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这把"则水尺"在水中插了780年 曾经是它山堰的配套工程
2021-02-10 07:01:29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回沙闸遗存,左起第二根石柱为“则水尺”。

  宁波它山堰上游约140米处,矗立着四根石柱。这一设施的学名叫“回沙闸”,曾经是它山堰的配套工程。回沙闸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其西首第二根柱子上,有完整的水文刻度,尺、寸俱全,石柱上书三个空心大字“则水尺”。

  则,意为原则、准则;则水尺即标准量水尺,用以观测水位的涨落。唐宋时期,在河湖上立则水尺的情况较为普遍,但保留至今、又有清晰精确刻度的当属罕见。近日,因缺雨少水,这把“尺子”已然见底,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这把南宋“石尺”屹立水中780年

  “则水尺”是回沙闸的组成部分。

  据记载,回沙闸始建于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由一位叫陈垲的地方官设法建造。

  如今残存的四根石柱,东首东边第二根上方刻着“回沙闸”三个字。据研究,回沙闸不仅有阻沙之用,更能通过改变水流方向,使水中携带的沙粒被阻挡,沉积于特定位置,方便集中淘沙。

  历代对这一水利工程的评价颇高,认为它是为始建于唐代的它山堰做了加法,贡献了宋人的智慧。清代全祖望就曾说回沙闸是它山堰极好的辅助工程。2009年出版的《宁波通史》称赞它是“南宋明州人民完善它山堰工程最有创造性的一笔”。

  讲到具体的使用方法时,文献称回沙闸“水涨则下,水平则去,启闭以时,不病舟楫”。意思是说,涨水的时候,闸门会放下来,用以阻挡;水流平缓的时候,闸门会放开。

  至明代,回沙闸被弃用,留下四根石柱而成今貌。据专家判断,几根柱子,特别是写有“则水尺”和“回沙闸”字样的中间两根石柱,可以确认为南宋原物。如此算来,它们屹立水中已经780年了。

  有名字又有刻度的“尺”全国罕见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与寸都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计量单位。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概念在则水尺上有非常明确的显示。寸为小格,十寸为一尺,划为大格。石尺上,大小格俱全。据载,这把尺子采用的是“浙尺”标准。经专业人士用现代测绘仪器测量并校准,当时的一尺为27厘米,一寸即2.7厘米。

  水尺在全国各地不算少,但是既有刻度又明确标注“则水尺”的,几乎没有。

  在宁波,有一个测量水位的著名地点,即今月湖公园东北角的水则碑,碑文上书一个大大的“平”,以水位是否漫过平字下面的一横为闸门起闭的依据。这块碑初立于1256年,从年代看,回沙闸的则水尺比之要早十几年。

  鲜为人知的是,当年建回沙闸的陈垲也曾在城里立过一个“平水尺”,位置在今江东南路的大石碶。可惜这把尺子没能保留下来。

  而立在它山堰边上的这把,既有刻度,又有“大小格”,还有显示身份的“名牌”,可谓难得至极。据当地村民说,回沙闸遗存四柱底部完全露出,这一景象为30多年来所未见。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文 杨辉/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这把"则水尺"在水中插了780年 曾经是它山堰的配套工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2-10 07:01:29

回沙闸遗存,左起第二根石柱为“则水尺”。

  宁波它山堰上游约140米处,矗立着四根石柱。这一设施的学名叫“回沙闸”,曾经是它山堰的配套工程。回沙闸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其西首第二根柱子上,有完整的水文刻度,尺、寸俱全,石柱上书三个空心大字“则水尺”。

  则,意为原则、准则;则水尺即标准量水尺,用以观测水位的涨落。唐宋时期,在河湖上立则水尺的情况较为普遍,但保留至今、又有清晰精确刻度的当属罕见。近日,因缺雨少水,这把“尺子”已然见底,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这把南宋“石尺”屹立水中780年

  “则水尺”是回沙闸的组成部分。

  据记载,回沙闸始建于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由一位叫陈垲的地方官设法建造。

  如今残存的四根石柱,东首东边第二根上方刻着“回沙闸”三个字。据研究,回沙闸不仅有阻沙之用,更能通过改变水流方向,使水中携带的沙粒被阻挡,沉积于特定位置,方便集中淘沙。

  历代对这一水利工程的评价颇高,认为它是为始建于唐代的它山堰做了加法,贡献了宋人的智慧。清代全祖望就曾说回沙闸是它山堰极好的辅助工程。2009年出版的《宁波通史》称赞它是“南宋明州人民完善它山堰工程最有创造性的一笔”。

  讲到具体的使用方法时,文献称回沙闸“水涨则下,水平则去,启闭以时,不病舟楫”。意思是说,涨水的时候,闸门会放下来,用以阻挡;水流平缓的时候,闸门会放开。

  至明代,回沙闸被弃用,留下四根石柱而成今貌。据专家判断,几根柱子,特别是写有“则水尺”和“回沙闸”字样的中间两根石柱,可以确认为南宋原物。如此算来,它们屹立水中已经780年了。

  有名字又有刻度的“尺”全国罕见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与寸都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计量单位。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概念在则水尺上有非常明确的显示。寸为小格,十寸为一尺,划为大格。石尺上,大小格俱全。据载,这把尺子采用的是“浙尺”标准。经专业人士用现代测绘仪器测量并校准,当时的一尺为27厘米,一寸即2.7厘米。

  水尺在全国各地不算少,但是既有刻度又明确标注“则水尺”的,几乎没有。

  在宁波,有一个测量水位的著名地点,即今月湖公园东北角的水则碑,碑文上书一个大大的“平”,以水位是否漫过平字下面的一横为闸门起闭的依据。这块碑初立于1256年,从年代看,回沙闸的则水尺比之要早十几年。

  鲜为人知的是,当年建回沙闸的陈垲也曾在城里立过一个“平水尺”,位置在今江东南路的大石碶。可惜这把尺子没能保留下来。

  而立在它山堰边上的这把,既有刻度,又有“大小格”,还有显示身份的“名牌”,可谓难得至极。据当地村民说,回沙闸遗存四柱底部完全露出,这一景象为30多年来所未见。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文 杨辉/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