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发榜 宁波在这三个领域榜上有名
2020-11-27 10:28:00 稿源: 甬上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宁波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

  11月8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联合《华夏时报》发布“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该报告选取全国25个主要城市,分别从政治、金融、贸易、科技、文化、教育、医疗、交通、信息、对外交往十个维度进行比较。

  其中,宁波在金融、交通、信息这三个维度中榜上有名,入围这些领域的“国家潜在重要中心城市”,分别排在全国第11位、11位、21位。同时,一些宁波暂未上榜的领域,也反映了未来城市发展中补短板的空间。

  1

  先来看宁波表现可圈可点的领域——在国家金融中心城市排名中,宁波位居全国第11位,较2018年该指数首次发布时上升7位,成为进步最大的“黑马”。

  从全国来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在这一领域有不可撼动的优势,其次是北京、深圳、广州。宁波排名超过重庆、郑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同为计划单列市的青岛、大连。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宁波是一座“硬核”的制造业大市,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并非其所长。不过,近两年宁波凭借民营经济发达的底色,在拥抱资本、金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放眼全国的资本市场,“宁波板块”贡献了一抹亮色。截至11月26日,A股宁波辖区的上市公司总数达92家,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8,且总市值突破万亿元门槛。这些“宁波籍”的上市公司,有超过80%从事制造业,而目前市值最高的,当属全国区域性银行的龙头——宁波银行。

  同时,作为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让金融为实体企业赋能。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为经济带来压力测试,而宁波满足条件的中小微外贸企业无需抵押、无需担保,即可通过采取“政府 银行 保险”模式的“甬贸贷”,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发达的民间资本,还在为这座城市注入发展金融的潜力。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今年10月,宁波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在全国36个辖区中排行第7,达到843家,管理基金规模达4692.3亿元——这一数量和规模超过了四川省、湖北省的总和,在计划单列市中仅次于深圳。

  可以期待,随着创业板注册制时代的开启,这座拥有商帮文化基因的城市,或将在金融领域发挥更大区位优势。

  2

  宁波在国家交通中心城市的排名也表现突出,较2018年蹿升了8位,同样高居全国第11,超越了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兄弟城市。

  这很可能得益于今年的榜单,新增了国际港口航线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指数两项指标。这样一来,即便地处全国交通网络末梢,宁波仍凭借背靠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三大港的优势,跻身国家潜在重要交通中心的行列。

  目前,宁波口岸是浙江省外贸货物进出口的主通道,包括杭州、金华、温州在内的周边城市都是其广阔的腹地。2019年,宁波口岸实现进出口贸易额2479.3亿美元,位列全国口岸第五位,其中61.6%来自宁波市以外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宁波在国际航运领域的枢纽性。

  近期,随着外需的回暖和出口需求的增加,宁波的港航物流业也日渐繁忙。今年10月,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1万标准箱(TEU),同比增长21.2%。该港持续优化集装箱集疏运网络,新增外贸干线2条,航线总数处于252条的高位,月度航班总数开行超1600班。

  疫情以来,今年的宁波舟山港还在发展多式联运,一边克服运力的不确定因素,一边将交通网延伸至大江南北。截至今年10月,宁波舟山港共开通17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建设内陆无水港29家,业务辐射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56个地级市,基本形成了北接古丝绸之路、中汇长江经济带、南壤千里浙赣线的三大物流通道。

  有了“现金流”和“物流”的助攻,宁波成功入围“国家潜在重要信息中心”,排名全国第21位,与厦门、青岛、大连名次接近。据悉,这一维度主要衡量对全国高端信息要素的集聚,强调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联系和辐射作用。

  作为宁波都市圈核心城市,宁波在信息流方面,与绍兴、台州、舟山等“隔壁邻舍家”有良好的双向互动,具备一定的“圈粉”实力。不过,就榜单来看,宁波汇聚周边高端信息要素的能力,要稍逊于其GDP在全国的顺位。

  这与宁波并非区域中心城市的客观条件有关——榜单中这一维度领先于宁波的城市,除了深圳、厦门外,都是清一色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在集聚资源方面更有“号召力”。长远来看,“港通天下”的宁波还需面向全球,吸引更多高能级平台的落地生根,以提升辐射周边的硬实力。

  3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宁波并未上榜的领域,会发现宁波在“教科文卫”方面的短板,仍有补齐的空间——

