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83岁"乡村医生"9年前悄悄签下遗体捐赠协议
稿源: 甬上app   2020-07-20 19:13:00报料热线:81850000

  “这笔党费交给你们,这是我爷爷最后的心愿。”前两天,“90后”小伙张贤盛走进鄞州区首南街道组织委员的办公室,上交了一笔2000元的党费,这是他爷爷张惠珊的最后心愿。

  老人离世半个月,生前是首南街道干墩村的乡村医生,有46年党龄。临终前,他交代家人,不要操办后事,遗体捐赠医学事业。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张遗体捐赠荣誉证书,原来早在2011年老人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老人生前在给患者记录信息 

  家里留着几本泛黄的登记簿,

  他免费为村民量血压近十年

  “过世前一天,他还在医院的病床上给别人搭脉呢,平日里,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记者现场采访时,儿媳妇王秀丽从手机里翻出一段视频,说着说着就鼻酸了。

  当时,在医院照顾的护工听说他是一名医生,就想让他搭搭脉,看看身体状况。“身体挺好的,平时要多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老人搭完脉,还耐心叮嘱了两句。

  帮别人搭脉或量血压,这样的事,张惠珊生前经常干,而且一干就是近十年。

  年轻时,他是首南街道干墩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以前村里的医疗资源紧缺,寻医问药的事,村民都会上门找张惠珊。有时候,村民半夜突发疾病,再晚他都会赶过去。

  “有时候他刚坐下吃饭,有人来敲门,村民生病了,他就放下碗筷赶过去。”在小儿子张迎峰的印象里,父亲是个“有求必应”的人。

  2004年,干墩村的合作医疗站撤销了,他就在老年活动室定期给村民义诊,每周开展量血压等志愿服务项目。小病小痛,他都会耐心给人建议,从不收取费用。  

  干墩村拆迁安置后,张惠珊住进东裕社区,有一部分村民安置在南裕社区,往返需要坐公交车。但老人定期义诊的事,从未中断。每周,他都会搭公交车去社区,量血压、搭脉,解答一些日常保健的事。

  采访时,孙子张贤盛翻出了一本泛黄的《门诊登记簿》,记者看到最早一条记录是2007年5月15日,最末一页是2010年5月11日,每一页都详细记录着每个病人的名字、性别、年龄和血压数据。记者看到,记录每周一次,基本上一天要记录20余条信息。

  “虽然是义诊,但我爸很认真,会把病人的信息都记录下来,血压高了或低了,翻看记录就一目了然了。” 张迎峰说,以前这样大大小小的登记簿有好几本。

  9年前就签下了遗体捐赠协议,

  叮嘱孙子帮他完成最后的心愿

泛黄的《门诊登记簿》  薛曹盛/摄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差,家里兄弟姐妹多,张惠珊读完小学后就辍学了。凭着对医学的满腔热情,他苦读医书,后来去了上级医疗单位学习,成了一名乡村医生,几十年如一日地服务村民。

  走进张惠珊的家,老人生前的书桌依旧保持着原样。一瓶医用酒精、一副老花眼镜,最多的就是各种医学工具书,每一本都被翻烂了。

  厚厚一本《实用乡村医生手册》是他生前看得最多的一本书,书上做了密密麻麻的书签,上面标记着“呼吸系统”“儿科”等字眼,以便能第一时间查阅相应的内容。

桌上放着很多医学工具书   薛曹盛/摄

  “我爸很喜欢看书,平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究这些医书,没读几年书,照样考取了行医资格证。他是个全科医生,什么毛病都能瞧。邻居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上我们家,他一直不主张打针吃药,用一些土办法就解决了,大家都念着他的好。” 王秀丽说,6月27日,老人因胸闷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其实,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好,早年间就置入了心脏起搏器。但生病期间,老人意识还算清醒。

  “你们不要为我操办后事,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不要让我留下遗憾,2000元特殊党费帮我交上去!” 最后的日子里,张惠珊一直和家人唠叨两件事:一是遗体捐献,二是上交最后一笔党费。

2011年的遗体捐献荣誉证书

  “早在2009年,他就说起过遗体捐献的事。十几年前,遗体捐献的事凤毛麟角,家里人全都反对,他却一直在坚持。” 张迎峰说,遗体捐献的事,父亲整整念叨了11年,当初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这次收拾遗物时,家人发现了一张遗体捐赠荣誉证书,原来他一个人偷偷签了字。

  住院期间,孙子张贤盛去医院探望,老人特意向孙子交代了交党费的事。“我走了以后,村里的2000元农村小额意外保险保额,你们谁都别去领。我这一辈子要感谢党给予我的一切,这是我最后的党费,一定要帮我交上去!”

