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走进宁波教师世家:有传承的教育事业 永远不老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9-05 07:46:06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三代教师总教龄相加近250年】

大家庭中走出校长、教导主任

在鄞州区塘溪镇童村,提起童中方一家钟情教坛的事,村里人都称赞他们不愧是教师世家,矢志执教,桃李满园。

从童中方这辈算起,家族直系的三代人中已出了十位教师,有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以及从小学到高中段的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等科目的教师。这家人的总教龄加起来有近250年,其中第三代教师个个都有高级职称。

世代相传情系教坛

童村是童第周的故乡,自古以来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是远近闻名的“教授村”。恢复高考以来,童村已有300多人考上大学,其中不少人执掌教鞭教书育人。

童中方,1921年出生,8岁那年就被他的父亲送到村中私塾学习。但当时内忧外患,国难当头,已容不下小山村中的一张书桌。童中方念了几年私墅后没能继续求学,成了一名农民,可纷飞的战火又让他失去了耕作的土地。1945年,童中方报名参加了当时鄞县联合中学师资培训班,一年学业完成后,辗转塘溪镇和咸祥镇的多个山村小学任教。

童中方回忆说,当时每个山村的小学校都只有1~2个混合班,老师什么课都要会教,每月只得一石米作为“工资”,刚够全家裹腹。

宁波解放后,童中方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批校长。1949年,他出任塘溪镇童村赤堇小学校长,1950年秋,调任塘溪小学任校长,工资涨到了每月59元,这在当时算高收入了。文革中,广结善缘的童中方没有成为批斗对象,仅是“靠边站”到处代课。十年动乱后,他恢复了校长身份,后来又到大嵩区校做辅导员,坚持教学直到1980年退休。受父熏陶走上教师路

在父亲的熏陶和教育下,童中方的长女童英英、次子童和风和小女儿童君英都曾选择做教师。

“我当代课教师、民办教师时,父亲都不知道,我们兄妹都是靠自己,父亲有那么多学生,却从不肯请人帮忙。”1949年出生的童英英,高中毕业赶上了文革,不能参加高考的她响应国家号召在邹村做了农民。因为有文化,19岁的她被村里选为代课教师,语文、音乐什么都教,后来她被转为民办教师。随后,她通过考试成为塘溪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一直任教到退休。

1957年出生的童和风,同样因为文革,高中毕业后就失学了,回童村当了一名拖拉机手。他边开拖拉机边学习,被村民戏称为“童教授”。

1975年村里选拔民办教师,好学的童和风获得了这个机会。5年后,他转正为公办教师,随后一直在边远山村埋头教学,1992年出任横山小学校长。1999年,童和风出任总务主任参与筹建咸祥镇中心小学,见证了当时这所地区中心学府的建设。

小女儿童君英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教师之路并不顺利。从19岁开始,她就断断续续在上周、下脚岙、新勇、夏家、童村等小山村当了8年乡村代课教师,但始终没有转正的机会。为此,她还责怪过父亲童中方“不管事”。女儿童常春出生后,童君英就不再四处代课,自己办起了小五金厂,把做教师的梦想留给了儿女。

教书育人无悔选择

事实上,受童中方的影响,童家人的确有深刻的教师情结,不仅第二代出了三位教师,而且第三代孩子中每家每户总有一个儿女选择执教生涯,或者与教师联姻。如大女儿童英英育有两子,大儿子是职高教师,小儿子娶了普高教师。

童英英的大儿子王文舜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在家庭的耳闻目濡下,他懂得了老师就是去帮助山里的孩子学知识,而从舅舅童和风刻苦努力的求知中,他又看到教师是一份需要很多学问的事业。

1989年,王文舜考上宁波师范学院数学专业。毕业后,王文舜大部分时间在边远山村任教。上世纪90年代,鄞州区教育资源紧缺,他在球山中学教过除音乐以外的所有课程。现在的他,是鄞州职高的一位数学高级教师。

