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清代杨懿任鄞县县令时修建的这两座桥现今仍保留完整
2021-01-04 07:23:32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一位村民走过金鸡桥

  鄞州区塘溪、咸祥、瞻岐三个镇过去属鄞县大嵩区。大嵩地区背山沿海,江河纵横,这里自然有许多桥和有关桥的传说。时光流逝中,有的古桥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有的历经几百年风雨,仍保留完整。

  在现存的古桥中,有两座古桥都是清代时杨懿任鄞县县令时修建的。一座位于瞻岐镇唐家村的舵撞碶桥,另一座是塘溪镇邹溪村的金鸡桥、金鸡堰。

  据史料记载,清代雍正五年(1727),杨懿任鄞县县令时,在大嵩江两岸挖河筑塘,开了两万亩涂田。在杨懿发起下,大嵩江流域于雍正七年(1729)建成6座碶、闸,这些集碶闸于一体的桥梁,不仅有效抵御咸潮入侵,还起到蓄淡、泄洪的功能。

舵撞碶桥

  舵撞碶桥与金鸡桥有所不同,舵撞碶桥集碶、闸一体,金鸡桥则与金鸡堰一起的,这两座古桥都是大嵩地区古代水利建筑的文化遗存。

  在瞻岐镇唐家村,村民习惯把舵撞碶桥称为五眼碶桥。舵撞碶桥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为一座四墩五孔石梁桥,长14.5米,宽4米,高(离水面)3米,桥孔净跨(闸门宽)2.2米,东西向横跨于投漫河的两岸。桥碶用材硕大,西面以山岩为依,南北两面置有两根长约6米有余的支撑石,以45度左右的斜角支撑桥墩,使桥墩形成一个建筑力学上的钢架稳定结构。桥墩建筑考究,用长方形块石叠砌,每墩中间均配置直立长条石一根,刻凿通天凹槽两条,为当年安放闸门所用。四只桥墩上横梁伸出的两头各刻有水兽一对。桥墩南、北两面分别设菱形长条锁石,将桥墩与桥面石牢牢锁定,使该桥的结构具备足够的抗洪能力。

  300多年前,舵撞碶桥建成后,除了起到蓄水、灌田、阻沙、抑咸、泄洪等功能,桥梁也成为沟通瞻岐、咸祥、塘溪各乡镇的重要通道。据唐家村村主任唐建康介绍,过去,五眼碶桥曾是重要通道,附近乡民如果从瞻岐到大嵩、塘溪赶集市或走亲访友都要走五眼碶桥,因此五眼碶桥经历了一段繁华时光。但到了同治五年(1866),由于碶桥下游大嵩江口又垦涂田3000余亩,并新建了碶闸,于是舵撞碶桥的水利功能渐渐消失。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咸瞻公路开通后,古桥开始冷落下来。

  与瞻岐相邻的塘溪镇金鸡桥位于大嵩江上游的金鸡堰,金鸡堰南北横枕梅溪与大嵩江交接处,坝上为溪,坝下为江。金鸡堰用石条和石块砌成,堰体坡度不大,原长21.5米,现堰的两端有部分被水田覆盖。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金鸡桥、金鸡堰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也是杨懿为治理鄞东大嵩江流域的水旱之患而兴造的水利工程。过去,大嵩江流域常发生山洪,当地人苦不堪言。杨懿上任后,他一面上书朝廷,要求拨款赈济,一面发动民众治水,开河港,建海塘,造碶闸。

金鸡桥

金鸡桥的镇水龙首

  金鸡堰南面为金鸡桥,全长28米,桥面宽2.3米,高2米,为6孔5墩石砌平桥。铺设桥面的长条石长达6米,宽0.6米,厚0.35米。从桥面上留有的桥栏孔痕迹来看,当初曾设有护栏。厚实的桥墩迎水方各设分水尖,还刻有镇水龙首,手法简练粗犷,为这座石桥增添了几分艺术色彩,又反映了古人造桥时避邪镇妖的意愿。而桥墩下游一方没有分水尖,上面刻成鱼尾形状,如此构造在其他桥梁上很少见到。几百年来,金鸡堰一直发挥着梅溪至咸祥河之间的引水、排洪、阻沙入江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金鸡桥下游大嵩江大闸建成,10年后大宁横公路通车。再过了10年,梅溪上游梅溪水库建成,金鸡桥、金鸡堰的水利和交通作用减弱,逐渐被人们淡忘。

  如今,舵撞碶桥和金鸡桥(堰)两座古桥依旧矗立在溪河之中,虽然失去了当初建造时的功能,但经常引来游客前来探古访幽。古桥、碶闸、堰的存在,是鄞东古代水利建筑的一个实物象征,也给现代人有了回眸历史的机会。

