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捐书、助学、捐献遗体……抗美援朝老兵用这种方式致敬战友
2020-10-20 06:4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前排中间是冯刚。

  “我的命是战友给的,我身上的一切都是别人的。”91岁的冯刚是奉化区第16位签署登记遗体捐献的人,1950年2月参军入伍,1952年作为炮兵观察员入朝参战,1955年6月复员回乡担任乡村教师;他是购书藏书8万册的知名藏书家,却选择捐献所有藏书回馈社会;他一生勤俭清贫,却资助贫困学生500余人。

  抗美援朝他是炮兵的“眼睛”

  冯刚老人位于溪口镇五林村的家,除了一张床外,都是用各种材料搭建起来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各种书籍。一处书架上还摆放着好几个装裱着老照片的相框,其中一张便是冯刚年轻时身穿军装的样子。

  1950年2月,21岁的冯刚从学校毕业就参军入伍,服役于24军炮兵团,1952年9月12日随部队入朝参战。“当年入朝参战时,我是炮兵观察员,炮兵观察员要爬上山头高处,为火炮攻击指示准确的目标方位,危险度极高,最近的时候和敌人直线距离只有200米。”说起抗美援朝,91岁高龄的冯刚记忆犹新,当时上甘岭战役刚刚结束,他所在的部队接替上甘岭的参战部队。作为炮兵观察员的冯刚就在上甘岭旁的五圣山腰处,用望远镜观察着敌军的动向。

  虽然上甘岭战役已经结束,但这个地方依旧不太平,小规模战斗不断。冯刚说,当时经常有敌人的飞机盘旋投弹,敌方大炮也会无差别轰炸。有一次,一颗炸弹就在他附近爆炸,所幸没有受伤,后来才注意到,有一颗弹片嵌在他的大衣上。“上了战场,生死早就置之度外了,我们同一批去的同学共12人,最后回来的仅有3个,其他人都牺牲了。”

抗美援朝老兵冯刚。

  卸甲复员后选择藏书育人

  冯刚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爱读书,尽管作战环境艰苦,但他一有机会就找各种书看,趁战斗间隙窝在坑道里读书。1955年,冯刚复员回国,他带回四五百册图书,都是战友送的,舍不得扔。复员后,冯刚分配在鄞县云龙乡校,成为一名教师。继续深造后,在宁波师范、余姚师范等处工作。

  冯刚老人最爱去的地方是新华书店、旧书店和废品收购站。退休后,冯刚的退休金大多用于买书,并在宁波各地开办了30多个文学社。到1996年,冯刚家里藏书达2.2万册,入选“首届宁波十佳藏书家庭”。近几年,他的藏书最多时超过8万册,是宁波远近闻名的藏书家。他在溪口镇石前岙村的老宅,老宅门前写着“智慧书屋”几个字,4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竟有20多个书柜,而他的工作区则放在狭长的过道处。

  冯刚家中唯一一件电器,是已经破旧不堪的老式电风扇;一件绿军装不知穿了多少年;甚至他使用的搪瓷杯,都是他当兵时部队发的。“1983年,得了一笔50元的稿费,买下了四卷《佩文韵府》;有一次我去奉化买《儒林外史》,意外发现一家书店准备转行在处理图书,于是立刻掏出3000元买下全部书籍……”对于买书的事,冯刚如数家珍。

  10年间,他在这间老宅义务开办寒暑假学习班。“有孩子们陪着,一点也不孤单。有几个学生是从小学一直跟到高中毕业的。”冯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自编课外阅读教材,为大家讲解国学经典和历史故事。他不仅把藏书借给孩子们,还资助了500余名贫困学生。

  捐献藏书和遗体回馈社会

  冯刚说,他91岁了还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不生锈”的头脑,靠的就是勤于读书。2015年,石前岙村的住所拆迁了,冯刚搬到了奉化中山社区的新居。看到附近的五林村建起了村委会大楼,他主动捐出1.4万余册藏书,还自掏腰包购置了桌椅、书架等相关设施,建起了溪口镇第一个村级图书馆;后来又捐了2万多册图书给鄞州图书馆。去年,冯刚又捐出2万册藏书,在海曙石碶街道冯家小学建起图书室。这几年下来,他陆续捐出去的藏书也已有8万余册。如今,他每天步行20多分钟来到五林村新建的村委会大楼,整理编码村图书馆里的图书。

  2008年4月底,冯刚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他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近70年的幸福生活都是赚的,回馈社会是应该的。

  在这位老兵心里,这应该是他致敬战友最好的方式。宁波晚报记者戴晓燕 通讯员袁伟鑫 任宁 詹芳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捐书、助学、捐献遗体……抗美援朝老兵用这种方式致敬战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10-20 06:43:00

