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7月30日讯(通讯员 王玮玮 缪培培 王廷者)比起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在自贸区的建设从21世纪才开始,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十分迅速。尤其是2010年以后,中国的自贸区战略以全面、高质量和利益平衡为目标,实现了许多历史性的突破。2015年,我国相继签订了中韩自贸协定和中澳自贸协定。同时,中日韩自贸区、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等也在谈判中,另外,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谈判、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也正稳步进行中;并且,我国还在研究与印度、马尔代夫和哥伦比亚等国的自贸区建设。可以说,现在我国自贸区正遍地开花,迎来“黄金时代”。自贸区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多方面利好。
开拓新兴市场 形成“市场效应”
今年上半年,受全球经济复苏,增长动力不强的国际环境影响,我国外贸行业相对困难,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8%,欧盟等传统市场持续低迷,外贸形势严峻。然而据检验检疫部门统计,2015年1-6月,新兴市场区域性原产地证书签证量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共签发887912份,签证金额达到429.0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4.7%和15.7%。其中对东盟自贸区的签证量和签证金额最大,分别为503910份和265.2亿美元,巴基斯坦的签证量和签证金额增长幅度最大,分别达到17.68%和34.89%;另外从去年7月份才开始签发的中国瑞士和中国冰岛产地证也都有十分可观的签证量。自贸协定开始实施后关税降低,开放投资等便利条件,让“中国制造”更容易走出国门,而新兴市场意味着无限的潜能和新的发展,合理利用自贸协定的优势,更有助于外贸企业进入新市场,寻找新机遇。
依托“一带一路” 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2015年3月28日,我国正式发布“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和行动文件,“一带一路”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战略版图覆盖了已实施的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中国-新加坡、中国-新西兰、亚太贸易协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多个自贸区。自贸区与“一带一路”两者目的都是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以目前的经验来看,自贸区成立之后,对双方贸易的刺激作用是明显的。基于两者地理位置高度重合这一天然优势,自贸区的示范作用也将辐射到“一带一路”沿途非自贸区国家和地区。目前,商务部正在研究确定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贸区战略重点和布局。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将配合“一带一路”规划共同推进,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探寻新的经济增长之道。
兼顾物美价廉 增加产业间交流
自贸协定实施后,最直观的利好就是关税减免。中国瑞士自贸协定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后,中国对从瑞士进口的84%产品实施零关税,其中67%在协议生效之日起实施。2015年6月1日和6月18日中国与韩国、澳大利亚来两国分别签署自贸协定,中韩自贸协定实施后,中国的纺织服装、钢铁等行业企业可进一步降低对韩国出口成本,提高在韩市场份额,中国消费者将能够以更加优惠的价格享用到韩国生产的电饭锅、微波炉等家电产品,日用化工品、女装等时尚产品;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和鱼类产品供应国之一,根据中澳自贸协定,澳对华出口的农产品将实现分阶段减免关税,目前,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量较大的牛、羊肉的关税为15%左右,将在8-9年降为零,此外,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麦的3%关税也将降至零。签署自贸协定的双方,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产业结构的互补,关税的大幅减免,不仅能提升国际合作空间,拉动外需增长,更让双方的资金、资源等要素能跨越国境进行更大范围的配置优化,对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意义巨大。
分散压力 弱化普惠制毕业影响
虽然正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短时间内,我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贸易国别的分布上也都主要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2015年之前,我国在利用普惠制扩大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5年起,我国正式从欧盟普惠制国家毕业,我国出口产品将不能享受欧盟普惠制关税待遇。取消关税优惠后,成本的提高无疑会进一步压缩低微的利润空间。以宁波地区为例,2015年上半年,普惠制签证金额为32.34亿美元,同比减少16.03%。企业增加的关税成本达到了1.15亿元。面对普惠制毕业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外贸“新常态”,不少企业选择充分利用自贸区谈判成果,开发除了欧美传统市场以外的新兴市场。今年上半年质检系统各类区域性原产地证签证量达到888349份,签证金额达到4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4.78%和15.81%。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