在这艘船上。

李长如和警卫员一起来到驾驶室询问船只受损情况,船长说,船底撞开了一个1米多长、2米多宽的裂口,船只尚有动力,能缓慢航行,但堵漏没有成功。李长如一听,马上建议发求救信号,与此同时,钉死下层舱门,减缓海水进入上层舱的时间,然后抢滩等待救援,防止船只沉入深海。他还要求所有船员迅速稳定乘客,不准任何人乘救生艇擅自下海,也要防止有人跳海逃生。因为,这些举动会在1300多名慌乱的乘客中引起连锁反应,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林鸿飞记得,当时船上有300多名军人,他们全都自动参与了堵漏抢险。李长如通过广播,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然后要求战士们在这生死攸关时刻,舍身保护全船乘客的安全。之后他又动员全部旅客上救生艇甲板,让战士站到两舷栏杆的边上,形成一道人墙,把近千群众保护在甲板中间,以防万一出现混乱,有人会被挤到海里。

轮船一边缓慢航行,一边安静等待救援。早上六点左右,一艘路过的帆船,终于将大部分小孩运走,随后又来了一只机帆船,将老人及部分孩子母亲运走。这样两艘船加起来,总共救走了300多名老弱病残。

天渐渐亮了,这时的轮船,下面3层舱室已经全部进水,船首翘起,很不平稳。就在这危急时刻,船只终于抢滩成功了!但是海水已经漫过救生甲板,上层甲板露出海面也不到一米,大部分人半个身子都浸在海水里。值得庆幸的是,在300多名军人的保护下,所有乘客的情绪一直比较稳定。

八点半之后,闻讯赶来救援的船只陆续抵达了,“和平l0号轮”、海军一鱼雷式艇、南京军区22军船运部队的“英雄37号”,以及“泰山”、“建一”、“七一”、“海燕”、“安平”等20余艘船只,还有荷兰籍船舶,纷纷来到现场参与救援,将旅客分批运走。

李长如是最后一批离开“民主三号”轮的,随后,他乘“武昌”舰返回部队。

时隔将近一个甲子,林鸿飞回忆起这惊心动魄的一夜时,已经显得云淡风轻。不过,学生们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关于“民主三号”海难的一段评价——

此次海难事故没有一人死亡或重伤,在当时以及现在,都可以称作是“世纪航海史上的奇迹”。

这个奇迹,不仅仅铭刻在林鸿飞的记忆里。

影像

民主三号的救援奇迹,因为一部叫《雾海夜航》的电影,而全国闻名。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于这部电影的介绍:

《雾海夜航》,上海电影制片厂1957年摄制,原编导石挥,执行编导俞涛,片长87分钟,黑白影片。《雾海夜航》是石挥根据上海至宁波的“民主三号”轮海难事件创作的,目的是歌颂在危急关头,人们互相帮助的先进事迹。一个初春的早晨,“海燕号”客轮自上海驶往宁波,船上载着一千三百多个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旅客;在短暂的旅途中,发生了惊心动魄的插曲,在党政机关和解放军的大力援救下,全船人员终于脱险。这部电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石挥的最后一部作品。

记忆

噢,钞票还在的嘛!

“九十三岁高龄的郭宗义爷爷时髦得很,小米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应有尽有,而且用得得心应手。当说起那段历史,老人侃侃而谈,举手投足、一言一语之间都无不体现那经岁月冲刷而谈笑自如的淡定、乐观和知足。” ——权慧琳(宁大12届广告系) 采访手记

巧合的是,在学生们的采访过程中,另一位老人也提到了发生在59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海难救援。

他叫郭宗义,93岁,1952年从上海招商总局调宁波港务局,任财务部部长。

“从上海出发,3000吨船,开到宁波来。下午四点钟开,应该早上三四点就能到了,可是这个船偏离航线,触礁了。我们是两三点钟的时候接到这个信息的,好在船上有很多部队的人,他们比较镇静,还有好多高级军官,要大家不要惊慌。船下面要进水了,大家一步一步往上走。船开到浅滩上搁浅。”郭宗义老人这样回忆道。

这次事故的救援善后工作,让老人很是自豪。

“那天早上我们都参加营救去了,我也去了。宁波还有一条船,是部队里的小兵船,很小,只有1000多吨。1000吨要抢救3000吨,还有1300多人啊。”

郭宗义到达“民主三号”救援现场时,风浪依然很大,他看到,“民主三号”里的乘客都站在最上面那层甲板上,无处可去,有的人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只拿一条羊毛毯裹着,站在船上,又冷又害怕。

许多军用、民用船只都赶往了那片海域,营救船、军舰、小船、救生艇……“总之那次抢救是很成功的,相当不错,所有人员,一个也没损失。”老人谈到这里,脸上有舒展的笑容。

郭宗义是宁波港务局财务部部长,海难事故后的财产清理工作,他最了解。时至今日,59年过去了,他仍然对当时事故的后期处理工作记忆犹新。

“宁波当时专门组织了一个救急小组,是我们宁波副市长谷秀峰亲自领导的。这个事情不是马上抢救好,就完了。人安全之后,还要对旅客的行李,船上的货物,进行打捞,清洗。”

郭宗义说,当时港务局专门组织了一批人做这些善后工作,清洗归清洗,清点归清点,登记归登记,保管归保管。

海难中被营救回来的乘客,回到宁波后就分散了,除了宁波城区的人,还有奉化的、宁海的,大家死里逃生后,想的都是赶快回家去。所以财产清理小组的成员只好暂时保管乘客们的行李和财物,将它们清理好,晾干、登记,再等乘客回来认领。

“这个工作做得相当细致,我是管财务的,都弄得很清楚的!哪一个人是什么东西都要记录下来,人民币多少,金戒指多少,钢笔几支,衣服有几件,一个一个登记好,等他们来认领。认领之后,到上海又去展览一下,我都去了。”说到此,郭老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

去上海开展览,是为了方便回上海的乘客回来认领,其中有件事,让郭宗义至今无法忘怀。

“当时奉化有个老阿姨,到上海做了几十年保姆,赚了好几百块钞票。那时候好几百块很了不起的啊,1955年嘛。回来乘船,就出事了,后来来认领了,就说,噢,钞票还在的嘛!很是感触。”

最后郭宗义这样评价道:“这个事故是很大,但是处理得很干脆,工作做得很得人心。”

影像

大陈岛解放并肃清了一些小岛的残敌后,经宁波市政府批准,并征得上海招商局总局的同意,于1951年3月正式恢复沪甬客运航线。首航是“民主三号”客轮,今往明返,隔日一班。后“民主四号”客轮也加入沪甬航线。从此,两轮对开,正式复航。 ——节选自 杨仲起《解放初接管宁波港的回忆》

(宁波文史资料第九辑·宁波港史资料专辑)

□记者 余晓丽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