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援建青川11年:我们的爱从未走远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5-12 21:11:00报料热线:81850000

  (新青川县城,无人机拍摄 新华网图)

  (青川县城东山小区,无人机拍摄。汶川地震后的2009年12月,东山小区成为当地第一个建成的安置小区,首批408户灾民搬进了新居 新华网图)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沈莉萍)汶川特大地震11年间,青川的一切都在日积月累中恢复和更新着,伤痛也在慢慢地褪去,一如人的细胞。

  农房、城镇安居房,学校,卫生院,防洪堤,产业园区,农家乐……青川已经从废墟上崛起。

  5月10日,记者联系上当年宁波市援建青川指挥长史济权时,他正在开往青川的高铁上。应青川县的盛情邀请,他组织了部分援建干部“探亲”,一行8人。

  青川,从未忘记过他们的付出。窗外列车飞驰,史济权思绪万千,当年在废墟上日日夜夜奋战的援建记忆打开了。他是全国参加抗震救灾的第一批干部,住帐篷、建板房……历历在目。

  “援建两年,一生牵挂”。2010年援建归来后,史济权已经第7次踏上青川这块土地了。每一次,他都为青川的重生而欣慰不已。

  心系青川,千里援建

  (资料图片,龚国荣摄)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山崩地裂,满目疮痍,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青川,就是三大极重灾区之一。青川全县城乡居民房屋几乎损毁,垮塌房屋135万间,25万人无家可归。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

  (资料图片,龚国荣摄)

  地震后52天,浙江正式启动青川援建。浙江省要求,把青川当作浙江省的“101个县来建设”。

  宁波53名援建干部,5000多名援建大军在青川奋战了780个日夜。

  2008年8月,按照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县一区帮一乡”、“三区两县帮乔庄”的灾后援建方式,余姚市、江东区援建黄坪乡,宁海县、镇海区援建瓦砾乡,慈溪市、海曙区援建茶坝乡,鄞州区、北仑区、江北区、奉化市、象山县援建乔庄镇。

  2009年3月,青川县城原址重建确定后,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整合力量,举全市之力援建青川县城。

  援建的精神和作风,史济权说,可以用“四四五”来概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团结、 特别能奉献”;“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节假日加班干、科学合理安排干”。

  从满目废墟到秀美如画,宁波5000援建大军在青川书写了“宁波速度”,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科学谋划、超常运作,2个月时间县城建设总体规划顺利完成;6个月时间完成征地拆迁和6000多套样板房腾挪;半年内所有项目开工,15个月一座新县城拔地而起……

  史济权说,县城重建涉及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市政设施五个大类20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坚持科学规划民生优先,并且严格按照高质量高标准要求施工。14个援建项目获得了四川省建筑行业最高奖“天府杯”,数量名列浙江省第一。

  而且,对口援建绝不是简单的生产恢复。宁波援建者着眼于长远和未来,想方设法使青川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产业扶持、智力援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扶持有机茶、土鸡、生猪、食用菌四条特色产业带,并辐射出十大生产基地,项目覆盖农户超过1万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同时,通过各种双向交流的形式和“甬川携手智力倍增”工程,为青川县培养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各类优秀人才,帮助青川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援建队伍,并为今后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月19日,所有援建项目整体移交青川,宁波援建指挥部结束使命撤离青川,最后一批援建大军同时返甬。成千上万青川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宁波援建人员。

  宁波共完成项目145个,投资额14.17亿元,援建队员与青川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新青川县城,无人机拍摄)

  重返青川,感受宁波印记

  史济权一行重返青川,为它的点滴变化感动。电话那头,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青川大地上的每一个新景象,都在映射着当年浙江援建的合理规划和用心投入。

  (再回青川)

  在青川,宁波印记,随处可见。

  青川县城所在地乔庄镇,三面环山,乔庄河穿城而过,河东侧依山傍水的居民小区,就是宁波援建的“甬苑小区”、“尚品小区”、“万众小区”,有12多万平方米。汶川地震后,1800多户灾民搬进了新居。粉灰色外墙,青瓦斜顶的楼房,这些小区是青川最好的住宅之一。房子所有的门窗洞口,均有钢筋和柱和梁,能抗8级强震。