  在国家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城市的排名中,宁波遗憾地与“国家潜在重要中心”失之交臂。其中,宁波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表现,或许和缺少高校、科研院所的基本面紧密相关。

  除了“北上广”外,在科技、教育领域排名最优秀的城市是武汉,分别位居全国第3、第5。目前,武汉拥有7所211高校,每年都有约100万名本专科“后浪”毕业于此,而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等高能级平台,正在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相形之下,宁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先天条件稍显不足,在人才输送方面也会遇到困难。好在,宁波正在实施“栽树工程”补齐短板,一边吸引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68家大院大所密集落户,一边厚植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引领性平台,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科创领域的栽培举措,或将在不远的将来,为宁波培育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的高地。

  另一项值得宁波思考的指标,是国家贸易中心的排名。未上榜的宁波,在“贸易”维度上排在全国20名以外,位居苏州、哈尔滨、西安等城市之后。

  论制造,宁波坐拥39项国家级单项冠军,在日用消费品和机电产品方面均有所长;论消费,宁波的人均GDP已突破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并不缺乏购买力。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宁波在国内贸易领域“乘风破浪”?

  恐怕正如知名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帆所说,“真正影响中国发展内循环的,不是生产和消费环节,而是出在流通环节”。宁波雄厚的制造实力,与宁波庞大的消费市场之间,仍需搭建一个对接的平台——

  目前,宁波制造的品质固然过关,但有不少都以OEM、ODM的形式销往海外,这从2019年全市出口额占据GDP半壁江山中可见一斑;而宁波市民尽管购买力十足,却往往习惯以外出旅游、海淘等方式“买买买”,甚至不少消费行为都发生在上海、杭州等兄弟城市。

  2019年,宁波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3.7亿元,同比增长7.7%。这一数据不仅在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并不靠前,其增幅更是低于全国8.0%的平均水平。以宁波的经济实力来看,内需的拉动作用值得更加“给力”。

  正因如此,向来低调的“宁波制造”,更需要在当前电商兴起的背景下,慢慢从幕后走向台前,面向全国消费者喊出响亮的“宁波品牌”;而宁波本地的商业业态,更需要抓住消费升级的东风,为本地乃至周边的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购物体验。这才是“双循环”新格局下,宁波必须把握的“小趋势”。

  记者 严瑾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发榜 宁波在这三个领域榜上有名

稿源: 甬上 2020-11-27 10:28:00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宁波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

  11月8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联合《华夏时报》发布“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该报告选取全国25个主要城市,分别从政治、金融、贸易、科技、文化、教育、医疗、交通、信息、对外交往十个维度进行比较。

  其中,宁波在金融、交通、信息这三个维度中榜上有名,入围这些领域的“国家潜在重要中心城市”,分别排在全国第11位、11位、21位。同时,一些宁波暂未上榜的领域,也反映了未来城市发展中补短板的空间。

  1

  先来看宁波表现可圈可点的领域——在国家金融中心城市排名中,宁波位居全国第11位,较2018年该指数首次发布时上升7位,成为进步最大的“黑马”。

  从全国来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在这一领域有不可撼动的优势,其次是北京、深圳、广州。宁波排名超过重庆、郑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同为计划单列市的青岛、大连。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宁波是一座“硬核”的制造业大市,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并非其所长。不过,近两年宁波凭借民营经济发达的底色,在拥抱资本、金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放眼全国的资本市场,“宁波板块”贡献了一抹亮色。截至11月26日,A股宁波辖区的上市公司总数达92家,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8,且总市值突破万亿元门槛。这些“宁波籍”的上市公司,有超过80%从事制造业,而目前市值最高的,当属全国区域性银行的龙头——宁波银行。

  同时,作为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让金融为实体企业赋能。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为经济带来压力测试,而宁波满足条件的中小微外贸企业无需抵押、无需担保,即可通过采取“政府 银行 保险”模式的“甬贸贷”,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发达的民间资本,还在为这座城市注入发展金融的潜力。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今年10月,宁波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在全国36个辖区中排行第7,达到843家,管理基金规模达4692.3亿元——这一数量和规模超过了四川省、湖北省的总和,在计划单列市中仅次于深圳。

  可以期待,随着创业板注册制时代的开启,这座拥有商帮文化基因的城市,或将在金融领域发挥更大区位优势。

  2

  宁波在国家交通中心城市的排名也表现突出,较2018年蹿升了8位,同样高居全国第11,超越了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兄弟城市。

