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量子卫星总指挥、新晋院士王建宇回甬 和同学聊人生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12-18 21:34: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今天下午,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回到宁波,在繁忙的日程中,来到惠贞书院和中学生们聊了下理想,谈了下人生。

  作为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总指挥,王建宇拥有很多头衔,不过,面对台下近千名学生,他只在名字后,用了一个“研究员”的后缀。

  “量子卫星是一个科学家的梦想,我就是那个追梦的人。”王建宇说。

  讲座中,他用通俗的语言,幽默的比喻,把一个高端的学术问题,讲得深入浅出,现场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他还和同学们聊起自己的成长和科研经历,并告诫同学们:“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谈“墨子号”

  “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

  2016年8月16日,我国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一时震撼世界。

  这颗命名为“墨子号”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王建宇眼里,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它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的量子通信研究。

  “沉寂了一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华尔街日报》在关于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专题报道中,把“墨子号”量子卫星作为重要标志。

  而作为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总指挥,王建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太空中分发量子密钥,那就要穿越厚厚的大气层,将一个个光子从天上发到地面,还得准确无误地接收。

  这种天地间的对接,到底有多难?

  “这相当于在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上,将一个个一元硬币投入地球上一个不断旋转的储蓄罐,而且是投中那条细细的投币口。”王建宇说。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这个设想最初提出时,很多人都认为是天方夜谭。

  没想到,经过8年努力,王建宇圆满完成了所有科学实验,把设想变成现实。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研制队伍并非外界想象的“都是一群老头在做”,相反,核心研制队伍中,80后是主力。

  “卫星的四个载荷主任设计师一个是70后,其他三人都是80后。团队里就我最老。”王建宇幽默地说。

  去年8月,“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后,在科研上取得怎样的进展?

  王建宇说,今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已经开通,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构建了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谈宁波

  “那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怀着对人生美好的向往,我两次在这里起航。”讲座中,面对近千名学生,王建宇深情地谈起家乡宁波,也聊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王建宇说,宁波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这座美丽又富饶的城市,充满了江南特有的书香之气。

  王建宇在海曙仓桥头出生长大,中学就读于离家不远的宁波市第十一中学,1975年中学毕业后,在宁波新华书店工作了两年多。随后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次考试。

  “得到消息时,离高考只有几个月了,我还在新华书店上班,领导又很器重,老让我出差,所以不像现在的学生,有时间复习,有老师指导,我只能空下来看书。”王建宇回忆说。

  即便如此,他仍然跨进了大学门槛。只不过,原本填报了浙江大学数学系的他,最终未被录取,而去了杭州大学读了物理专业(后并入浙江大学)。

  “那时,数学家陈景润带来的数学热,影响了一代人,我也报了这个专业。不过,现在可以说幸好没被录取,不然我也不会有量子卫星的研究经历。”王建宇说。

  大学毕业后,王建宇回到宁波,在宁波师范学院(后并入宁波大学)物理系工作。两年后,又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1990年,王建宇在这里拿到了光电技术博士学位,留在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

  “记得我的第一个课题是’863计划’的一个小项目,只有3万元经费。”王建宇说。

  这是科研生涯的开始,很快王建宇就成为了副研究员、研究员、院长。

  2004年,开始从事航天科技研究,2008年遇到潘建伟院士,开始了量子通讯技术攻坚之路。

  “其实,科研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神秘,并不总是有惊喜,相反,很多时候都是在失败的痛苦中度过的。”王建宇说。

  不过,“成功,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王建宇说。

  记者成良田

原标题:

编辑: 孙研纠错:171964650@qq.com

量子卫星总指挥、新晋院士王建宇回甬 和同学聊人生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12-18 21:34:00

  今天下午,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回到宁波,在繁忙的日程中,来到惠贞书院和中学生们聊了下理想,谈了下人生。

  作为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总指挥,王建宇拥有很多头衔,不过,面对台下近千名学生,他只在名字后,用了一个“研究员”的后缀。

  “量子卫星是一个科学家的梦想,我就是那个追梦的人。”王建宇说。

  讲座中,他用通俗的语言,幽默的比喻,把一个高端的学术问题,讲得深入浅出,现场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他还和同学们聊起自己的成长和科研经历,并告诫同学们:“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谈“墨子号”

  “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

  2016年8月16日,我国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一时震撼世界。

  这颗命名为“墨子号”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王建宇眼里,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它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的量子通信研究。

  “沉寂了一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华尔街日报》在关于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专题报道中,把“墨子号”量子卫星作为重要标志。

  而作为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总指挥,王建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太空中分发量子密钥,那就要穿越厚厚的大气层,将一个个光子从天上发到地面,还得准确无误地接收。

  这种天地间的对接,到底有多难?

  “这相当于在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上,将一个个一元硬币投入地球上一个不断旋转的储蓄罐,而且是投中那条细细的投币口。”王建宇说。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这个设想最初提出时,很多人都认为是天方夜谭。

  没想到,经过8年努力,王建宇圆满完成了所有科学实验,把设想变成现实。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研制队伍并非外界想象的“都是一群老头在做”,相反,核心研制队伍中,80后是主力。

  “卫星的四个载荷主任设计师一个是70后,其他三人都是80后。团队里就我最老。”王建宇幽默地说。

  去年8月,“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后,在科研上取得怎样的进展?

  王建宇说,今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已经开通,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构建了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谈宁波

  “那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怀着对人生美好的向往,我两次在这里起航。”讲座中,面对近千名学生,王建宇深情地谈起家乡宁波,也聊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王建宇说,宁波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这座美丽又富饶的城市,充满了江南特有的书香之气。

  王建宇在海曙仓桥头出生长大,中学就读于离家不远的宁波市第十一中学,1975年中学毕业后,在宁波新华书店工作了两年多。随后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次考试。

  “得到消息时,离高考只有几个月了,我还在新华书店上班,领导又很器重,老让我出差,所以不像现在的学生,有时间复习,有老师指导,我只能空下来看书。”王建宇回忆说。

  即便如此,他仍然跨进了大学门槛。只不过,原本填报了浙江大学数学系的他,最终未被录取,而去了杭州大学读了物理专业(后并入浙江大学)。

  “那时,数学家陈景润带来的数学热,影响了一代人,我也报了这个专业。不过,现在可以说幸好没被录取,不然我也不会有量子卫星的研究经历。”王建宇说。

  大学毕业后,王建宇回到宁波,在宁波师范学院(后并入宁波大学)物理系工作。两年后,又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1990年,王建宇在这里拿到了光电技术博士学位,留在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

  “记得我的第一个课题是’863计划’的一个小项目,只有3万元经费。”王建宇说。

  这是科研生涯的开始,很快王建宇就成为了副研究员、研究员、院长。

  2004年,开始从事航天科技研究,2008年遇到潘建伟院士,开始了量子通讯技术攻坚之路。

  “其实,科研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神秘,并不总是有惊喜,相反,很多时候都是在失败的痛苦中度过的。”王建宇说。

  不过,“成功,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王建宇说。

  记者成良田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