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省作协主席艾伟解读宁波人、宁波城和宁波文化
2020-11-07 07:3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 崔小明 

  11月6日晚上,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在第六届浙江书展主论坛天一阁论坛发表了《在天上,在人间——阅读和生活》主题演讲。作为一个在宁波生活了20多年的作家,艾伟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宁波人、宁波城、宁波文化,他有着怎样不同的视角?让我们一起阅读他“风和日丽”的文字吧。

  与宁波的不解情缘

  我198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宁波,在宁波生活了二十多年,可以说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宁波。如今,在很多场合,见到文坛的朋友,或是一些我别的界别的朋友,他们都习惯于把我当成宁波人,我通常微笑默认,不作任何解释,因为在我心里,宁波就是我的故乡之一。

  我至今已写了六部长篇,以及若干部中短篇小说集,我一直在小说里虚构着一座南方城市,这座城市叫永城,永远的“永”,我的故事大都发生在永城,但读者完全可以把这座城想象成宁波,“永”就代表着宁波的简称甬。我写到了三江口、护城河、法院巷、和义大道和鼓楼等地方,也写到了宁波的风土人情、气候以及物产。我要感谢我曾生活过的这座美丽的城市,她提供给了我源源不断的想象。

  我在长篇《风和日丽》中写到三江口的教堂,它建于1872年,是由法国传教士所筑造。这座教堂在小说一开头就出现了,1949年小说主人公杨小翼就读的教会学校就在教堂的后面,她在教室里能听到教堂里传来的颂经声。几年前,我听闻这座秀美端庄的教堂意外起火,我相当震惊,还特意跑去,看了劫后余生的教堂,看到被烧成只剩骨架的古老建筑,心里面分外伤感。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它是宁波的一个象征物,也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城市现代性进程中一个胎记。

  在这个关于阅读为主题的论坛中,我想说,对我这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宁波本身就是一本大书,值得我阅读,鉴赏,以及思考。

  如何理解宁波的城市文化

  在我的感觉里,历史上的宁波一直是一个市民社会,其形态是一种市民主义文化形态,商业性是她的显著特点。一般来说,宁波人追求实惠,比较勤劳、节俭,有生意头脑。宁波形成这样一种传统,首先当然是地理原因。她面对浩瀚无际海洋。在古代,海洋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巨大的障碍,但人类历来是充满好奇心的,充满了冒险的精神,因此,大海对人类来说是无路之路,既是险途,又有广阔的可能性。海洋总是和商业密切相关。过去宁波的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在地理上相对偏远,因为远离政治中心,民间的力量会更强大一些。所以宁波的趣味绝对不可能是北京那样居庙堂之高的趣味,宁波的趣味是更具人性化的那一种。宽松,休闲,优雅,物欲。在这种趣味下,民间商业就比较活跃。

  在传统中国社会,商业文明,一直是民间行为,很难在庙堂内获得承认。传统中国的思想是儒学一统天下。儒学是以伦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这个系统中,轻视工商,工商为末。由于宁波的商业文化或市民主义文化比较发达,这种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对现存秩序重新解释的内在需要。所以,当年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宁波知识分子,在姚江边上,满怀文化雄心,提出了“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学识。这可以说是一次应运而生的思想革命,这是商业主义话语机智地融入了传统的儒道,从传统的缝隙中拓展出自身的价值。

  商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是流动的,开放的,它需要交往,需要妥协,较少排他性,在这个过程中,宁波这个城市有了多种文化融合的气象。这个城市很早就有伊斯兰教堂,天主教堂,有妈祖庙,更不要说佛教神殿了。在历史上,元代以来,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宁波一直对外接触。到了现代,更是领风气之先。

  商业文明带来敬物的传统。宁波就像她的名字,安宁而波浪不兴。即便在文革“破四旧”期间,也少具破坏性。在宁波地区,你可以发现乡村的庙宇和祠堂基本得以幸存,并且保存完好。宁波人是精明的,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这和我的故乡绍兴完全不同。绍兴在“文革”中的破坏要惨烈得多。绍兴是江南的异类,一直有革命的性格,就像那里诞生的绍剧,是歇斯底里的,有着北方的雄风,也因此在绍兴诞生出了像鲁迅、秋瑾、徐锡麟这样的刚烈之士。