  进入城市主干道,宁波援建的浙江大桥、宁波大桥、甬川桥、彩虹桥这四座大桥,桥桥相连,恢弘大气……为了修建这些大桥,宁波施工人员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青川县城乔庄,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的服务,都有宁波人参与援建。

  宁波人援建的学校——青川中学,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宁波人援建的医院——青川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好的医院;宁波人援建的文化设施——青川文化中心,是当地最好的文化中心。

  为了让青川人民重建美好生活,援建结束,帮扶并未结束,浙江省与青川县由“三年援建”向“长期合作”转变,对口帮扶长效机制逐步深化。宁波一直在长效机制上努力:组织社会力量帮扶助学;帮助当地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企业……

  “宁波人在青川留下的,不仅仅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还有无形的宁波大爱精神、铁军作风和文明力量,青川人民一直称我们宁波人是自己人”。

  史济权说,在青川老县城和新县城的结合处,有一面长230米、高12米的浮雕叫“感恩墙”,墙上刻着每位宁波援建干部的名字。沿途的山体上,可以看到“感谢浙江”、“感谢宁波”之类的大标语。

  这次他们到达青川,当地老百姓听说宁波援建干部来了,特意送来了水果,花生,核桃……来表达他们最真诚的谢意。

  今日的青川,空气清新,草木葱茏,花草芬芳。街道干净、平坦,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与现代城市音符。宁波援建的青川县城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和峨眉山、都江堰一起,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县城美、乡村美,景区美,生态美、生活美,这里有我们宁波援建打下的基础”。看着大美青川,史济权油然而生自豪感。

  地震带来的伤痛,已然被重建后的美丽新家园所替代。青川人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当年援建带来的巨大变化。

  然而变化最大的,还是人心。

  “11年前的大地震摧毁了青川人民的家园,但青川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始终热爱并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带着宁波人民的祝福,用勤劳的双手创建他们美好的家园。”史济权说。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援建青川11年:我们的爱从未走远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5-12 21:11:00

  (新青川县城,无人机拍摄 新华网图)

  (青川县城东山小区,无人机拍摄。汶川地震后的2009年12月,东山小区成为当地第一个建成的安置小区,首批408户灾民搬进了新居 新华网图)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沈莉萍)汶川特大地震11年间,青川的一切都在日积月累中恢复和更新着,伤痛也在慢慢地褪去,一如人的细胞。

  农房、城镇安居房,学校,卫生院,防洪堤,产业园区,农家乐……青川已经从废墟上崛起。

  5月10日,记者联系上当年宁波市援建青川指挥长史济权时,他正在开往青川的高铁上。应青川县的盛情邀请,他组织了部分援建干部“探亲”,一行8人。

  青川,从未忘记过他们的付出。窗外列车飞驰,史济权思绪万千,当年在废墟上日日夜夜奋战的援建记忆打开了。他是全国参加抗震救灾的第一批干部,住帐篷、建板房……历历在目。

  “援建两年,一生牵挂”。2010年援建归来后,史济权已经第7次踏上青川这块土地了。每一次,他都为青川的重生而欣慰不已。

  心系青川,千里援建

  (资料图片,龚国荣摄)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山崩地裂,满目疮痍,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青川,就是三大极重灾区之一。青川全县城乡居民房屋几乎损毁,垮塌房屋135万间,25万人无家可归。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

  (资料图片,龚国荣摄)

  地震后52天,浙江正式启动青川援建。浙江省要求,把青川当作浙江省的“101个县来建设”。

  宁波53名援建干部,5000多名援建大军在青川奋战了780个日夜。

  2008年8月,按照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县一区帮一乡”、“三区两县帮乔庄”的灾后援建方式,余姚市、江东区援建黄坪乡,宁海县、镇海区援建瓦砾乡,慈溪市、海曙区援建茶坝乡,鄞州区、北仑区、江北区、奉化市、象山县援建乔庄镇。