  张贤盛回忆说,其实几年前,张惠珊就提过这件事,但当时谁都没有在意。“这次在病床上郑重其事说起来,我知道这是他最后的心愿。记者 薛曹盛 文/摄 通讯员 张程豪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83岁"乡村医生"9年前悄悄签下遗体捐赠协议

稿源: 甬上app 2020-07-20 19:13:00

  “这笔党费交给你们,这是我爷爷最后的心愿。”前两天,“90后”小伙张贤盛走进鄞州区首南街道组织委员的办公室,上交了一笔2000元的党费,这是他爷爷张惠珊的最后心愿。

  老人离世半个月,生前是首南街道干墩村的乡村医生,有46年党龄。临终前,他交代家人,不要操办后事,遗体捐赠医学事业。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张遗体捐赠荣誉证书,原来早在2011年老人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老人生前在给患者记录信息 

  家里留着几本泛黄的登记簿,

  他免费为村民量血压近十年

  “过世前一天,他还在医院的病床上给别人搭脉呢,平日里,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记者现场采访时,儿媳妇王秀丽从手机里翻出一段视频,说着说着就鼻酸了。

  当时,在医院照顾的护工听说他是一名医生,就想让他搭搭脉,看看身体状况。“身体挺好的,平时要多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老人搭完脉,还耐心叮嘱了两句。

  帮别人搭脉或量血压,这样的事,张惠珊生前经常干,而且一干就是近十年。

  年轻时,他是首南街道干墩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以前村里的医疗资源紧缺,寻医问药的事,村民都会上门找张惠珊。有时候,村民半夜突发疾病,再晚他都会赶过去。

  “有时候他刚坐下吃饭,有人来敲门,村民生病了,他就放下碗筷赶过去。”在小儿子张迎峰的印象里,父亲是个“有求必应”的人。

  2004年,干墩村的合作医疗站撤销了,他就在老年活动室定期给村民义诊,每周开展量血压等志愿服务项目。小病小痛,他都会耐心给人建议,从不收取费用。  

  干墩村拆迁安置后,张惠珊住进东裕社区,有一部分村民安置在南裕社区,往返需要坐公交车。但老人定期义诊的事,从未中断。每周,他都会搭公交车去社区,量血压、搭脉,解答一些日常保健的事。

  采访时,孙子张贤盛翻出了一本泛黄的《门诊登记簿》,记者看到最早一条记录是2007年5月15日,最末一页是2010年5月11日,每一页都详细记录着每个病人的名字、性别、年龄和血压数据。记者看到,记录每周一次,基本上一天要记录20余条信息。

  “虽然是义诊,但我爸很认真,会把病人的信息都记录下来,血压高了或低了,翻看记录就一目了然了。” 张迎峰说,以前这样大大小小的登记簿有好几本。

  9年前就签下了遗体捐赠协议,

  叮嘱孙子帮他完成最后的心愿

泛黄的《门诊登记簿》  薛曹盛/摄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差,家里兄弟姐妹多,张惠珊读完小学后就辍学了。凭着对医学的满腔热情,他苦读医书,后来去了上级医疗单位学习,成了一名乡村医生,几十年如一日地服务村民。

  走进张惠珊的家,老人生前的书桌依旧保持着原样。一瓶医用酒精、一副老花眼镜,最多的就是各种医学工具书,每一本都被翻烂了。

  厚厚一本《实用乡村医生手册》是他生前看得最多的一本书,书上做了密密麻麻的书签,上面标记着“呼吸系统”“儿科”等字眼,以便能第一时间查阅相应的内容。

桌上放着很多医学工具书   薛曹盛/摄

  “我爸很喜欢看书,平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究这些医书,没读几年书,照样考取了行医资格证。他是个全科医生,什么毛病都能瞧。邻居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上我们家,他一直不主张打针吃药,用一些土办法就解决了,大家都念着他的好。” 王秀丽说,6月27日,老人因胸闷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其实,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好,早年间就置入了心脏起搏器。但生病期间,老人意识还算清醒。

  “你们不要为我操办后事,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不要让我留下遗憾,2000元特殊党费帮我交上去!” 最后的日子里,张惠珊一直和家人唠叨两件事:一是遗体捐献,二是上交最后一笔党费。

2011年的遗体捐献荣誉证书

  “早在2009年,他就说起过遗体捐献的事。十几年前,遗体捐献的事凤毛麟角,家里人全都反对,他却一直在坚持。” 张迎峰说,遗体捐献的事,父亲整整念叨了11年,当初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这次收拾遗物时,家人发现了一张遗体捐赠荣誉证书,原来他一个人偷偷签了字。

  住院期间,孙子张贤盛去医院探望,老人特意向孙子交代了交党费的事。“我走了以后,村里的2000元农村小额意外保险保额,你们谁都别去领。我这一辈子要感谢党给予我的一切,这是我最后的党费,一定要帮我交上去!”

  张贤盛回忆说,其实几年前,张惠珊就提过这件事,但当时谁都没有在意。“这次在病床上郑重其事说起来,我知道这是他最后的心愿。记者 薛曹盛 文/摄 通讯员 张程豪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