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法治宁波建设的决定

(2014年12月30日中共宁波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通过)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1-08 07:05:37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26.健全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构建依法维护群众权益体系,建立健全矛盾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等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健全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依法培育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健全村(社区)法律顾问、基层法治促进员、“小巷法官”等制度,提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完善信访工作制度,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严格落实信访事项终结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轨道。

  27.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平安建设中的难题,着力提升平安建设的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完善深化平安建设长效机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涉黑涉毒、邪教等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及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机制。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县(市)区应急联动和治安联勤指挥中心建设,健全应急指挥、联动处置、应急救援、舆论引导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8.加强法律服务。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公共服务范围,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专业发展、项目合作的原则,推进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监督惩戒激励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积极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业。大力发展民商事仲裁,加强劳动仲裁,提升仲裁公信力。加强涉外法律服务。

  七、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提供法治人才保障

  29.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立法、执法、司法队伍建设。严格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落实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机制,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一般从基层法院、检察院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中遴选。进一步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按上级部署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加快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推动执法、司法力量向基层倾斜。

  30.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提高律师队伍业务素质,完善执业保障机制。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推进律师行业党组织建设,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加强律师职业操守和道德建设,严格执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理顺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发展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

  31.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把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发展总体规划,把高端法治人才纳入我市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支优势互补、结构合理、适应依法治市要求的法治人才队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党校、高校、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健全政法部门和高校法学人员、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推动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加快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探索建立律师、专家学者与法官、检察官间的工作互评互促、人才互动交流机制。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