在第三代的孩子中,童晓燕无疑是和爷爷童中方最亲近的,她从小就跟着童中方读书,受爷爷教书育人的思想影响最深。1995年初到咸祥镇中学任科学老师时,非师范类毕业的她还不太懂如何做老师,然而通过不间断地进修,如今的她已是一名科学高级教师。在爱人的选择上,她又一次遵从了教书育人的共同价值观,丈夫钱益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教师,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好人。”这是童中方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几代接班人都是这样做的。

听教师讲述几代人的教育故事

教师世家扛起家族和社会双重责任

我诞生于宁波传统的教师世家。我的曾外祖父曾在浙江省教育厅工作,他的教师生涯要从在日本教授当地宁波华商子弟小学的中文课程开始。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宁波的中小学教师。我爷爷何伟福(字温严)从东吴大学获得国际法和英美文学的双学士之后,曾经做过多年律师,后来从事中学教学,在同济中学从教多年。我奶奶忻行(字秀霞)则一直在小学担任数学和美术教师。我父亲何亚雄先后在十六中学和六中担任物理教师,从教40年,我母亲邵萍则主要在海曙中心小学任教,是一位从教38年的资深教师。另外,我姑姑在苍水街小学从教直至退休。我奶奶的弟弟、我的舅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一对儿女则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田纳西大学教书育人。我太太韩雪峰和我都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她教外语,我教传媒,我们都是2001年创校之初的第一批教师。

记得我1995年本科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毕业之后,先后在外资银行、政府部门工作过,1999年进入高校,第一关就是课程试讲。我清楚地记得,就在我去高校试讲的那天早上,父母都早早去上班了,留在桌上的是母亲精心准备的早餐和父亲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父亲一反生活中的严格和寡言,循循善诱地告诉我如何上好一门课。父亲建议我克服初登讲坛的紧张,对学生和听课者要展现善意和微笑,我记得其中有一句是“并不都像你这样喜欢挑老师的错”,一下子就把我逗笑了。有了这样的家学渊源,那天的试讲当然很成功,而且这些秘方宝典,我也一直保留至今,并每年向新教师传授。

我不知道父亲登上讲坛时,我爷爷是不是也如此地无微不至。我只记得父亲提起爷爷的善良与从容。当时的宁波华美医院有不少大夫是美国人,爷爷时常带着需要就医的学生甚至家长,去那里用自己的英语给医患双方做翻译,赢得医生和学生的尊重。我奶奶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师,先后在望春小学、鼎新街小学任教,最后从菱池街小学退休。不过多年之后她的学生回忆起来,更多的是奶奶的徒手空心美术字,据说是海曙教育界的一绝。

我父亲何亚雄可能是宁波最早的一批文艺青年,自学、函授本科毕业的他长年从事物理教学先后担任十六中学物理教研组长,六中的物理教研组长十年,教导主任十年,后从甬江职高退休。但他同时还是宁波市文宣队的指导教师。当时的文宣队以及六中,有不少“高干”子弟,我甚至听到他讲起这些精英们当年的故事,但父亲从来没有去联系过他们,这是他内心的骄傲,也是对师德的坚守。所以当我荣幸地成为浙江省第二批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首批五星青年教师、宁波市优秀教师时,我感受到的是整个家族的荣光。

我的女儿因为自闭症,目前在达敏学校就读,也许我们家族的教师传统之宁波一脉会在我这一代戛然而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当我得知我自己的学生正在美国、新西兰以及各个国内城市从事教师工作,特别是他们寄来的明信片上写着想成为和何老师一样的老师,我就会坦然很多。所谓教师世家,不仅是一种家族责任,而且是一种社会责任,也许我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教师,甚至我希望,也许新的教师世家,会从我的学生们开始。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何镇飚

宁波的教师世家还有很多,我们也收到了一些读者发来的家庭合影,在此选取三个家庭的合照,向读者展示。照片中老一代华发满头,新一代朝气蓬勃,宁波教育事业代代传承。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