  商业文明相对较少具有革命性格,宁波是温和的,安静的,我认为历史事件对宁波人的影响很小。而王阳明的学识可能给宁波留下了精神遗产,影响后世的宁波人的性格及思考方式。我愿意把这称之为宁波人的一次“精神事件”。宁波人或多或少受这一学识的滋养。一般来说宁波人比较懂得“经世致用”的。宁波人具有一种民间和庙堂、鱼与熊掌得兼的圆融的性格。宁波商帮世界闻名,就是这种个性结出的花朵和果实。历史上有很多商帮,有的比宁波帮要有名得多,但最后都消失了,只有宁波帮一枝独秀,至今繁盛。我认为,这同宁波的市民主义商业文化有关。这种文化一般来说比较重视市场。而有些商帮更重视政治与权力。这种圆融的个性不但在宁波商帮中有所体现,在宁波籍文化人中也有所反映。比如宁波籍的文化名人,余秋雨、陈逸飞、冯骥才等,他们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文学家或画家,他们身上的社会功能要复杂得多。

  如果要给宁波人的性格找到一个喻体,我觉得非汤圆莫属。汤圆这个宁波特产是非常符合宁波人的文化性格:热情、实在、包容、圆通、开放并且——这一点很重要——有“仁”心。首先,汤圆的气息完全是市民社会的其乐融融的气息。再此,宁波人的商业性格并不是反传统的,宁波人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宁波人对文明,对传统,对“字”都是很尊敬的。成为富豪的宁波人可能没受过多高的教育,但他们一般来说相当尊敬有学问的人。今天宁波帮捐资最多的领域就是教育。宁波帮兴建了一大批大学、中学和小学。今天的教学界都会记得这些名字:包玉刚、邵逸夫、李惠利等等。

  此次我们的主题是关于阅读,同书籍相关。我们自然会说起天一阁。我愿意从象征意义上去理解天一阁,我觉得天一阁对宁波来说同样是一个喻体,一个性格的喻体,天一阁象征宁波人精神意义上的“仁”的一面——这一点和世俗的汤圆相似,同时也象征着宁波人遵守规则的一面。

  天一阁有很多规矩。这些规矩现在还遵守着。比如进入天一阁的书是绝对不准外借的。我曾同天一阁的一位馆长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有外借,必定会有丢失的可能。因为有了这一条,他可保证进入天一阁的书千秋万代都会存在。像这些规章其实是一些技术问题,我们不必带着批判的目光去解读。

  技术主义和对规则尊重是商业文明的基础。这是宁波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别的城市的基本个性。

  虚构对一座城市的意义

  中国的现代性是短暂而迅捷的。由于太过激烈,我们失去了很多原本应该保留的东西。因为我曾长期居住在鼓楼边,我见证了镇明路以及药行街的变迁。现在往日的旧街不复存在,街道焕然一新。几年前,我在宁波水彩画家林绍灵先生那儿看见过一幅画,《从镇明路看鼓楼》,我看到往日的旧景,感慨万千。中国的现代性之路,使得现在大小城市,千城一面,没有特色。宁波虽有遗憾,但还是保留着自己的个性,天一阁在,鼓楼在,唐塔在,三江口的教堂在。说起唐塔,在中山路没有拓宽前,是藏在一个居民家里,藏在我夫人的邻居家里。我夫人说她从小在唐塔上爬上爬下。现在你们知道了,如果你们不认我是宁波人,我至少是宁波女婿。

  在一个全新的庞大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她的人民需要诗意的栖居。她的历史需要被保存,同时新的历史需要被书写。我认为虚构能够建立这个城市共同的诗意的想象空间,是用来抵抗水泥丛林的有效方式。

