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社科教学研究要根植大地! 人大教师直播“定汪蜕变”受好评
2020-11-12 22:3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视频制作 孔锡成

  中国宁波网记者 梅子满 张璟璟 孔锡成 通讯员 吴帅 蒋攀 文/摄

  “同学们,今天的在线课程就到这里了,有机会假期实践的时候,希望你们也能到定汪来实地看看。”

  11月12日中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波举着手机,行进在贵州定汪村,给远在北京的学生上课。

  镜头里,枯山水“重生”、未来书院、金铜鼓广场、葛汪之家、线衣社、“阳谷早”酒坊、“布依情浓”农家乐、跑店乐园、“有蓝”扎染坊、织梦坊等一一呈现。

  “以前出差,都要调课。这次,我想做一点新尝试。”黄波说,基于上半年视频网络教学的尝试,他想以活生生的定汪村艺术振兴乡村实践来完成案例教学,课程就选择以已经开设10年的本科跨专业选修课“乡村旅游与生态观光”。

  他认为,作为高校社会科学的老师不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要将教学根植于中国大地上,现场案例教学就是非常好的手段。“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更应该直面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关注最新实践探索,尝试凝练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解释。”

  在黄波看来,定汪村经过两期“艺术赋能乡村”改造就已大变样,村容村貌变化翻天覆地,村民越来越有自信,更重要的是民宿、布艺等产业也开展了,慢慢向乡村旅游方向迈步,可谓内生动能十足,是非常好的研究对象。“定汪村实践中遇到的现实困难与问题,我希望得到本科生最富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里枯山水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不一样,村民把泥巴刨开,就露出了形状各异的石块,还把山上的野花植入进来,这就是资源利用。”黄波以定汪村改造的一个个节点为例,从农村生产资源、生活资源和生态资源的识别和活用视角逐一讲解。

  跟着老师的镜头看定汪,远在北京的人大学生们觉着又新鲜又兴奋,原定45分钟的课,延长至一个多小时,还觉着看不够。通过直播中的聊天反馈和随堂作业批改,黄波感受到了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伍泓霏:我印象最深刻的微景观是“有蓝”庭院,但是感觉整个院子暗处比较多,可以增加点亮丽的色彩。

  张頴妤:游客能在村里体验亲身酿酒,事后也可以带走的话,或许又会是一个体验的亮点,如果贩卖纪念酒的瓶子有特别的设计包含村子的特色,也能达到宣传的效果,同时刺激游客消费。

  木下 KATAO(日本留学生):地面上用石块拼出来的十二生肖的设计非常有创意,既能展现出中国的传统美学,又保留了一份乡土气氛。建议多增添一些DIY活动,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代入感。

  而学生们看到“织梦坊”里的布艺品,便建议可以和一些原创的品牌进行挂名联动推广;“扎染坊”和“线衣社”可以留些蜡染半成品,让游客参与体验制作环节,加深布依族文化体验……学生们提出了二三十条改进建议,为定汪小村的未来勾画了新蓝图。

  学生们的热情反馈,也触动了黄波。“通过引导同学们对新案例的探讨分析,为解决基层实践中的新问题提供新思路。这次课堂作业中,同学们关注的一些问题和尝试给出的新答案,给团队进一步完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未来定汪村的进一步实践探索找到了新路径。”这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高校教师如是说。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社科教学研究要根植大地! 人大教师直播“定汪蜕变”受好评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11-12 22:39:00

视频制作 孔锡成

  中国宁波网记者 梅子满 张璟璟 孔锡成 通讯员 吴帅 蒋攀 文/摄

  “同学们,今天的在线课程就到这里了,有机会假期实践的时候,希望你们也能到定汪来实地看看。”

  11月12日中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波举着手机,行进在贵州定汪村,给远在北京的学生上课。

  镜头里,枯山水“重生”、未来书院、金铜鼓广场、葛汪之家、线衣社、“阳谷早”酒坊、“布依情浓”农家乐、跑店乐园、“有蓝”扎染坊、织梦坊等一一呈现。

  “以前出差,都要调课。这次,我想做一点新尝试。”黄波说,基于上半年视频网络教学的尝试,他想以活生生的定汪村艺术振兴乡村实践来完成案例教学,课程就选择以已经开设10年的本科跨专业选修课“乡村旅游与生态观光”。

  他认为,作为高校社会科学的老师不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要将教学根植于中国大地上,现场案例教学就是非常好的手段。“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更应该直面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关注最新实践探索,尝试凝练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解释。”

  在黄波看来,定汪村经过两期“艺术赋能乡村”改造就已大变样,村容村貌变化翻天覆地,村民越来越有自信,更重要的是民宿、布艺等产业也开展了,慢慢向乡村旅游方向迈步,可谓内生动能十足,是非常好的研究对象。“定汪村实践中遇到的现实困难与问题,我希望得到本科生最富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里枯山水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不一样,村民把泥巴刨开,就露出了形状各异的石块,还把山上的野花植入进来,这就是资源利用。”黄波以定汪村改造的一个个节点为例,从农村生产资源、生活资源和生态资源的识别和活用视角逐一讲解。

  跟着老师的镜头看定汪,远在北京的人大学生们觉着又新鲜又兴奋,原定45分钟的课,延长至一个多小时,还觉着看不够。通过直播中的聊天反馈和随堂作业批改,黄波感受到了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伍泓霏:我印象最深刻的微景观是“有蓝”庭院,但是感觉整个院子暗处比较多,可以增加点亮丽的色彩。

  张頴妤:游客能在村里体验亲身酿酒,事后也可以带走的话,或许又会是一个体验的亮点,如果贩卖纪念酒的瓶子有特别的设计包含村子的特色,也能达到宣传的效果,同时刺激游客消费。

  木下 KATAO(日本留学生):地面上用石块拼出来的十二生肖的设计非常有创意,既能展现出中国的传统美学,又保留了一份乡土气氛。建议多增添一些DIY活动,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代入感。

  而学生们看到“织梦坊”里的布艺品,便建议可以和一些原创的品牌进行挂名联动推广;“扎染坊”和“线衣社”可以留些蜡染半成品,让游客参与体验制作环节,加深布依族文化体验……学生们提出了二三十条改进建议,为定汪小村的未来勾画了新蓝图。

  学生们的热情反馈,也触动了黄波。“通过引导同学们对新案例的探讨分析,为解决基层实践中的新问题提供新思路。这次课堂作业中,同学们关注的一些问题和尝试给出的新答案,给团队进一步完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未来定汪村的进一步实践探索找到了新路径。”这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高校教师如是说。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