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幸福感”从哪里来?这份报告可窥见一斑!
2020-11-19 21:45:00 稿源: 东南财金  

  18日,2020中国最具幸福城市揭晓,宁波名列榜单第三位。这也是宁波第11次获此殊荣。

  同时,宁波还荣获“ 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 ”第一名。镇海、鄞州、余姚、慈溪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城区)”。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与这座城市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宁波“幸福感”从哪里来?近日,百度地图慧眼先后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和《中国城市交通报告》,从中我们或可找到一些答案。

  报告为全国100个主要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产业创新活力、交通拥堵情况排出了顺位。根据报告,第三季度,宁波的人口吸引力位居全国第17,与去年同期持平,展现出与经济实力相仿的人气。同时,在第三季度全国百城交通拥堵排名中,宁波居全国第72位,是全国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唯一拥堵指数在50位以外的城市。

  宁波人口吸引力超过天津、南京

  如果说前两季度的城市人口吸引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防疫复工“两手抓”的成果,那么第三季度的表现,更能反映在经济普遍回暖的背景下,各个城市凭借产业基础、生活体验,向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吸粉”“固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根据报告,今年第三季度宁波的城市人口吸引力排名与去年同期持平,虽然不及“北上广深”和成都、武汉、郑州、重庆、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却仍然超过了直辖市天津,地处长三角的南京、无锡,以及计划单列市青岛、厦门。

  值得注意的是,榜单中人口吸引力排行TOP30的中国城市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是因为包括宁波、苏州、东莞、佛山、惠州在内的城市,向来以制造业和开放型经济见长,有着庞大的用工需求。今年第三季度,内需的回升和外需的回流,让不少企业“守得云开见月明”,自然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助力传统的生产旺季。

  在这些沿海城市中,宁波的情况颇具代表性:前期因疫情延期的海外“订单雨”,在第三季度集中降临,使得9月的出口增幅高达20%,许多日用消费品工厂纷纷招兵买马;同时,一些优势新兴产业如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绿色石化,也得益于全国领先的雄厚实力,吸引相关人才安居乐业。

  此外,榜单中最显眼的黑马非长春莫属,排名一举跃升28位至全国第12,不仅“笑傲”东北三省,还让不少“新一线”城市捏了把汗。

  据报道,今年长春多措并举,一边加大线上线下招聘力度,一边实施人才补贴、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成功吸引7.9万名大学生创业就业。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流入长春的常住人口,竟有高达三分之二来自临近的四平市。一方面,这是因为疫情限制人员省际流动的影响仍未消除,导致一些原本打算远走他乡求职的人才,优先考虑暂时留在省会或临近的大市。另一方面,不难看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强者恒强”、中小城市日渐收缩的马太效应。

  由此可见,在白热化的新一轮城市竞争中,面向不同层次人才的“卖力吆喝”必不可少,否则恐怕有不进则退的压力。过去一年,宁波的人才净流入率、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位居全国第2和第1,期待继续巩固这一佳绩。

  产业升级带来“吸粉”空间

  要想判断宁波向全国“吸粉”的空间,首先得分析宁波第三季度吸引的人口分布情况。

  目前,百度地图迁徙平台重新开放了今年922日起的迁徙大数据。记者选取了“十一”长假前夕的930日数据——当日迁入、迁出宁波的人口地域占比,分别能从侧面反映出宁波旅游探亲的人从哪里来,以及在宁波工作生活的人回哪里去。

  数据显示,930日宁波最大的迁入来源地和迁出目的地,都是唱响“双城记”的兄弟城市杭州,而绍兴、台州、舟山、金华等“隔壁邻舍”,则是排名TOP6的往来好伙伴,说明宁波和这些省内城市有着良好的双向互动。

  然而,在当日迁入宁波的来源地中,上海市的占比接近10%,远高于宁波迁往上海的规模;宁波的迁出目的地中,安徽、江西、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的占比,合计高达25%。在阖家团圆的国庆中秋双节前夕,足以反映有不少回宁波探亲访友的游子,选择在上海谋求发展;而平时漂泊在宁波工作的朋友,仍有一部分从事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

  同时,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宁波“吸粉”的势力范围,约有四分之三集中在苏浙沪皖,在长三角外仍有“出圈”的潜力与空间。要想让宁波保持吸引力,还得从硬实力上下功夫:若是宁波的产业创新活力的全国排名不断提升,自然有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

  报告指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都、武汉等省会城市,其中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百城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5.89%,排名全国城市群第一。

  然而,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创新沃土中,宁波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了其中的4.52%,和上海拉开了5倍的差距,排名位居杭州、苏州、南京、无锡之后。地处珠三角的制造业大市佛山、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在宁波之上。

  根据第一财经联合启信宝的数据,宁波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5,但从高新技术企业的大框架来看,宁波仍有一些“偏科”的短板——热门的大数据、软件信息、生物医药发展相对薄弱,更缺乏顶尖高校助推“产学研结合”。即使相关人才赴长三角求职,也可能会首选上海和苏杭。