  我想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先生年轻时已离开了绍兴,他却给绍兴留下一个虚构的世界。今天,绍兴人或来到绍兴的游人,他们不但生活在物质的绍兴里,同时也生活在鲁迅先生的虚构的绍兴中。鲁迅虚构的那些人物,如此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他们永远是那个样子,那个岁数,那些典型人物,无论是阿Q还是祥林嫂,或是孔乙已,他们比大多数芸芸众生活得更长久,他们像世上的伟人一样,是不朽的存在。鲁迅拓展了绍兴,他用词语构筑了一个诗意的想象的绍兴,今天不光是绍兴人,全中国,全世界都在享受鲁迅的遗产。

  这就是我用小说的方式想象宁波的原因,虽然不是一个必然的原因,但确实是我的一个重要的想法。如今虽然我离开了宁波,但我的小说世界留在了宁波,并且还在继续虚构宁波。我的新作《妇女简史》,如果你们愿意读,你们会发现很多属于宁波的元素,我写的就是关于宁波的故事。当然,我更多关心的是人性,关于一个女人所遭遇到的可能性。并且我希望每一位读者,在小说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哪怕是瞬间的念头。

  我当然不敢和鲁迅先生比,但至少我可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一个城市只有在不停地描述中,才能产生诗意,词语有着强大的能力,钢筋水泥可以在词语的抚摸下变得柔软。山川和河流原本只不过是山川和河流,但在经过无数诗人目光的抚摸后,经过诗经、唐诗、宋词的描述后,山川河流变得诗意沛然。从此我们看到的山河不仅仅是物质的山河,也是被词语描述过的文化山河。城市也一样,需要虚构的存在,一个虚构的世界就是我们共同的诗意空间,一个沟通的通道,可以抵御日益粗糙的生活。

  何以我们需要文学

  阅读从本质上讲,它是物质的对立面,它有着安静的品质,它的介质是文字,它是一个人完成的,这种方式本身就有远离尘嚣的意思。而不管你是谁,你差不多总要在某一时刻面对“自我”面对“个人”,因为人的内心结构规定了这种特性。你可以在某些时候生活得很放纵,但当你彻底放纵的时候,你还是会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人生问题需要解决,而这些东西,在经济生活中恐怕是找不到的,经济生活是由欲望驱动的,是浮华的,热闹的,阅读,或阅读文学当然也解决不了这些人生问题,恐怕任何一种哲学都解决不了我们全部的人生问题,这是人生的困境,但文学作品里,里有一种抱慰的力量,在我们人生惊慌失措的时刻,给我们以安慰。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关于文学的抱慰的力量,他有一个十分好的例子,他讲了一群在文革中“械斗”的孩子,在某个停电夜晚,黑暗让孩子们陷入恐惧与孤单之中。这时,有人开始讲述故事了,讲福尔摩斯的故事,讲传奇的梅里梅的故事,讲悲伤的雨果的故事。孩子们都安静下来,恐惧慢慢地消失了,而那些故事以温暖的方式,让孩子们摆脱了对黑暗的恐惧。他们手挽着手,感受到因为这故事而产生的人生暖意。

  这个夜晚很像人类原初的时候。大家知道,人类原初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科学知识,面对广大而神秘的天空,面对自然的更替,想必我们的祖先肯定会感到恐惧与孤单。于是人类第一个故事诞生了,也许是一个神话,也许是一次奇遇,他们通过故事试图对世界做出一种猜想和解释。故事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和那个停电之夜于孩子们的作用是一样的。故事让恐惧消退,使明天的艰辛和孤单变得可以承受。

  何以我们在听故事的时候会感到温暖和安慰呢?这是因为,我们在故事里看到了别人的人生经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其实很难沟通,误解倒是普遍现象。现在,我们通过小说或故事,看到了别人的人生,我们得以窥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人和我们的经验是如此相似,碰到的人生问题和我们一样,于是那种孤单感会在阅读时慢慢退去。所以叙事艺术,在现代,它的喃喃自语相当于教堂里的祈祷,够让一个一个孤立的个体连结在一起,是能够抵抗我们的孤独感的。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所在,也是阅读的力量所在。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省作协主席艾伟解读宁波人、宁波城和宁波文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11-07 07:30: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崔小明 

