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武汉的大学生在招聘会上了解宁波吸引人才的政策。通讯员张爱国供图
□记者滕华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昨天,一衣带水的宁波、武汉两座城市再次拥抱。在武汉·宁波周活动期间,东海之滨的宁波把自己的人才科技周高洽会开进九省通衢的武汉,40余家甬企昨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了校园专场招聘会。在招聘会现场,记者既深切感受到了甬城在招才引才方面的疼痛,更看到了希望。
现场
需求1100余名,达成意向200人
昨天上午,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来自宁波机械制造、电子商务、文化产业、高校等方面的43家招聘单位已准备就绪。本次招聘会主要招募有意向来甬就业发展的优秀毕业生与高学历毕业生。来自主办方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场共推出招聘毕业生岗位300余个,需求人才1100余名,当天达成意向约200人。
宁波的华众控股、欧琳集团、美康生物、蓝源投资、江丰生物等知名品牌公司或上市公司,共推出了150余个针对本科、硕士学历的生产、管理、金融、研发类岗位,专业要求涵盖机械、物流、金融、工业设计、计算机等学科。宁波市商委组织的11家电子商务企业则推出50余个面向本科学历的岗位,专业涵盖美工、媒体、计算机、软件工程等学科。其中,计算机、软件工程等技术类岗位薪资居高,年薪基本达到12万元以上。电商企业中,宁波西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共面试45人,达成意向20人;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场与8名计算机信息硕士研究生达成意向。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7家在甬高校,推出了70余个面向硕士及博士、博士后等高学历的教学类、科研类岗位,专业涵盖经管类、理工科类、语言类等学科。
“每年我们都会来武汉招聘两三次,已经好多年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中心副主任朱艳婷告诉记者,由于招聘会设在周三的上午,很多学生有课不能来参加,可能对招聘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雅戈尔也来武汉了,在两所高校里做校园宣讲,安排在下午,效果很好,一场就有五六百人去听。”
现状宁波对人才的吸引力降低了
宁波走出的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这是宁波人民的骄傲。但是,再反观一下,像屠老这样蜚声国内外的宁波籍院士,108人中竟无一人回到家乡任职。这带给宁波怎样的反思?
“不得不承认,宁波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这些年来是有所降低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和市场处处长陈烨说,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在薪酬待遇上与宁波的差距已逐渐缩小。比如,以前宁波GDP比武汉要高,但现在武汉已达万亿,宁波还在8000亿元左右,被后来者超越;以前宁波与内地城市的薪酬每月差额达两三千元,现在却只有四五百元,再加之宁波生活成本较高,会让就业者觉得到手收入并未见比内地高出多少。
在人才的自我储备方面,宁波也远不及国内同等城市。以武汉为例,这座城市有高等院校82所,高校数量居中国第二。武汉的高校在校生每年有上百万人,毕业生就有30多万人。这一数字,甚至比宁波高校的15万左右的在校生人数还要多出一倍。
“首先要自己‘产出’人才、留住人才;同时也要走出去,吸引人才,这才能把宁波的人才总量提升上去。”陈烨感叹道。
分析
甬城人才发展存在短板
“今天在两地校地对接活动现场,就偶遇了两位宁波籍的教授。”陈烨对记者说,两位教授都在华中科大任职,一位是鄞州人,一位是北仑人。老乡见老乡,分外亲切。陈烨说,有关领导当即邀请他们回甬发展,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但感觉难度很大呀”。
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为何不愿回家乡任职?教授们提到了宁波的三个制约人才发展的“短板”:首先是缺乏人才成长平台,国内高水准的高校、科研机构,在宁波的太少,力量薄弱;其次是学术交流环境太少了;第三,是宁波的企业现在还没完成转型升级,企业中占主力的服装、小家电等,都还是偏低端的劳动力加工型,高端人才过来缺乏发挥所长的土壤。
破题
继续加大外出揽才力度
逆风而行,勇者胜。越是在当前这样的求才艰难的时刻,宁波也更是放开了姿态,愈加努力地走出去八方揽才。
“宁波现在最缺什么人才?请看我们最新发布的第九轮人才紧缺指数。”在昨天的宁波人才政策环境推介会上,电商运营总监、一级建造师、影视后期制作等8个闪“红灯”的极度紧缺人才一经公示,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随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良才也推介了宁波的人才政策环境以及人才新政25条,主动向武汉宣传我市“3315计划”,宣传我市“妈妈式”人才服务举措,吸引武汉高层次人才来甬创业创新。一系列的举措,引发现场惊呼:“宁波招才引才真的很拼啊!”
“以后宁波不但不会停止外出揽才的步伐,还会进一步加大力度”。陈烨介绍说,除了要把宁波籍的人才吸引回家乡,还要瞄准国内高校、研究所集中的城市,如西安、武汉、南京、成都、重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主动“抢才”,以助力宁波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