  宁波晚报记者胡龙召文/摄 通讯员李本侹 童诗涵 陈霞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清代杨懿任鄞县县令时修建的这两座桥现今仍保留完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1-04 07:23:32

一位村民走过金鸡桥

  鄞州区塘溪、咸祥、瞻岐三个镇过去属鄞县大嵩区。大嵩地区背山沿海,江河纵横,这里自然有许多桥和有关桥的传说。时光流逝中,有的古桥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有的历经几百年风雨,仍保留完整。

  在现存的古桥中,有两座古桥都是清代时杨懿任鄞县县令时修建的。一座位于瞻岐镇唐家村的舵撞碶桥,另一座是塘溪镇邹溪村的金鸡桥、金鸡堰。

  据史料记载,清代雍正五年(1727),杨懿任鄞县县令时,在大嵩江两岸挖河筑塘,开了两万亩涂田。在杨懿发起下,大嵩江流域于雍正七年(1729)建成6座碶、闸,这些集碶闸于一体的桥梁,不仅有效抵御咸潮入侵,还起到蓄淡、泄洪的功能。

舵撞碶桥

  舵撞碶桥与金鸡桥有所不同,舵撞碶桥集碶、闸一体,金鸡桥则与金鸡堰一起的,这两座古桥都是大嵩地区古代水利建筑的文化遗存。

  在瞻岐镇唐家村,村民习惯把舵撞碶桥称为五眼碶桥。舵撞碶桥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为一座四墩五孔石梁桥,长14.5米,宽4米,高(离水面)3米,桥孔净跨(闸门宽)2.2米,东西向横跨于投漫河的两岸。桥碶用材硕大,西面以山岩为依,南北两面置有两根长约6米有余的支撑石,以45度左右的斜角支撑桥墩,使桥墩形成一个建筑力学上的钢架稳定结构。桥墩建筑考究,用长方形块石叠砌,每墩中间均配置直立长条石一根,刻凿通天凹槽两条,为当年安放闸门所用。四只桥墩上横梁伸出的两头各刻有水兽一对。桥墩南、北两面分别设菱形长条锁石,将桥墩与桥面石牢牢锁定,使该桥的结构具备足够的抗洪能力。

  300多年前,舵撞碶桥建成后,除了起到蓄水、灌田、阻沙、抑咸、泄洪等功能,桥梁也成为沟通瞻岐、咸祥、塘溪各乡镇的重要通道。据唐家村村主任唐建康介绍,过去,五眼碶桥曾是重要通道,附近乡民如果从瞻岐到大嵩、塘溪赶集市或走亲访友都要走五眼碶桥,因此五眼碶桥经历了一段繁华时光。但到了同治五年(1866),由于碶桥下游大嵩江口又垦涂田3000余亩,并新建了碶闸,于是舵撞碶桥的水利功能渐渐消失。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咸瞻公路开通后,古桥开始冷落下来。

  与瞻岐相邻的塘溪镇金鸡桥位于大嵩江上游的金鸡堰,金鸡堰南北横枕梅溪与大嵩江交接处,坝上为溪,坝下为江。金鸡堰用石条和石块砌成,堰体坡度不大,原长21.5米,现堰的两端有部分被水田覆盖。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金鸡桥、金鸡堰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也是杨懿为治理鄞东大嵩江流域的水旱之患而兴造的水利工程。过去,大嵩江流域常发生山洪,当地人苦不堪言。杨懿上任后,他一面上书朝廷,要求拨款赈济,一面发动民众治水,开河港,建海塘,造碶闸。

金鸡桥

金鸡桥的镇水龙首

  金鸡堰南面为金鸡桥,全长28米,桥面宽2.3米,高2米,为6孔5墩石砌平桥。铺设桥面的长条石长达6米,宽0.6米,厚0.35米。从桥面上留有的桥栏孔痕迹来看,当初曾设有护栏。厚实的桥墩迎水方各设分水尖,还刻有镇水龙首,手法简练粗犷,为这座石桥增添了几分艺术色彩,又反映了古人造桥时避邪镇妖的意愿。而桥墩下游一方没有分水尖,上面刻成鱼尾形状,如此构造在其他桥梁上很少见到。几百年来,金鸡堰一直发挥着梅溪至咸祥河之间的引水、排洪、阻沙入江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金鸡桥下游大嵩江大闸建成,10年后大宁横公路通车。再过了10年,梅溪上游梅溪水库建成,金鸡桥、金鸡堰的水利和交通作用减弱,逐渐被人们淡忘。

  如今,舵撞碶桥和金鸡桥(堰)两座古桥依旧矗立在溪河之中,虽然失去了当初建造时的功能,但经常引来游客前来探古访幽。古桥、碶闸、堰的存在,是鄞东古代水利建筑的一个实物象征,也给现代人有了回眸历史的机会。

  宁波晚报记者胡龙召文/摄 通讯员李本侹 童诗涵 陈霞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