  11月6日晚上,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在第六届浙江书展主论坛天一阁论坛发表了《在天上,在人间——阅读和生活》主题演讲。作为一个在宁波生活了20多年的作家,艾伟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宁波人、宁波城、宁波文化,他有着怎样不同的视角?让我们一起阅读他“风和日丽”的文字吧。

  与宁波的不解情缘

  我198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宁波,在宁波生活了二十多年,可以说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宁波。如今,在很多场合,见到文坛的朋友,或是一些我别的界别的朋友,他们都习惯于把我当成宁波人,我通常微笑默认,不作任何解释,因为在我心里,宁波就是我的故乡之一。

  我至今已写了六部长篇,以及若干部中短篇小说集,我一直在小说里虚构着一座南方城市,这座城市叫永城,永远的“永”,我的故事大都发生在永城,但读者完全可以把这座城想象成宁波,“永”就代表着宁波的简称甬。我写到了三江口、护城河、法院巷、和义大道和鼓楼等地方,也写到了宁波的风土人情、气候以及物产。我要感谢我曾生活过的这座美丽的城市,她提供给了我源源不断的想象。

  我在长篇《风和日丽》中写到三江口的教堂,它建于1872年,是由法国传教士所筑造。这座教堂在小说一开头就出现了,1949年小说主人公杨小翼就读的教会学校就在教堂的后面,她在教室里能听到教堂里传来的颂经声。几年前,我听闻这座秀美端庄的教堂意外起火,我相当震惊,还特意跑去,看了劫后余生的教堂,看到被烧成只剩骨架的古老建筑,心里面分外伤感。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它是宁波的一个象征物,也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城市现代性进程中一个胎记。

  在这个关于阅读为主题的论坛中,我想说,对我这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宁波本身就是一本大书,值得我阅读,鉴赏,以及思考。

  如何理解宁波的城市文化

  在我的感觉里,历史上的宁波一直是一个市民社会,其形态是一种市民主义文化形态,商业性是她的显著特点。一般来说,宁波人追求实惠,比较勤劳、节俭,有生意头脑。宁波形成这样一种传统,首先当然是地理原因。她面对浩瀚无际海洋。在古代,海洋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巨大的障碍,但人类历来是充满好奇心的,充满了冒险的精神,因此,大海对人类来说是无路之路,既是险途,又有广阔的可能性。海洋总是和商业密切相关。过去宁波的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在地理上相对偏远,因为远离政治中心,民间的力量会更强大一些。所以宁波的趣味绝对不可能是北京那样居庙堂之高的趣味,宁波的趣味是更具人性化的那一种。宽松,休闲,优雅,物欲。在这种趣味下,民间商业就比较活跃。

  在传统中国社会,商业文明,一直是民间行为,很难在庙堂内获得承认。传统中国的思想是儒学一统天下。儒学是以伦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这个系统中,轻视工商,工商为末。由于宁波的商业文化或市民主义文化比较发达,这种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对现存秩序重新解释的内在需要。所以,当年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宁波知识分子,在姚江边上,满怀文化雄心,提出了“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学识。这可以说是一次应运而生的思想革命,这是商业主义话语机智地融入了传统的儒道,从传统的缝隙中拓展出自身的价值。

  商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是流动的,开放的,它需要交往,需要妥协,较少排他性,在这个过程中,宁波这个城市有了多种文化融合的气象。这个城市很早就有伊斯兰教堂,天主教堂,有妈祖庙,更不要说佛教神殿了。在历史上,元代以来,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宁波一直对外接触。到了现代,更是领风气之先。

  商业文明带来敬物的传统。宁波就像她的名字,安宁而波浪不兴。即便在文革“破四旧”期间,也少具破坏性。在宁波地区,你可以发现乡村的庙宇和祠堂基本得以幸存,并且保存完好。宁波人是精明的,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这和我的故乡绍兴完全不同。绍兴在“文革”中的破坏要惨烈得多。绍兴是江南的异类,一直有革命的性格,就像那里诞生的绍剧,是歇斯底里的,有着北方的雄风,也因此在绍兴诞生出了像鲁迅、秋瑾、徐锡麟这样的刚烈之士。

