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国际声乐比赛或者上一届相比,本届参赛选手水平总体都高,我们只能优中选优。首次设立的歌剧周为声乐比赛定了一个高位。”昨天下午,中央歌剧院院长、第六届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会主席俞峰在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为宁波市民作“走进歌剧———《茶花女》的大众文化魅力”讲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对于宁波举办国际声乐比赛,宁波人俞峰这样认为:“我们生活很传统,家家户户吃的菜是一样的,家庭教育也差不多,但很能接受外来文化。宁波人具有开放包容的性格特点,凡是我没有的、我想学习、我想了解的都会去做,这是宁波帮精神的体现,不做永远不可能实现。”从21日开赛至今,第六届国际声乐比赛复赛于前天结束,30日将迎来决赛。俞峰赞赏本届选手水平,“9月份,我在奥地利林茨的声乐比赛中担任评委,相比较我们的选手水平超过他们。再与上一届国际声乐比赛相比,当时我是评委,本届选手水平高出了一大截。这不仅是评委的反应,前来比赛现场的观众也如此认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每一届比赛都来听的。”
第六届国际声乐比赛首次设立了歌剧周,中央歌剧院带来三台歌剧。“此次中央歌剧院在半个月上演三台风格各异的歌剧,也是普及高雅艺术,提高观众欣赏水平的举措。”俞峰说,“开幕式当天上演的《女武神》是高大上的,全世界也没有几个歌剧院能演,中央歌剧院的这一演出让世界震惊。演出结束后,所有的评委到后台来祝贺演出成功。25日晚上演的《白毛女》是最贴近中国观众的,我们的演出保留了延安时期原著的风貌,三个半小时5幕18场,观众很热情,重温经典让不少人热泪盈眶。《茶花女》是大众化的,中央歌剧院已经演出130多场,知道它的人多但真正看过的人少,11月3日在文化广场大剧院上演,大家一定要去看。”
中央歌剧院一直致力于推广、普及高雅艺术,连续几年设立公共免费开放日让观众“零”成本欣赏原创歌剧,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有400多年历史的歌剧是世界主流艺术,没看过歌剧就像没吃过西餐、没穿过西装。歌剧其实离我们很近,去参加婚宴听到的婚礼进行曲熟悉吧,有瓦格纳的作品,有门德尔松的作品,还有广告里的背景音乐、手机铃声等,生活中处处能碰到。”俞峰谈到歌剧创作时说,“因为艺术家与观众水平的不对等,我们分类创作,一部分是较为通俗的如《辛亥风云》、《鄞地九歌》、《红帮裁缝》等。刚刚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红帮裁缝》挖掘宁波地域文化,采用央地合作模式,接地气,目前已经演出56场,除了北京、上海,还在宁波的乡镇等地演出,老百姓很喜欢,因为讲述的是身边的故事。一部分是大家‘踮踮脚’可以欣赏的剧目,简单地说就是好听记不住,如《山林之梦》,艺术深度加厚了。还有就是挑战世界、学术性、实验性的作品,超前50年、100年,走在世界前列的。如果没有人去做,世界音乐不会发展,中国音乐也不会发展。”
记者陈青 通讯员 章笑笑 洪敏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