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群星璀璨!冯骥才的一次"雅集" 来了"十几公里"嘉宾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5-09 22:47: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成良田 天津报道)今天上午,百廿年的天津大学,一位宁波人的“雅集”上,群星璀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美林,

  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全国政协终身荣誉委员、中国泰斗级钢琴家刘诗昆,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抗抗,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歌唱家郁钧剑,

  ……

  “这真是一份长达十几公里长的嘉宾介绍,不清楚的人还以为是全国文联、作协的会,还有‘联合国’代表。”活动现场,白岩松幽默调侃。

  群星闪耀,只为大冯而来。

  这场“冯骥才记述文化5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天津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主办。

  开幕式上,数十位重量级好友亲临现场,为大冯站台;研讨会上,数十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学术角度解构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冯骥才。

  四壁皆书的房间内,名家的风流,文辞的幽默,钢琴的抑扬,诗歌的优美,可以说,这既是一场学术研讨,也是一场当代文人的雅集。

  当然,大冯的“雅集”,少不了宁波家乡的代表。

  今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林大吉,宁波财经学院文学院教授李建荣,慈城地域文化学者《古镇慈城》主编钱文华等代表,受邀来到天津大学青年湖畔,送上家乡的问候。

王蒙幽默评价冯骥才:他是个高大上的人!

  “雅集”

  文化人的“雅集”,场地自然不凡。

  这个以冯骥才名字命名的研究院,本身就是一件当代艺术品。

  几十米高的围墙,架空的建筑将院落一分为二,一池浅水贯穿其间。恰逢初夏,庭院中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水池中锦鲤游来游去。室内,宋代天神像、明代石狮子、清代的砚台,各类字画雕塑,以及从民间搜集的艺术品等,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大冯的“主场”,也是大冯的精神家园。

  诗意的场景,催生了诗意的发言。

  “这是一场规模盛大的,别开生面的,花样翻新的,充满活力的盛会。”王蒙话音未落,台下已是掌声一片。

  评价冯骥才,这位著名作家频频使用网络热词:这是“一位高大上的人,是一个高大上的作家”,还是文化的守护神。

  大冯这位被白岩松称为用朋友来形容都嫌不够铁的战友,赞美老友时仍不忘文人的幽默、风趣本色。

  王蒙说,作为老朋友,在某些困惑的时候,我们享受了相濡以沫的温暖;而在比较好的时候,我们比较想不忘于江湖。

  “所以,这个会开得这么热闹,我的嫉妒非常少,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差不多是零,可以说是99.999%。”王蒙说。

  央视名嘴白岩松同样风趣自如,他从“骥”解读了大冯——

  “来自宁波,出生在天津,也就是北方,天津以前叫北洋。’共’字,他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核心在于‘田’字,他始终对田野有热情,眼睛总是向下看,而不是向上看。”

  白岩松的口中的“田野”,是指90年代初以来,冯骥才投入巨大精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此,中国作协副主吉狄马加同样赞不绝口,他将大冯比作中国的雨果。

  “把文化理想、文化精神变成一种行动,身体力行,对一位作家来说,非常不容易。若干年后回头再看,它的意义不亚于他在文本创作上的重要性。”

  研讨

  这场学术研讨会,探讨的是“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作品。

  这个系列有四本书,是近年来冯骥才通过个人口述史的方式,记录其所亲历的文学、艺术、遗产保护历史。作品包括:《冰河:1967-1977》(《无路可逃》)、《凌汛:1977-1979》、《激流中:1979-1988》、《漩涡里:1990-2013》。

  “每一部作品,都记录了当代文学文化变化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有媒体报道主说。

  个人的经历与记述,也反映出中国文学、文化半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与变化。这,正是这本书的初衷。

  “这个文化50年系列,不是一本自传,我不是为自己立传,我志不在此。”冯骥才说。

  在大冯7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经历太多时代,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我是和时代共命运,和共和国共命运的人,因此我这一代人是天生地注定是关切时代,关切民族,关切土地,关切社会。”冯骥才说。

  在他看来,文学有一个功能,就是记录时代。“我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经历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应该把这个时代记录下来”。

  “这本书,正是从一个知识分子的个案,来记录我们的历史,思考我们的生活,认识我们的时代,然后面对我们的未来。”冯骥才说。

  在80年代新时期文学,冯骥才就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家之一。但是,到了90年代初,他抽身离开,投入巨大精力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时振动内外。

  对此,冯骥才表示,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时,渔猎文明消失了,没有得到保护,但那是在7000年前。现在农耕文明转型工业文明,虽然农耕文明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我们应该保护起来,这里有我们的创造,有我们的文化和传统。

  “我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历史把这样(文化遗产保护)一个大活交给了我们。”冯骥才说。

  这其中的过程,并非是苦涩,而是幸福的甜蜜。

  “在中国的大地、田野跑的时候,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感受到了亚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冯骥才说。

