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晓涛老人(中)现场赠送自制的日历。记者范洪摄
“天使奶奶”胡秀芝的事迹,让宁波这座文明之城添上了无比温暖的一页。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这一话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昨天,鄞州第二医院报告厅举行了第十届肾友会,120余位肾友聚集一堂,和医护人员交流,讲述他们的故事,听取专家有关最新的养生和保健知识。
七旬老人回忆10年前那道鬼门关
在报告厅里,鄞州二院院长姚许平向肾友们亲切问候。他是宁波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的主任委员,也是鄞州二院肾移植团队的领路人。从1992年开始,这个团队做了超过千例的肾移植手术。姚许平院长说,他和无数的从哭着问他还有多少生的希望开始的患者和家属,几十年一路走来,成了要好的朋友甚至亲人。
今年77岁,已成功进行肾移植手术整整10年的阮晓涛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肾友中年纪较大的一位。昨天,老人和老伴从舟山赶来,到场后就一直寻找姚院长。老人看上去气色不错,口齿也十分清晰:“我带了份礼物要送给他。”说着,从包中摸出一份2015年日历。“这是我自己做的,上面的照片是我几个月前到台湾旅游时拍的,这是‘101大楼’……”老人如数家珍。
老人说:“姚院长他们10年前给了我再一次生的机会,从当初的病痛到如今外出旅行,还能自己拍照,用电脑制作日历,这份快乐,我希望和恩人分享,所谓礼轻情意重,我想姚院长他们不会拒绝……”
据了解,老人原先在舟山市政协工作,早年查出患有肾病,1996年肾病不断恶化,最终变成尿毒症,当时老先生不到60岁。
此后的日子,一周两到三次的透析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日子过了8年,到了2004年,老人身体已经非常羸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老人想肾移植,找到了姚院长。手术制定了严密的方案,术后老人的康复非常好,不到1个月便顺利出院,一直到现在,老人的身体只是定期接受复查,按时服药,再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医生说我这种情况再坚持1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可以,那时我就都90岁了呀。”
无数好心人让年轻小伙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报告厅后排沙发上,坐着一个大男孩,他叫林晨阳,今年23岁。医生告诉记者,他是一个在进行透析,正等待接受移植配型的患者,也是患者中年龄较小的一位。
“现在心情好多了,刚开始,确实难以接受。”晨阳打开了话匣,他是台州人,和父母在宁波工作。2010年,他被确诊为尿毒症。“这真的是一个晴天霹雳。”晨阳回忆,当初,他情绪变得非常暴躁,也向单位辞了职,但觉得身体越来越不对劲,头痛到整夜睡不着觉,医生建议他要进行血液透析。一般是每天早晨,每周三次,每次4个小时。
在他患病后,父亲在一次车祸中被撞成了植物人,为了治病,家里变卖了房产。但是,接踵而至的打击,让他变得格外坚强。
由于年纪小,医护人员都很照顾他。他说,虽然有医保,但每个月自付的1000多元的透析和治疗费用,依旧是个负担。为此,医院的护士给他介绍了一份鄞州附近琴行的清闲工作,一方面时间相对有弹性,便于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也好有一些收入。琴行的老板娘对他也是格外照顾,大伙也不让他干体力活,还给他组织募捐。晨阳说,这些点滴,他都记在心里,十分感激。
和其他患者一样,现在晨阳是边透析,边等待配型成功后移植。“我配型过五六次了。虽说目前为止,配型还没有成功,但还是看到希望。”晨阳如是说。
把患者当成朋友和亲人
鄞州二院肾移植团队医生、医学博士任雨说,肾移植手术如今已十分成熟,配合药物也越来越先进,患者通过移植后,有数据显示:移植肾1年的存活率能够超过90%,5年存活率在60%~70%,10年以上也有50%左右。
任雨告诉记者,这些肾友和医护人员之间相处得十分和谐。这和团队长期与病人和家属沟通与细致的工作密不可分。“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自己得了什么病?可以如何治?治疗后会有哪些后果?也就是说,打造一个医患之间相对的‘透明度’其实很有必要。”
“我们把这些问题印成一本小册子,像一本说明书。患者会和医生心往一处想,全力配合,并了解其中的风险,这样对手术治疗非常有利。”任雨表示,一次次医患矛盾的缓和,能形成良性循环:患者的配合有助于治疗,而患者的理解更能让医护人员轻装上阵,这给手术治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昨天,姚院长向每位肾友送出一份2015年《宁波老年》报卡作为感谢。他说,团队成立20余年,手术过的患者不下千例,之所以没有发生过大的医患纠纷,就是把这些患者都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和亲人。
姚许平院长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起器官移植,改变传统观念:当生命终结时,如果你的器官可能为别人带来生的希望;而逝者的器官如果能移植给需要帮助的人,也是对逝者生命最好的纪念和另一种延续。东南商报 记 者 范 洪
通讯员 谢美君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