  2009年3月,青川县城原址重建确定后,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整合力量,举全市之力援建青川县城。

  援建的精神和作风,史济权说,可以用“四四五”来概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团结、 特别能奉献”;“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节假日加班干、科学合理安排干”。

  从满目废墟到秀美如画,宁波5000援建大军在青川书写了“宁波速度”,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科学谋划、超常运作,2个月时间县城建设总体规划顺利完成;6个月时间完成征地拆迁和6000多套样板房腾挪;半年内所有项目开工,15个月一座新县城拔地而起……

  史济权说,县城重建涉及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市政设施五个大类20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坚持科学规划民生优先,并且严格按照高质量高标准要求施工。14个援建项目获得了四川省建筑行业最高奖“天府杯”,数量名列浙江省第一。

  而且,对口援建绝不是简单的生产恢复。宁波援建者着眼于长远和未来,想方设法使青川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产业扶持、智力援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扶持有机茶、土鸡、生猪、食用菌四条特色产业带,并辐射出十大生产基地,项目覆盖农户超过1万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同时,通过各种双向交流的形式和“甬川携手智力倍增”工程,为青川县培养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各类优秀人才,帮助青川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援建队伍,并为今后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月19日,所有援建项目整体移交青川,宁波援建指挥部结束使命撤离青川,最后一批援建大军同时返甬。成千上万青川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宁波援建人员。

  宁波共完成项目145个,投资额14.17亿元,援建队员与青川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新青川县城,无人机拍摄)

  重返青川,感受宁波印记

  史济权一行重返青川,为它的点滴变化感动。电话那头,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青川大地上的每一个新景象,都在映射着当年浙江援建的合理规划和用心投入。

  (再回青川)

  在青川,宁波印记,随处可见。

  青川县城所在地乔庄镇,三面环山,乔庄河穿城而过,河东侧依山傍水的居民小区,就是宁波援建的“甬苑小区”、“尚品小区”、“万众小区”,有12多万平方米。汶川地震后,1800多户灾民搬进了新居。粉灰色外墙,青瓦斜顶的楼房,这些小区是青川最好的住宅之一。房子所有的门窗洞口,均有钢筋和柱和梁,能抗8级强震。

  进入城市主干道,宁波援建的浙江大桥、宁波大桥、甬川桥、彩虹桥这四座大桥,桥桥相连,恢弘大气……为了修建这些大桥,宁波施工人员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青川县城乔庄,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的服务,都有宁波人参与援建。

  宁波人援建的学校——青川中学,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宁波人援建的医院——青川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好的医院;宁波人援建的文化设施——青川文化中心,是当地最好的文化中心。

  为了让青川人民重建美好生活,援建结束,帮扶并未结束,浙江省与青川县由“三年援建”向“长期合作”转变,对口帮扶长效机制逐步深化。宁波一直在长效机制上努力:组织社会力量帮扶助学;帮助当地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企业……

  “宁波人在青川留下的,不仅仅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还有无形的宁波大爱精神、铁军作风和文明力量,青川人民一直称我们宁波人是自己人”。

  史济权说,在青川老县城和新县城的结合处,有一面长230米、高12米的浮雕叫“感恩墙”,墙上刻着每位宁波援建干部的名字。沿途的山体上,可以看到“感谢浙江”、“感谢宁波”之类的大标语。

  这次他们到达青川,当地老百姓听说宁波援建干部来了,特意送来了水果,花生,核桃……来表达他们最真诚的谢意。

  今日的青川,空气清新,草木葱茏,花草芬芳。街道干净、平坦,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与现代城市音符。宁波援建的青川县城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和峨眉山、都江堰一起,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县城美、乡村美,景区美,生态美、生活美,这里有我们宁波援建打下的基础”。看着大美青川,史济权油然而生自豪感。

  地震带来的伤痛,已然被重建后的美丽新家园所替代。青川人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当年援建带来的巨大变化。

  然而变化最大的,还是人心。

  “11年前的大地震摧毁了青川人民的家园,但青川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始终热爱并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带着宁波人民的祝福,用勤劳的双手创建他们美好的家园。”史济权说。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