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沈莉萍
“您就是城杨村的宝贝,对吗?”
今天下午,乡村振兴潮起沪甬——双会场共话乡村愿景暨城杨生活艺术节在城杨村文化大礼堂开幕。乡村振兴志愿者、央视记者董倩采访79岁的老木匠杨纪岳时,连说了好几遍。
“不好说。”坚守了一辈子手艺的杨纪岳听了后,憨厚地笑了起来。
杨纪岳是地道的城杨人,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说一口“东钱湖版”土话。
今天和他一起登台亮相的,是他的一件手工作品——一座微缩版的“应县木塔”,高90厘米,整座木塔采用紫檀、花梨、黄杨等木材,通过古老的榫卯结构将上万个构件组合而成,足足耗上了一年半时间的心血。
董倩问:“用那么多时间做塔,出于什么目的?”
杨纪岳回答:“爱好!”
从18岁拜师学艺开始,杨纪岳做了60年木工匠。城杨村周边村民造房子,做嫁妆,请的都是这位好手艺的老师傅。
“这个文化大礼堂也是我建的。”杨纪岳指着礼堂顶上的木椽自豪地说。
杨纪岳见证了木工行业的兴衰历史。10年前,年纪大了,他不再出门做家具,而是着手制作微型的红木家具和亭子,精工细作而成的手工艺作品,村民和行家叹为观止。
三年前,杨纪岳以中国现存唯一的木机构塔式建筑“应县木塔”为样本制作微型木塔。他买来了《应县木塔保护研究》书籍,按照图纸的实际尺寸进行缩小。木塔最小的构建仅有0.5厘米,塔上的每扇门都能一一打开,老木匠像刺绣一样心细如发。
董倩注意到老木匠头发乱蓬蓬的,问道:“您上台前为什么没有梳理?”
“我6点多吃过早饭就开始做手工艺,一直琢磨研究到晚上9点多睡觉。”天天守在工坊内,杨纪岳整个心思都沉浸在木工活上,乐此不疲。
微型“应县木塔”是杨纪岳的宝贝,今天搬到现场给大家展示,他也随时盯着,生怕会有一点点闪失。
杨纪岳的家里还珍藏着更多宝贝:用紫檀、花梨、黄杨等名贵木材制成的椅子、亭子。
董倩问:“您卖不卖?”
“不卖!”
“您说多少钱会卖?50万?”
“要是有人高价请你离开村子去做手工艺,您会不会离开?”
“不去。”杨纪岳还是摇摇头。“我不想发财,只希望平平安安。”
“像您这样的老艺人多不多?”
“说不好”。杨纪岳又憨厚地笑。
董倩说:“您就是城杨村最大的宝贝!”
“乡村振兴的魂,不在于景,不在于设施,而在于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也对杨纪岳说:“游客看了您这些艺术品后肃然起敬,不仅仅看一天作品,还有一千年历史。杨老先生是城杨村镇村之宝,您要开学校、做老师、带徒弟,指导大家怎么做工艺品!”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