  近年来,宁波已经意识到痛点所在,在引进大院大所、厚植栽树工程的同时,不断用政策向人才献上最高礼遇。今后,宁波还需一边补短板,一边扬长处,将“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工业互联网之城”“港通天下”的响亮名片递交至长三角以外的广阔天地。

  生活幸福感成为“固粉”利器

  事实上,生活在宁波的用户体验,恰是在长三角同类城市中可圈可点的“固粉利器”。1118日,宁波连续11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令市民们颇感实至名归。

  在百度发布的第三季度全国百城交通拥堵排名中,宁波的排名位居全国第72位,通勤高峰的实际速度为34.09km/h。在全国的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宁波是唯一一座拥堵排名50以外的“清流”。

  相形之下,以“3D魔幻城市”著称的重庆拥堵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同为沿海副省级城市的青岛拥堵指数环比增幅超过11.79%,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的拥堵情况都排在全国前20。倘若生活在宁波,便能少一分因堵车带来的焦躁,省下一些被通勤耽误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的汽车保有量在去年达到277万辆,位居全省第1、全国第15位,但同期宁波交通的健康指数仍能保持66.5%,在同类城市中位居第2的佳绩。这与交警部门深化“最多跑一次”、用科技保障道路畅通不无关联——

  鄞州的“协同智管停车”体系,有效破解了中心城区的“停车难”,让泊位日均周转率提升3倍;许多宁波车主使用的“阿拉警察APP”,在全国率先试点机动车检验标志电子化等功能,增加了日常办事效率;全市的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能精准判断道路的潮汐特性、信号灯优化情况,让道路的交通组织“更聪明一点”。

  另一组有趣的数据是,今年第三季度,宁波奶茶店的分布数量位居全国第19位。在东南沿海城市的都市白领办公环境中,笑称每天一杯奶茶“续命”已成为常见的生活方式。作为“吃货天堂”的广州奶茶店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而宁波的表现也并不落伍——喜茶、奈雪的茶等“网红”茶饮竞相在此落户,背后正是广大城市中产消费场景的缩影。

  同时,有行业分析人士将“星巴克指数”视为衡量城市活力的工具。目前,宁波光是鄞州区就有52家星巴克门店,数量位居全国主要城区第12,平均每天卖出咖啡超1.6万杯。这小小的咖啡背后,连接着一片大大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宁波需要把“生活幸福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一片极具城市活力的沃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大的吸引力。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幸福感”从哪里来?这份报告可窥见一斑!

稿源: 东南财金 2020-11-19 21:45:00

  18日,2020中国最具幸福城市揭晓,宁波名列榜单第三位。这也是宁波第11次获此殊荣。

  同时,宁波还荣获“ 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 ”第一名。镇海、鄞州、余姚、慈溪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城区)”。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与这座城市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宁波“幸福感”从哪里来?近日,百度地图慧眼先后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和《中国城市交通报告》,从中我们或可找到一些答案。

  报告为全国100个主要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产业创新活力、交通拥堵情况排出了顺位。根据报告,第三季度,宁波的人口吸引力位居全国第17,与去年同期持平,展现出与经济实力相仿的人气。同时,在第三季度全国百城交通拥堵排名中,宁波居全国第72位,是全国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唯一拥堵指数在50位以外的城市。

  宁波人口吸引力超过天津、南京

  如果说前两季度的城市人口吸引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防疫复工“两手抓”的成果,那么第三季度的表现,更能反映在经济普遍回暖的背景下,各个城市凭借产业基础、生活体验,向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吸粉”“固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根据报告,今年第三季度宁波的城市人口吸引力排名与去年同期持平,虽然不及“北上广深”和成都、武汉、郑州、重庆、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却仍然超过了直辖市天津,地处长三角的南京、无锡,以及计划单列市青岛、厦门。

  值得注意的是,榜单中人口吸引力排行TOP30的中国城市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是因为包括宁波、苏州、东莞、佛山、惠州在内的城市,向来以制造业和开放型经济见长,有着庞大的用工需求。今年第三季度,内需的回升和外需的回流,让不少企业“守得云开见月明”,自然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助力传统的生产旺季。

  在这些沿海城市中,宁波的情况颇具代表性:前期因疫情延期的海外“订单雨”,在第三季度集中降临,使得9月的出口增幅高达20%,许多日用消费品工厂纷纷招兵买马;同时,一些优势新兴产业如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绿色石化,也得益于全国领先的雄厚实力,吸引相关人才安居乐业。

  此外,榜单中最显眼的黑马非长春莫属,排名一举跃升28位至全国第12,不仅“笑傲”东北三省,还让不少“新一线”城市捏了把汗。

  据报道,今年长春多措并举,一边加大线上线下招聘力度,一边实施人才补贴、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成功吸引7.9万名大学生创业就业。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流入长春的常住人口,竟有高达三分之二来自临近的四平市。一方面,这是因为疫情限制人员省际流动的影响仍未消除,导致一些原本打算远走他乡求职的人才,优先考虑暂时留在省会或临近的大市。另一方面,不难看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强者恒强”、中小城市日渐收缩的马太效应。

