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唐丽芸
12月15日下午2点多,童海林背着一个老式的木质理发箱,骑着电瓶车从慈溪风尘仆仆地赶到余姚市人民医院。
“有没有人要理发呀?免费理发啦!”在该院住院部11楼的呼吸内科,他从进门处开始,一个一个病房敲门询问。当天上午,童海林刚刚去了慈溪浒山的一所养老院,为那里的老人免费理发。
“童师傅,你又来了啊。”
“哎呦,童师傅你真是个好心人。”
“童师傅,帮我的发尾修剪一下吧!”
……
听到童海林的声音,一些住院时间稍长的病人和病人家属纷纷出来和他打招呼。这里的护士,对他也早已熟悉不过了。
义务理发11年,只为回报社会
童海林今年69岁,慈溪横河人,现住在浒山。童海林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25岁的时候,他跟着大伙一起去修建水库赚钱。“当时有一位同伴就会理发。空余时间,我就跟着他学。”
童海林称,当时同伴就教了他如何使用刮刀以及一些理发口诀。之后,他便经常在家人那里试验。等技术稍有提高,再给邻居朋友理。“我也凭着理发手艺赚点私房钱,但这并没有成为我的职业。”
因为农活忙,童海林在之后的20多年里没有碰过理发工具。当他再次拿起剃头刀的时候,是在2003年。
“很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会想到免费帮人理发?其实我就是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童海林告诉记者。1980年,他的妻子患病入住余姚市人民医院,还做了一个大手术。
“当时给我妻子看病的是张医生和刘医生。在医院,他们细心治疗;出院后,他们也经常询问关心。尤其是张医生,下村看病路过时,每次都会来我们家看看我妻子的情况。”童海林说,自己就是一位农民,但能得到医生的重视,让他十分感动。
“从那之后,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学会感恩,多做好事。”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58岁退休的童海林便重拾剃头刀,迈出了义务理发的第一步。直到现在,他已经整整坚持了11年。
第一次为帮人免费理发,还主动送礼
“师傅,真的不要钱吗?”胡老伯因病入院已经有些日子了。看到又长又乱的头发,他最近苦恼不已。这不,听到童海林的声音,他便立马应和。在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后,胡老伯露出了笑容:“那就麻烦你帮我剪个头发,剃个胡须吧。”
放下理发箱、系好围裙、取出剃头刀、插上电源,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没多长时间,胡老伯的头发就理好了。“谢谢你!”只见胡老伯握着童海林的双手,一个劲儿地道谢。
看着童海林熟练的动作,和胡老伯住在同一间病房的病人夸赞不已。不过童海林称,他第一次去敬老院的时候胆子可不大。那是在横河的一所敬老院,当时为了能到敬老院去帮老人免费理发,他还特意买了15公斤猪肉作为伴手礼。“我就怕人家把我赶出来。”
“因为20多年没有帮人理发了,一开始还特别紧张。”童海林说,有时候帮人理的头发,左右长短不一。“因为老人理的都是寸头,不好就反复修剪。虽然比较费时,但我始终告诉自己,一定要帮人理好。”
当时,帮敬老院的老人理好发之后,童海林又去了慈溪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的病人也需要理发,但很多人都不愿意帮他们理,觉得不干净、晦气。”童海林说,正是因为别人不愿意做,所以他才这么坚持。
11年骑坏了10辆电瓶车
“虽说我是跑医院次数最频繁的人,但是这些年来我却从没吃过一粒药。”童海林说,因为自己做着有意义的事情,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就健康了许多。
越做越开心的他,在之后的日子里已经不满足于慈溪的医院与敬老院了,他开始将范围扩大到余姚。目前童海林共有15个理发点,其中包括慈溪2家敬老院、10家医院和余姚的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惠爱医院。
“12月10日,协和医院;12月12日,历山惠爱医院;12月15日,浒山敬老院……”在童海林的理发箱内,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童海林每到一处,都会在笔记本上记上一笔。
如今,对于童海林而言,免费理发成了他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5个星期一个轮回,‘工作’3个星期,休息2个星期。”而在“工作”的这3个星期里,童海林会将这15个地方跑一遍。无论刮风下雨。就连大年三十,他依旧坚持着。
童海林告诉记者,很早之前,为了方便,他就买了辆电瓶车当交通工具。从慈溪到余姚,单趟就需要1个小时。电瓶车的电量无法支持这么久,为此他还特意备了一个电瓶。“途中我有一个朋友,每次路过就拿一个电瓶到他家充电。”
因为电瓶车的使用率太高,加上下雨天,车子经常蹚水,童海林车子的寿命总是不长。就在这11年间,他就骑坏了10辆车子。
“老婆大病过一场,加上都是农民出生,我们生活比较拮据。”童海林告诉记者,现在他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低保,每个月590元。看到自己每天在外面奔波,童海林称,他妻子非常心疼。不过童海林并没有因此动摇。“这是有意义的事情,我就得坚持下去。直到我走不动为止。”他说。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