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空港
自主起飞力更足 轰鸣引擎转愈响
打破观念 积极开拓新市场
彼时,国务院曾给全国民航机场属地化改革定下调子,即“实现政企分开,机场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建立机场自主经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
由原民航总局直管的政策性亏损单位转变为由宁波市直管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机场今后的路将怎么走?个人的发展前途又会怎样?面对这样的变化,当时在很多民航老职工看来,心情还是比较复杂的。
“改革带来最大的红利是既发扬了中央(民航局)和地方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机场这个市场责任主体的积极性。”集团总经理许忠伟这样评价机场管理体制改革给宁波机场带来的变化。
面对困难和挑战,机场审时度势,在周密分析航空市场变化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和营销策略,多管齐下:一是在内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转变观念,找差距、谋发展,激活“人”这第一生产要素;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专门组建市场部,全面加大对各航空公司的营销力度;三是机场领导亲自带队,协调航空公司、机场及地区管理局开辟航线航班。2004年以前,机场连续6年旅客吞吐量徘徊在120万人次不前,2004年一举突破185万人次,同比增长42.4%,随后2005年-2014年每两年一个台阶突破客流量整数关口。
2014年,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636万人次,同比增长16.5%,货邮吞吐量8.16万吨,同比增长23.4%,飞机起降5.39万架次,同比增长16%,日均起降148架次。客货运增幅双双领跑全省。
截至目前,宁波机场通航城市达到45个,航线80余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13条,本场运行的低成本航空公司达到8家,航空公司总数达到33家。今年客流量将突破700万人次。
规划定位 软硬保障能力双提升
在属地管理正式实施前,宁波市委市政府就已按照“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宁波空港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宁波机场要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区域性客货运输的重要枢纽。
围绕这一定位,机场随即加快国际口岸建设步伐并着手谋划临空经济圈。2005年4月1日,宁波航空口岸对外籍飞机开放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同年12月17日,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命名揭牌,宁波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南京、杭州之后的第四个国际机场。
随着口岸升级,航班量的不断增加,机场综合保障能力不断经受考验。为此,机场同步启动飞行区改扩建工程。2006年2月8日,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顺利通过民航行业验收,正式启用3200米跑道及新的飞行程序。2007年1月16日,投资1.9亿元的飞行区平行滑行道系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并于2009年通过行业验收,当年机场飞行区等级由4D级升格为4E级。
2014年5月15日,作为我市“三年行动计划”重大建设项目,宁波机场三期重要支撑项目———航空配餐楼和公务机候机楼正式破土动工。此前,作为机场三期工程的先导项目,指挥中心和消防中心已于2013年底开工建设,目前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同时,停机坪扩建工程开工,新建10个机位,目前西标段即将进入道面施工,东标段正开展施工前期准备,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现有机位不足的运行瓶颈。此外,货站改扩建工程基本完工,新增货邮处理能力12万吨。
三年攻坚 空港跨越式大发展
2010年5月,宁波机场与物流园区管委会成立后,全新的模式加快了空港区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2013年4月10日,经过半年多的专题调研、市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宁波空港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短短三年时间,宁波市委市政府连续就空港发展专题发文,这在宁波城市建设发展上历史空前,在其他领域也绝无仅有。”机场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宋济青介绍说,“长期以来,主体多元、体制特殊的环境制约了空港的发展,而发展空港产业,具备平台支撑的体制就会凸显优势”。
作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土地征迁一度制约着机场的发展,新的体制成立后,税收土地“全留”、资金统筹安排、园区用地规划、净空保护等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陆续出台,由管委会牵头,克难攻坚地解决了一个个摆在空港发展面前的难题,宁波空港也逐步探索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明晰道路,空港也无时无刻回应着“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宁波市还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对宁波机场的航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航线开发补贴专项资金由每年2000万元追加到1.4亿元。利用这些补贴资金,宁波机场新开多条航线,首次开通日本韩国等国际航点。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