  因为投身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后来20多年基本放弃创作了”。

  “个人牺牲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共同保护的民间文化遗产,这个意义却是无限的。”冯骥才说。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群星璀璨!冯骥才的一次"雅集" 来了"十几公里"嘉宾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5-09 22:47: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成良田 天津报道)今天上午,百廿年的天津大学,一位宁波人的“雅集”上,群星璀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美林,

  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全国政协终身荣誉委员、中国泰斗级钢琴家刘诗昆,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抗抗,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歌唱家郁钧剑,

  ……

  “这真是一份长达十几公里长的嘉宾介绍,不清楚的人还以为是全国文联、作协的会,还有‘联合国’代表。”活动现场,白岩松幽默调侃。

  群星闪耀,只为大冯而来。

  这场“冯骥才记述文化5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天津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主办。

  开幕式上,数十位重量级好友亲临现场,为大冯站台;研讨会上,数十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学术角度解构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冯骥才。

  四壁皆书的房间内,名家的风流,文辞的幽默,钢琴的抑扬,诗歌的优美,可以说,这既是一场学术研讨,也是一场当代文人的雅集。

  当然,大冯的“雅集”,少不了宁波家乡的代表。

  今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林大吉,宁波财经学院文学院教授李建荣,慈城地域文化学者《古镇慈城》主编钱文华等代表,受邀来到天津大学青年湖畔,送上家乡的问候。

王蒙幽默评价冯骥才:他是个高大上的人!

  “雅集”

  文化人的“雅集”,场地自然不凡。

  这个以冯骥才名字命名的研究院,本身就是一件当代艺术品。

  几十米高的围墙,架空的建筑将院落一分为二,一池浅水贯穿其间。恰逢初夏,庭院中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水池中锦鲤游来游去。室内,宋代天神像、明代石狮子、清代的砚台,各类字画雕塑,以及从民间搜集的艺术品等,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大冯的“主场”,也是大冯的精神家园。

  诗意的场景,催生了诗意的发言。

  “这是一场规模盛大的,别开生面的,花样翻新的,充满活力的盛会。”王蒙话音未落,台下已是掌声一片。

  评价冯骥才,这位著名作家频频使用网络热词:这是“一位高大上的人,是一个高大上的作家”,还是文化的守护神。

  大冯这位被白岩松称为用朋友来形容都嫌不够铁的战友,赞美老友时仍不忘文人的幽默、风趣本色。

  王蒙说,作为老朋友,在某些困惑的时候,我们享受了相濡以沫的温暖;而在比较好的时候,我们比较想不忘于江湖。

  “所以,这个会开得这么热闹,我的嫉妒非常少,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差不多是零,可以说是99.999%。”王蒙说。

  央视名嘴白岩松同样风趣自如,他从“骥”解读了大冯——

  “来自宁波,出生在天津,也就是北方,天津以前叫北洋。’共’字,他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核心在于‘田’字,他始终对田野有热情,眼睛总是向下看,而不是向上看。”

  白岩松的口中的“田野”,是指90年代初以来,冯骥才投入巨大精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此,中国作协副主吉狄马加同样赞不绝口,他将大冯比作中国的雨果。

  “把文化理想、文化精神变成一种行动,身体力行,对一位作家来说,非常不容易。若干年后回头再看,它的意义不亚于他在文本创作上的重要性。”

  研讨

  这场学术研讨会,探讨的是“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作品。

  这个系列有四本书,是近年来冯骥才通过个人口述史的方式,记录其所亲历的文学、艺术、遗产保护历史。作品包括:《冰河:1967-1977》(《无路可逃》)、《凌汛:1977-1979》、《激流中:1979-1988》、《漩涡里:1990-2013》。

  “每一部作品,都记录了当代文学文化变化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有媒体报道主说。

  个人的经历与记述,也反映出中国文学、文化半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与变化。这,正是这本书的初衷。

  “这个文化50年系列,不是一本自传,我不是为自己立传,我志不在此。”冯骥才说。

  在大冯7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经历太多时代,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我是和时代共命运,和共和国共命运的人,因此我这一代人是天生地注定是关切时代,关切民族,关切土地,关切社会。”冯骥才说。

  在他看来,文学有一个功能,就是记录时代。“我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经历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应该把这个时代记录下来”。

  “这本书,正是从一个知识分子的个案,来记录我们的历史,思考我们的生活,认识我们的时代,然后面对我们的未来。”冯骥才说。

  在80年代新时期文学,冯骥才就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家之一。但是,到了90年代初,他抽身离开,投入巨大精力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时振动内外。

  对此,冯骥才表示,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时,渔猎文明消失了,没有得到保护,但那是在7000年前。现在农耕文明转型工业文明,虽然农耕文明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我们应该保护起来,这里有我们的创造,有我们的文化和传统。

  “我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历史把这样(文化遗产保护)一个大活交给了我们。”冯骥才说。

  这其中的过程,并非是苦涩,而是幸福的甜蜜。

  “在中国的大地、田野跑的时候,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感受到了亚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冯骥才说。

  因为投身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后来20多年基本放弃创作了”。

  “个人牺牲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共同保护的民间文化遗产,这个意义却是无限的。”冯骥才说。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