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昉
中国宁波网连续报道了胡秀芝老人的感人事迹,社会各界正在用爱心和行动向她致敬。我也在想,我们应如何延续这位“天使奶奶”之爱?她的生命价值在哪里?我们可以通过“价值认同”,从她身上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追求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最后姿态”。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今生的桥,走向来世的岸。胡秀芝老人当年奉献青春,报效国家;如今捐献器官,遗爱人间。她的弟弟说得好:“姐姐的生命质量远远高于66岁。”就在两年前,她选择党的生日这一天,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签下名字,并以这种光荣的仪式向生命告别。她的选择,让五个人重燃生命之火。她并没有离去,只是改换了住处。她那双眼睛,还在继续看这个世界。战争年代,烈士们高喊着“为了新中国”,扑向敌人枪眼。在汶川大地震中,我震撼于逝者“生命的最后瞬间”:母亲的乳头在孩子嘴里;妈妈一把将女儿甩出去;教师的身体搭成了一道拱门……他们以此完成了对生命的珍惜,完成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留给学生、留给别人的表达。捐献器官之举同样是一种“生命的最后姿态”:自己鲜活的生命虽然打上了休止符,但通过器官捐献,他们超越了生死极限,续写着生命奇迹。
——对生命的关爱是爱心的最高境界。我们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可以推导出这个结论。这唯有一次的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失去它便失去了一切,我们岂能不爱它,不执着于它。在胡秀芝老人身上,我们看到有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在起着作用,那就是对生命的关爱,并使这种关爱实现了超越,是对生命整体的关爱。宁波之所以成为一座爱心城市,就在于此。这使我想起了林萍,她在有生之年就捐出了肝脏,她捐的可是半条命啊!这样的壮举,无疑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新的道德标杆。
——器官捐献也是一项慈善事业。以捐献的方式,使自己的器官向不特定人群自愿转移,使之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在生命的最后,我们对这个世界心存感激,充满无限留恋。我们并不能带走什么,但我们却能选择留下什么。那就选择留下吧,在这个世界留下一份爱心、一份祝福,伴随生者前行。这是捐者和受者之间的生死约定。只要我们突破伦理这一关,就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实现捐献意愿,使更多的生命得到拯救。
——一个人的价值观源于平时的积累。这种价值观在关键时刻最能体现出来,使她义无返顾,去完成爱的跨越。这种价值观又是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的,如林萍10岁时就救过落水的玩伴,在她的人生经历中充满着对人的关爱。同样,胡秀芝老人在其一生中,曾主动申请支边,赴唐山抗震、大兴安岭扑火,照顾非亲非故孤寡老人10多年,把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视为以爱尽责的平台。随着爱心的不断积累,有一种能量在体内不断加强。当爱充实了生命,无论在平时、在关键时刻,他(她)都会很自然地去做、去超越。
——爱心与财富并不构成必然联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当然有利于爱心表达。散尽千金,心有满足。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样能够以各种方式表达爱心。林萍一家的收入并不宽裕,但她的爱心表达却相当充分。与林萍捐肝相比,金钱显得无足轻重!胡秀芝老人也并不富裕,但她一生都在奉献。器官捐赠,就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实现的愿望。
我认同这样的价值判断:有财富的社会,如果在心灵层次上还没有提高到对人的关爱,它也是一个落后的社会。宁波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中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们更为看重的是文明发展的水平,包括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延续胡秀芝老人之爱的价值就在这里。建设“爱心城市”,我们需要榜样,更需要爱心的散播和延续,你把爱传递给了我,我把爱传递给了别人,这样它就会成长。让每一个生活在宁波和来到宁波的人,不仅赞叹这里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并且深刻地感受到这是座“爱心之城”。让我们为之努力吧!
相关链接: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