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市第一医院"棂星门"见证百年变迁
稿源: 宁波晚报   2019-05-27 07:05:52报料热线:81850000

上世纪60年代“棂星门”的样子。资料照片

现在“棂星门”的样子。首席记者孙美星摄

  一个老门楼,见证一家医院的百年变迁。在宁波市第一医院靠县学街一侧,有一个古色古香的老门楼,它是鄞县孔庙仅存于世的“棂星门”,也曾一度作为医院的大门。老门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注视着医院随着时光的蜕变,见证了这座百年医院的涅槃。

  老门楼是鄞县县学的见证

  地处闹市区的市第一医院,每天人来人往,格外热闹。医院靠县学街一侧,有一个老门楼,看上去古色古香,和现代化的医院大楼风格迥异,却是这所百年老医院最值得珍视的记忆之一。

  老门楼也叫“棂星门”,是县学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八字牌楼式,歇山式屋顶,四个檐角高高翘起,上书繁体的“宁波市第一医院”几个大字。屋檐下所饰如意斗拱为水泥材质,精巧完整。

  如今,市第一医院的主大门是朝柳汀街一侧开放的,县学街因为是老街,承载不了如此大的人流和车流,成了医院的后门。不过,即使人流量不大,处于保护目的,这座老门楼也常年关着。

  “这座门楼是宁波市文物保护点,现存的建筑是民国时期的,但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市第一医院监察审计科副主任柴隆介绍,医院背靠的县学街,长不过500米,却颇有历史渊源,市第一医院院址曾是鄞县县学所在。

  医院内现在还有一块“县学遗址”碑,立于广玉兰树下。碑上记载:“县学为儒学教官的衙署。唐元和九年(814年),鄞县孔庙建于县东半里。宋庆历八年(1047年)县令王安石以庙为学,鄞县始有县学……”

  “900年前,踌躇满志的王安石,曾在这里创办了宁波最高学府。700年前,创作了《三字经》的南宋大儒王应麟,正是隐居在‘棂星门’对面的念书巷里。”柴隆说,老门楼里故事多,岁序更迭,县学虽屡毁屡建,唯“棂星门”岿然不动。如今,教书育人的县学,成了治病救人的医院,老门楼有幸作为“见证者”保留了下来。

  民国后,鄞县县学废除,仅存这个老门楼,解放后几经修缮。“几年前医院还对这座门楼进行重修。”柴隆说,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几次修缮都是给老门楼“强筋骨”,面貌没有改变。

  曾作为医院大门用了几十年

  1913年,一座“鄞县县立医院”在“棂星门”旁诞生。这块见证了历史的土地,迎来了一次美丽嬗变。

  据宁波市卫生志记载,“鄞县县立医院”在创立之初,只有三厢楼房一幢,但简陋的条件并不妨碍有志学子报效祖国。医院创立之后,大批学医归来的新青年涌入“棂星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其中不少医生曾留学国外,日后成为宁波医界的精英。

  上世纪30年代,曾任北医妇产科主任、教授、著名妇产科专家夏禹铭,来到这片热土出任院长,直至抗战开始后离任。在此期间,医院快速发展,不仅承担治病救人的重任,还在1947年附设高级护士学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棂星门”见证了医院的华丽转身:“鄞县县立医院”变成“省立宁波医院”。此后,为了改善就医条件,扩建了医院院舍,充实了设备。1954年,“宁波市第一医院”七个大字正式写在了“棂星门”上,医院的病床从原来的100张增加到400张,是当时全省门诊病人最多的医院之一。

  “在上世纪90年代前,‘棂星门’一直是作为医院大门使用的,至少服务了几十年。之后随着医院面貌的变化,老门楼已经承载不了巨大的人流量。”柴隆说,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宁波帮”人士包玉刚捐资修建了“刚华住院楼”,极大地改善了就医条件。大楼修好后人流量大了,老门楼也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11年年底,在“刚华住院楼”旁,一座23层的现代化住院大楼拔地而起,医院的规模再上一个台阶。

  气派的现代化医院,古色古香的“棂星门”。老门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见证了这座百年医院的涅槃。路过这里的人,常会感叹时光的魔力。