  这很可能得益于今年的榜单,新增了国际港口航线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指数两项指标。这样一来,即便地处全国交通网络末梢,宁波仍凭借背靠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三大港的优势,跻身国家潜在重要交通中心的行列。

  目前,宁波口岸是浙江省外贸货物进出口的主通道,包括杭州、金华、温州在内的周边城市都是其广阔的腹地。2019年,宁波口岸实现进出口贸易额2479.3亿美元,位列全国口岸第五位,其中61.6%来自宁波市以外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宁波在国际航运领域的枢纽性。

  近期,随着外需的回暖和出口需求的增加,宁波的港航物流业也日渐繁忙。今年10月,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1万标准箱(TEU),同比增长21.2%。该港持续优化集装箱集疏运网络,新增外贸干线2条,航线总数处于252条的高位,月度航班总数开行超1600班。

  疫情以来,今年的宁波舟山港还在发展多式联运,一边克服运力的不确定因素,一边将交通网延伸至大江南北。截至今年10月,宁波舟山港共开通17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建设内陆无水港29家,业务辐射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56个地级市,基本形成了北接古丝绸之路、中汇长江经济带、南壤千里浙赣线的三大物流通道。

  有了“现金流”和“物流”的助攻,宁波成功入围“国家潜在重要信息中心”,排名全国第21位,与厦门、青岛、大连名次接近。据悉,这一维度主要衡量对全国高端信息要素的集聚,强调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联系和辐射作用。

  作为宁波都市圈核心城市,宁波在信息流方面,与绍兴、台州、舟山等“隔壁邻舍家”有良好的双向互动,具备一定的“圈粉”实力。不过,就榜单来看,宁波汇聚周边高端信息要素的能力,要稍逊于其GDP在全国的顺位。

  这与宁波并非区域中心城市的客观条件有关——榜单中这一维度领先于宁波的城市,除了深圳、厦门外,都是清一色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在集聚资源方面更有“号召力”。长远来看,“港通天下”的宁波还需面向全球,吸引更多高能级平台的落地生根,以提升辐射周边的硬实力。

  3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宁波并未上榜的领域,会发现宁波在“教科文卫”方面的短板,仍有补齐的空间——

  在国家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城市的排名中,宁波遗憾地与“国家潜在重要中心”失之交臂。其中,宁波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表现,或许和缺少高校、科研院所的基本面紧密相关。

  除了“北上广”外,在科技、教育领域排名最优秀的城市是武汉,分别位居全国第3、第5。目前,武汉拥有7所211高校,每年都有约100万名本专科“后浪”毕业于此,而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等高能级平台,正在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相形之下,宁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先天条件稍显不足,在人才输送方面也会遇到困难。好在,宁波正在实施“栽树工程”补齐短板,一边吸引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68家大院大所密集落户,一边厚植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引领性平台,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科创领域的栽培举措,或将在不远的将来,为宁波培育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的高地。

  另一项值得宁波思考的指标,是国家贸易中心的排名。未上榜的宁波,在“贸易”维度上排在全国20名以外,位居苏州、哈尔滨、西安等城市之后。

  论制造,宁波坐拥39项国家级单项冠军,在日用消费品和机电产品方面均有所长;论消费,宁波的人均GDP已突破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并不缺乏购买力。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宁波在国内贸易领域“乘风破浪”?

  恐怕正如知名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帆所说,“真正影响中国发展内循环的,不是生产和消费环节,而是出在流通环节”。宁波雄厚的制造实力,与宁波庞大的消费市场之间,仍需搭建一个对接的平台——

  目前,宁波制造的品质固然过关,但有不少都以OEM、ODM的形式销往海外,这从2019年全市出口额占据GDP半壁江山中可见一斑;而宁波市民尽管购买力十足,却往往习惯以外出旅游、海淘等方式“买买买”,甚至不少消费行为都发生在上海、杭州等兄弟城市。

  2019年,宁波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3.7亿元,同比增长7.7%。这一数据不仅在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并不靠前,其增幅更是低于全国8.0%的平均水平。以宁波的经济实力来看,内需的拉动作用值得更加“给力”。

  正因如此,向来低调的“宁波制造”,更需要在当前电商兴起的背景下,慢慢从幕后走向台前,面向全国消费者喊出响亮的“宁波品牌”;而宁波本地的商业业态,更需要抓住消费升级的东风,为本地乃至周边的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购物体验。这才是“双循环”新格局下,宁波必须把握的“小趋势”。

  记者 严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