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学校里建立了一个人人各司其职的小城市:有的孩子学会了用推子理发,做了“理发师”,有的孩子学会了怎么给皮外伤上药,当了“医生”和“护士”;有的孩子在厨房帮忙,把土豆丝切得又细又整齐,于是做了“厨师”……
时间长了,渐渐催生了更“高级”的行业。比如孩子们天天住在一起,兜里校园券多了,偶尔会发生失窃事件,一番吵吵闹闹,往往伤了颜面和友谊,事情还不能解决。于是杨子圆就想着,建个可以提供存贷服务的校园银行,不用的校园币可以存在银行里,现取现用,或者,如果有急用也可以先借出来,以后再通过工作来还,但得支付一定利息。那些数学好,对数字又敏感的学生就成了银行职员。
还有一些学生想“转行”,或者有些岗位会缺人,于是还设了个专门的人力资源部,有人专门负责招聘和培训,不时可以看到有孩子捧着写有“招工”字样的小黑板满校园转悠。
如果需要布置教室,还会临时招一些美术功底的学生来做“室内设计师”,当然,这种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可以赚取的校园券要比一般的工作多一些……因为杨子圆最强调的是“技术”。
希望他们
直面真实的人生
这个学校内部的“城市”,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认可,还有不少其他学校来取经。杨子圆告诉那些老师,其实形式并不重要,他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城市的生存法则,比如守时、诚信、勤奋、有契约精神、懂得合作,并且引导他们,有一技之长,这比读书更重要。
“既然早晚要进城打工,那么不如让他们早点思考,怎样才能工作得体面,早点在城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去年,杨子圆一面在学校支教,每周都在网上发布支教总结,事无巨细。有两拨素不相识的宁波人通过朋友介绍去学校探访,带去了被子、蚊帐、糖果、书包、玩具、手机、学习用品等等,还有几个宁波人汇了3万元钱过去,专用于修建学校的蓄水池。
去年下半年,学校里通了网络,杨子圆通过别人捐赠的电脑和手机,手把手地教会高年级的孩子上网,视频聊天,用微信。他说,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要比文凭重要得多。
今年年初,他从广西回来,孩子们已经可以通过微信、视频和他每天沟通,汇报他们的“城市”每天的运作情况。
杨琴老师说,支教超市这个形式很好,但实施情况和设想有差别。现在超市还在继续,但是里面的物品很少了,杨子圆人不在,孩子们也没有那么热衷。
所以,杨子圆又计划着,今年暑假回去,组织一个夏令营,带几个孩子到宁波来看看。有志愿者提出,可以让孩子住到自己家里,但杨子圆觉得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因为他不希望这些孩子被保护起来,或者,像多数“小候鸟”一样蜻蜓点水地度个假。
在他的设想里,他们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到城市的生活中,比如,去菜场买菜,去超市刷卡买东西,买票看电影,排队坐公交车和地铁,去图书馆看书,去参观写字楼和博物馆,还有各种招聘市场,看看这里最需要的是哪类人……
他还想着那个早早退学结婚的女孩,如果她早一点了解城市生活,或许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他也希望那些注定要来到城市打工的山里娃,在来之前能够多做一些准备,以后的路可以更顺畅一些。
“心疼他们,其实也是心疼我自己。”杨子圆说,“一来我们有着相似的童年,二来,他们终将和我们的孩子一起,都生活在城市里。”东南商报 记者 樊卓婧 林旻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