  宁波晚报首席记者孙美星 通讯员鲁苏霞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市第一医院"棂星门"见证百年变迁

稿源: 宁波晚报 2019-05-27 07:05:52

上世纪60年代“棂星门”的样子。资料照片

现在“棂星门”的样子。首席记者孙美星摄

  一个老门楼,见证一家医院的百年变迁。在宁波市第一医院靠县学街一侧,有一个古色古香的老门楼,它是鄞县孔庙仅存于世的“棂星门”,也曾一度作为医院的大门。老门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注视着医院随着时光的蜕变,见证了这座百年医院的涅槃。

  老门楼是鄞县县学的见证

  地处闹市区的市第一医院,每天人来人往,格外热闹。医院靠县学街一侧,有一个老门楼,看上去古色古香,和现代化的医院大楼风格迥异,却是这所百年老医院最值得珍视的记忆之一。

  老门楼也叫“棂星门”,是县学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八字牌楼式,歇山式屋顶,四个檐角高高翘起,上书繁体的“宁波市第一医院”几个大字。屋檐下所饰如意斗拱为水泥材质,精巧完整。

  如今,市第一医院的主大门是朝柳汀街一侧开放的,县学街因为是老街,承载不了如此大的人流和车流,成了医院的后门。不过,即使人流量不大,处于保护目的,这座老门楼也常年关着。

  “这座门楼是宁波市文物保护点,现存的建筑是民国时期的,但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市第一医院监察审计科副主任柴隆介绍,医院背靠的县学街,长不过500米,却颇有历史渊源,市第一医院院址曾是鄞县县学所在。

  医院内现在还有一块“县学遗址”碑,立于广玉兰树下。碑上记载:“县学为儒学教官的衙署。唐元和九年(814年),鄞县孔庙建于县东半里。宋庆历八年(1047年)县令王安石以庙为学,鄞县始有县学……”

  “900年前,踌躇满志的王安石,曾在这里创办了宁波最高学府。700年前,创作了《三字经》的南宋大儒王应麟,正是隐居在‘棂星门’对面的念书巷里。”柴隆说,老门楼里故事多,岁序更迭,县学虽屡毁屡建,唯“棂星门”岿然不动。如今,教书育人的县学,成了治病救人的医院,老门楼有幸作为“见证者”保留了下来。

  民国后,鄞县县学废除,仅存这个老门楼,解放后几经修缮。“几年前医院还对这座门楼进行重修。”柴隆说,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几次修缮都是给老门楼“强筋骨”,面貌没有改变。

  曾作为医院大门用了几十年

  1913年,一座“鄞县县立医院”在“棂星门”旁诞生。这块见证了历史的土地,迎来了一次美丽嬗变。

  据宁波市卫生志记载,“鄞县县立医院”在创立之初,只有三厢楼房一幢,但简陋的条件并不妨碍有志学子报效祖国。医院创立之后,大批学医归来的新青年涌入“棂星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其中不少医生曾留学国外,日后成为宁波医界的精英。

  上世纪30年代,曾任北医妇产科主任、教授、著名妇产科专家夏禹铭,来到这片热土出任院长,直至抗战开始后离任。在此期间,医院快速发展,不仅承担治病救人的重任,还在1947年附设高级护士学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棂星门”见证了医院的华丽转身:“鄞县县立医院”变成“省立宁波医院”。此后,为了改善就医条件,扩建了医院院舍,充实了设备。1954年,“宁波市第一医院”七个大字正式写在了“棂星门”上,医院的病床从原来的100张增加到400张,是当时全省门诊病人最多的医院之一。

  “在上世纪90年代前,‘棂星门’一直是作为医院大门使用的,至少服务了几十年。之后随着医院面貌的变化,老门楼已经承载不了巨大的人流量。”柴隆说,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宁波帮”人士包玉刚捐资修建了“刚华住院楼”,极大地改善了就医条件。大楼修好后人流量大了,老门楼也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11年年底,在“刚华住院楼”旁,一座23层的现代化住院大楼拔地而起,医院的规模再上一个台阶。

  气派的现代化医院,古色古香的“棂星门”。老门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见证了这座百年医院的涅槃。路过这里的人,常会感叹时光的魔力。

  宁波晚报首席记者孙美星 通讯员鲁苏霞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