  由此可见,在白热化的新一轮城市竞争中,面向不同层次人才的“卖力吆喝”必不可少,否则恐怕有不进则退的压力。过去一年,宁波的人才净流入率、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位居全国第2和第1,期待继续巩固这一佳绩。

  产业升级带来“吸粉”空间

  要想判断宁波向全国“吸粉”的空间,首先得分析宁波第三季度吸引的人口分布情况。

  目前,百度地图迁徙平台重新开放了今年922日起的迁徙大数据。记者选取了“十一”长假前夕的930日数据——当日迁入、迁出宁波的人口地域占比,分别能从侧面反映出宁波旅游探亲的人从哪里来,以及在宁波工作生活的人回哪里去。

  数据显示,930日宁波最大的迁入来源地和迁出目的地,都是唱响“双城记”的兄弟城市杭州,而绍兴、台州、舟山、金华等“隔壁邻舍”,则是排名TOP6的往来好伙伴,说明宁波和这些省内城市有着良好的双向互动。

  然而,在当日迁入宁波的来源地中,上海市的占比接近10%,远高于宁波迁往上海的规模;宁波的迁出目的地中,安徽、江西、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的占比,合计高达25%。在阖家团圆的国庆中秋双节前夕,足以反映有不少回宁波探亲访友的游子,选择在上海谋求发展;而平时漂泊在宁波工作的朋友,仍有一部分从事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

  同时,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宁波“吸粉”的势力范围,约有四分之三集中在苏浙沪皖,在长三角外仍有“出圈”的潜力与空间。要想让宁波保持吸引力,还得从硬实力上下功夫:若是宁波的产业创新活力的全国排名不断提升,自然有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

  报告指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都、武汉等省会城市,其中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百城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5.89%,排名全国城市群第一。

  然而,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创新沃土中,宁波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了其中的4.52%,和上海拉开了5倍的差距,排名位居杭州、苏州、南京、无锡之后。地处珠三角的制造业大市佛山、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在宁波之上。

  根据第一财经联合启信宝的数据,宁波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5,但从高新技术企业的大框架来看,宁波仍有一些“偏科”的短板——热门的大数据、软件信息、生物医药发展相对薄弱,更缺乏顶尖高校助推“产学研结合”。即使相关人才赴长三角求职,也可能会首选上海和苏杭。

  近年来,宁波已经意识到痛点所在,在引进大院大所、厚植栽树工程的同时,不断用政策向人才献上最高礼遇。今后,宁波还需一边补短板,一边扬长处,将“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工业互联网之城”“港通天下”的响亮名片递交至长三角以外的广阔天地。

  生活幸福感成为“固粉”利器

  事实上,生活在宁波的用户体验,恰是在长三角同类城市中可圈可点的“固粉利器”。1118日,宁波连续11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令市民们颇感实至名归。

  在百度发布的第三季度全国百城交通拥堵排名中,宁波的排名位居全国第72位,通勤高峰的实际速度为34.09km/h。在全国的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宁波是唯一一座拥堵排名50以外的“清流”。

  相形之下,以“3D魔幻城市”著称的重庆拥堵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同为沿海副省级城市的青岛拥堵指数环比增幅超过11.79%,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的拥堵情况都排在全国前20。倘若生活在宁波,便能少一分因堵车带来的焦躁,省下一些被通勤耽误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的汽车保有量在去年达到277万辆,位居全省第1、全国第15位,但同期宁波交通的健康指数仍能保持66.5%,在同类城市中位居第2的佳绩。这与交警部门深化“最多跑一次”、用科技保障道路畅通不无关联——

  鄞州的“协同智管停车”体系,有效破解了中心城区的“停车难”,让泊位日均周转率提升3倍;许多宁波车主使用的“阿拉警察APP”,在全国率先试点机动车检验标志电子化等功能,增加了日常办事效率;全市的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能精准判断道路的潮汐特性、信号灯优化情况,让道路的交通组织“更聪明一点”。

  另一组有趣的数据是,今年第三季度,宁波奶茶店的分布数量位居全国第19位。在东南沿海城市的都市白领办公环境中,笑称每天一杯奶茶“续命”已成为常见的生活方式。作为“吃货天堂”的广州奶茶店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而宁波的表现也并不落伍——喜茶、奈雪的茶等“网红”茶饮竞相在此落户,背后正是广大城市中产消费场景的缩影。

  同时,有行业分析人士将“星巴克指数”视为衡量城市活力的工具。目前,宁波光是鄞州区就有52家星巴克门店,数量位居全国主要城区第12,平均每天卖出咖啡超1.6万杯。这小小的咖啡背后,连接着一片大大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宁波需要把“生活幸福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一片极具城市活力的沃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大的吸引力。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