前排中间是冯刚。

  “我的命是战友给的,我身上的一切都是别人的。”91岁的冯刚是奉化区第16位签署登记遗体捐献的人,1950年2月参军入伍,1952年作为炮兵观察员入朝参战,1955年6月复员回乡担任乡村教师;他是购书藏书8万册的知名藏书家,却选择捐献所有藏书回馈社会;他一生勤俭清贫,却资助贫困学生500余人。

  抗美援朝他是炮兵的“眼睛”

  冯刚老人位于溪口镇五林村的家,除了一张床外,都是用各种材料搭建起来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各种书籍。一处书架上还摆放着好几个装裱着老照片的相框,其中一张便是冯刚年轻时身穿军装的样子。

  1950年2月,21岁的冯刚从学校毕业就参军入伍,服役于24军炮兵团,1952年9月12日随部队入朝参战。“当年入朝参战时,我是炮兵观察员,炮兵观察员要爬上山头高处,为火炮攻击指示准确的目标方位,危险度极高,最近的时候和敌人直线距离只有200米。”说起抗美援朝,91岁高龄的冯刚记忆犹新,当时上甘岭战役刚刚结束,他所在的部队接替上甘岭的参战部队。作为炮兵观察员的冯刚就在上甘岭旁的五圣山腰处,用望远镜观察着敌军的动向。

  虽然上甘岭战役已经结束,但这个地方依旧不太平,小规模战斗不断。冯刚说,当时经常有敌人的飞机盘旋投弹,敌方大炮也会无差别轰炸。有一次,一颗炸弹就在他附近爆炸,所幸没有受伤,后来才注意到,有一颗弹片嵌在他的大衣上。“上了战场,生死早就置之度外了,我们同一批去的同学共12人,最后回来的仅有3个,其他人都牺牲了。”

抗美援朝老兵冯刚。

  卸甲复员后选择藏书育人

  冯刚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爱读书,尽管作战环境艰苦,但他一有机会就找各种书看,趁战斗间隙窝在坑道里读书。1955年,冯刚复员回国,他带回四五百册图书,都是战友送的,舍不得扔。复员后,冯刚分配在鄞县云龙乡校,成为一名教师。继续深造后,在宁波师范、余姚师范等处工作。

  冯刚老人最爱去的地方是新华书店、旧书店和废品收购站。退休后,冯刚的退休金大多用于买书,并在宁波各地开办了30多个文学社。到1996年,冯刚家里藏书达2.2万册,入选“首届宁波十佳藏书家庭”。近几年,他的藏书最多时超过8万册,是宁波远近闻名的藏书家。他在溪口镇石前岙村的老宅,老宅门前写着“智慧书屋”几个字,4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竟有20多个书柜,而他的工作区则放在狭长的过道处。

  冯刚家中唯一一件电器,是已经破旧不堪的老式电风扇;一件绿军装不知穿了多少年;甚至他使用的搪瓷杯,都是他当兵时部队发的。“1983年,得了一笔50元的稿费,买下了四卷《佩文韵府》;有一次我去奉化买《儒林外史》,意外发现一家书店准备转行在处理图书,于是立刻掏出3000元买下全部书籍……”对于买书的事,冯刚如数家珍。

  10年间,他在这间老宅义务开办寒暑假学习班。“有孩子们陪着,一点也不孤单。有几个学生是从小学一直跟到高中毕业的。”冯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自编课外阅读教材,为大家讲解国学经典和历史故事。他不仅把藏书借给孩子们,还资助了500余名贫困学生。

  捐献藏书和遗体回馈社会

  冯刚说,他91岁了还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不生锈”的头脑,靠的就是勤于读书。2015年,石前岙村的住所拆迁了,冯刚搬到了奉化中山社区的新居。看到附近的五林村建起了村委会大楼,他主动捐出1.4万余册藏书,还自掏腰包购置了桌椅、书架等相关设施,建起了溪口镇第一个村级图书馆;后来又捐了2万多册图书给鄞州图书馆。去年,冯刚又捐出2万册藏书,在海曙石碶街道冯家小学建起图书室。这几年下来,他陆续捐出去的藏书也已有8万余册。如今,他每天步行20多分钟来到五林村新建的村委会大楼,整理编码村图书馆里的图书。

  2008年4月底,冯刚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他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近70年的幸福生活都是赚的,回馈社会是应该的。

  在这位老兵心里,这应该是他致敬战友最好的方式。宁波晚报记者戴晓燕 通讯员袁伟鑫 任宁 詹芳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