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记者 陈朝霞
宁海记者站 陈云松
走进宁海县岔路镇湖头村村民葛民曹的家,立刻被码得半壁高、捆扎得整整齐齐的《宁波日报》等报纸资料吸引,再看屋内的两张长桌,上面堆放着各类文史资料,打开橱柜,看到的还是叠着齐整的资料。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农民的家。“村里的历史典故、民情世故等‘绝版资料’,问问葛民曹就知道,他是我们村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活字典’。”湖头村村主任葛更槐赞叹道。
今年68岁的葛民曹不善言辞,但说起本村的历史渊源滔滔不绝:“湖头村有着1700年历史,始祖是东晋科学家葛洪,葛洪后裔历50代繁衍,岔路镇已成为全国葛氏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上世纪80年代,葛民曹从挖掘整理葛洪历史资料开始,转眼与本村历史文化的“对话”已过去30多年。
葛民曹从抽屉中翻出自己记录的100多本笔记本,内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村转业退伍军人登记、村领导班子沿续、党支部历届支委会换届登记档案,到近年来婚丧嫁娶记录、岔路镇地名普查资料摘录、村实施环境整治旧村改造记录等,堪称本村葛氏家族的“史记”。
葛民曹还保管着村族谱。多年来,除了在田间忙着家里的两亩地,他一有空就研究族谱,“我不搓麻将不打牌,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他从中找到了先辈流传的“古训”,至今成为湖头村“廉孝文化”特色的依据流传;他还依据族谱线索,前后花了3年时间,找到了位于邻村上店村、墓主官至“提举”的一座宋代古墓,并会同当地文保员将之保护起来。
在葛民曹的柜中,珍藏着一本宁波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甬上风物———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宁海·岔路镇),其中98项非遗涵盖“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消费习俗”等15个方面,这些内容全部来自葛民曹的调查。
当初凭着一支笔、一本记事本,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上门调查的记忆,在葛民曹脑中已渐渐远去,然而,他对自己的初衷丝毫没有遗忘。翻开他2007年的一本记事本,只见最后一页赫然写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迫在眉睫”,后面是几个大大的惊叹号。对此,他表示:“村里有三分之一的非遗已经消亡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如果再不保护,就来不及了。”
去年底,湖头村建起了文化礼堂,礼堂内成就廊、村史廊、励志廊、民风廊、文艺廊焕然一新,“这其中的资料是葛民曹整理的”。对葛民曹30多年如一日的文化保护传承之路,村支书葛民春非常感慨,“历史是一个村落的根脉,文化则是一个村落的灵魂。留住了历史文化,就是留住了我们的根和魂。”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