  商业文明相对较少具有革命性格,宁波是温和的,安静的,我认为历史事件对宁波人的影响很小。而王阳明的学识可能给宁波留下了精神遗产,影响后世的宁波人的性格及思考方式。我愿意把这称之为宁波人的一次“精神事件”。宁波人或多或少受这一学识的滋养。一般来说宁波人比较懂得“经世致用”的。宁波人具有一种民间和庙堂、鱼与熊掌得兼的圆融的性格。宁波商帮世界闻名,就是这种个性结出的花朵和果实。历史上有很多商帮,有的比宁波帮要有名得多,但最后都消失了,只有宁波帮一枝独秀,至今繁盛。我认为,这同宁波的市民主义商业文化有关。这种文化一般来说比较重视市场。而有些商帮更重视政治与权力。这种圆融的个性不但在宁波商帮中有所体现,在宁波籍文化人中也有所反映。比如宁波籍的文化名人,余秋雨、陈逸飞、冯骥才等,他们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文学家或画家,他们身上的社会功能要复杂得多。

  如果要给宁波人的性格找到一个喻体,我觉得非汤圆莫属。汤圆这个宁波特产是非常符合宁波人的文化性格:热情、实在、包容、圆通、开放并且——这一点很重要——有“仁”心。首先,汤圆的气息完全是市民社会的其乐融融的气息。再此,宁波人的商业性格并不是反传统的,宁波人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宁波人对文明,对传统,对“字”都是很尊敬的。成为富豪的宁波人可能没受过多高的教育,但他们一般来说相当尊敬有学问的人。今天宁波帮捐资最多的领域就是教育。宁波帮兴建了一大批大学、中学和小学。今天的教学界都会记得这些名字:包玉刚、邵逸夫、李惠利等等。

  此次我们的主题是关于阅读,同书籍相关。我们自然会说起天一阁。我愿意从象征意义上去理解天一阁,我觉得天一阁对宁波来说同样是一个喻体,一个性格的喻体,天一阁象征宁波人精神意义上的“仁”的一面——这一点和世俗的汤圆相似,同时也象征着宁波人遵守规则的一面。

  天一阁有很多规矩。这些规矩现在还遵守着。比如进入天一阁的书是绝对不准外借的。我曾同天一阁的一位馆长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有外借,必定会有丢失的可能。因为有了这一条,他可保证进入天一阁的书千秋万代都会存在。像这些规章其实是一些技术问题,我们不必带着批判的目光去解读。

  技术主义和对规则尊重是商业文明的基础。这是宁波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别的城市的基本个性。

  虚构对一座城市的意义

  中国的现代性是短暂而迅捷的。由于太过激烈,我们失去了很多原本应该保留的东西。因为我曾长期居住在鼓楼边,我见证了镇明路以及药行街的变迁。现在往日的旧街不复存在,街道焕然一新。几年前,我在宁波水彩画家林绍灵先生那儿看见过一幅画,《从镇明路看鼓楼》,我看到往日的旧景,感慨万千。中国的现代性之路,使得现在大小城市,千城一面,没有特色。宁波虽有遗憾,但还是保留着自己的个性,天一阁在,鼓楼在,唐塔在,三江口的教堂在。说起唐塔,在中山路没有拓宽前,是藏在一个居民家里,藏在我夫人的邻居家里。我夫人说她从小在唐塔上爬上爬下。现在你们知道了,如果你们不认我是宁波人,我至少是宁波女婿。

  在一个全新的庞大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她的人民需要诗意的栖居。她的历史需要被保存,同时新的历史需要被书写。我认为虚构能够建立这个城市共同的诗意的想象空间,是用来抵抗水泥丛林的有效方式。

