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2月20日电(记者崔元磊周舟任沁沁)1987年,26岁的谢识才在浙江宁波鄞县开办了一家做铜材生意的乡镇企业。当时,他没钱、没技术、没设备,主要工作就是从大工厂揽些小本买卖,“半成品加工一下就卖掉”。
如今,博威集团董事长谢识才坐在颇有几分硅谷风格的总部大楼办公室中,捕捉世界最前沿的新材料技术动向,目光甚至达及人类探索的最远端——外太空。
近日,博威集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航天未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就铜-石墨烯合金、铜镍锡合金、铜镍硅(钴)合金等八项技术与产品展开合作。
在国内不少行业被产能过剩困扰,竞争陷入一片“红海”时,谢识才瞄准“蓝海”产品——尖端科技所需要的高强、高导、高耐腐蚀性合金,环保替代材料,功能神奇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环境友好的节能材料等,都是博威产品篮子中的“硬货”。
“中国高铁电机使用的一种关键合金材料,80%都是博威生产的。”谢识才说。
博威集团与中国航天的合作由来已久,其开发的高性能合金材料已应用于神舟飞船、嫦娥探测器、天宫一号飞行器及神舟10号与天宫一号太空对接装置。但反过来将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还是第一次尝试。
“航天技术都是高精尖的技术,他们有自己的研究院专门进行研究,有些先进技术是民营企业不掌握的。而我们企业每天都和客户打交道,更加接近市场,如果能将一部分航天技术转化到民用,那么这种双向的带动作用将非常明显。”谢识才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巴日斯说,由诸多科技领域高度集成的航天技术,一旦能够实现与社会经济实体的产业化结合,其释放的能量与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无法比拟的。
曾是长三角地区初级工业材料集散地的宁波,现在已成为全国首批建设的七个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拥有磁性材料、化工新材等五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1300家成规模的新材料企业年产值达1000亿元,它们基本上都是像博威集团一样的民营企业。从简单来料加工型的乡镇企业变身为高科技的工业巨头,一种新的财富模式正在中国东部沿海逐渐形成。
宁波市鄞州区科技局副局长秦天雄说,宁波的个体经济无一不从产业链的最低端做起,当年不少小作坊式的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只能是从上海国营大厂请来的“周末工程师”。
在国际市场中竞争,与全球的客户打交道,中国民营企业在摸爬滚打中对摸索转型升级发展有独到见解。谢识才说:“企业自身需要转型升级,同时市场也要求我们必须要这么做。”
同样位于宁波的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志荣说:“对技术和产品的持续专注,而非盲目搞所谓‘多元化’经营是民营企业的致胜法宝。”
东睦在为汽车企业提供机械零部件的同时,针对客户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方面的需求,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并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在新能源汽车马达壳体的部件制造方面得到世界一流车企的认可,在汽车产业链的高价值端分到了一杯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来到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宁波,给航天技术找市场,看重的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市场敏锐的嗅觉。
巴日斯认为,航天技术产业化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闪光点,也是民营企业瞄准世界顶级科技公司的新机遇。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