  我想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先生年轻时已离开了绍兴,他却给绍兴留下一个虚构的世界。今天,绍兴人或来到绍兴的游人,他们不但生活在物质的绍兴里,同时也生活在鲁迅先生的虚构的绍兴中。鲁迅虚构的那些人物,如此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他们永远是那个样子,那个岁数,那些典型人物,无论是阿Q还是祥林嫂,或是孔乙已,他们比大多数芸芸众生活得更长久,他们像世上的伟人一样,是不朽的存在。鲁迅拓展了绍兴,他用词语构筑了一个诗意的想象的绍兴,今天不光是绍兴人,全中国,全世界都在享受鲁迅的遗产。

  这就是我用小说的方式想象宁波的原因,虽然不是一个必然的原因,但确实是我的一个重要的想法。如今虽然我离开了宁波,但我的小说世界留在了宁波,并且还在继续虚构宁波。我的新作《妇女简史》,如果你们愿意读,你们会发现很多属于宁波的元素,我写的就是关于宁波的故事。当然,我更多关心的是人性,关于一个女人所遭遇到的可能性。并且我希望每一位读者,在小说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哪怕是瞬间的念头。

  我当然不敢和鲁迅先生比,但至少我可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一个城市只有在不停地描述中,才能产生诗意,词语有着强大的能力,钢筋水泥可以在词语的抚摸下变得柔软。山川和河流原本只不过是山川和河流,但在经过无数诗人目光的抚摸后,经过诗经、唐诗、宋词的描述后,山川河流变得诗意沛然。从此我们看到的山河不仅仅是物质的山河,也是被词语描述过的文化山河。城市也一样,需要虚构的存在,一个虚构的世界就是我们共同的诗意空间,一个沟通的通道,可以抵御日益粗糙的生活。

  何以我们需要文学

  阅读从本质上讲,它是物质的对立面,它有着安静的品质,它的介质是文字,它是一个人完成的,这种方式本身就有远离尘嚣的意思。而不管你是谁,你差不多总要在某一时刻面对“自我”面对“个人”,因为人的内心结构规定了这种特性。你可以在某些时候生活得很放纵,但当你彻底放纵的时候,你还是会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人生问题需要解决,而这些东西,在经济生活中恐怕是找不到的,经济生活是由欲望驱动的,是浮华的,热闹的,阅读,或阅读文学当然也解决不了这些人生问题,恐怕任何一种哲学都解决不了我们全部的人生问题,这是人生的困境,但文学作品里,里有一种抱慰的力量,在我们人生惊慌失措的时刻,给我们以安慰。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关于文学的抱慰的力量,他有一个十分好的例子,他讲了一群在文革中“械斗”的孩子,在某个停电夜晚,黑暗让孩子们陷入恐惧与孤单之中。这时,有人开始讲述故事了,讲福尔摩斯的故事,讲传奇的梅里梅的故事,讲悲伤的雨果的故事。孩子们都安静下来,恐惧慢慢地消失了,而那些故事以温暖的方式,让孩子们摆脱了对黑暗的恐惧。他们手挽着手,感受到因为这故事而产生的人生暖意。

  这个夜晚很像人类原初的时候。大家知道,人类原初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科学知识,面对广大而神秘的天空,面对自然的更替,想必我们的祖先肯定会感到恐惧与孤单。于是人类第一个故事诞生了,也许是一个神话,也许是一次奇遇,他们通过故事试图对世界做出一种猜想和解释。故事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和那个停电之夜于孩子们的作用是一样的。故事让恐惧消退,使明天的艰辛和孤单变得可以承受。

  何以我们在听故事的时候会感到温暖和安慰呢?这是因为,我们在故事里看到了别人的人生经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其实很难沟通,误解倒是普遍现象。现在,我们通过小说或故事,看到了别人的人生,我们得以窥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人和我们的经验是如此相似,碰到的人生问题和我们一样,于是那种孤单感会在阅读时慢慢退去。所以叙事艺术,在现代,它的喃喃自语相当于教堂里的祈祷,够让一个一个孤立的个体连结在一起,是能够抵抗我们的孤独感的。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所在,也是阅读的力量所在。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